构建知识框架有效整合高中历史教材
2019-03-30于荣玲
于荣玲
整合教材要以考试说明、课程标准为原则,以重要知识点为核心,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为依托,从而构建知识框架。下面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二中的内容为例,浅谈笔者整合教材的方法。
方法一:知识迁移
举例:以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第10课《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为例。
这两课中都含有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知识点,而且此内容是高频考点。为突出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并完善知识体系,笔者将第10课中第三个子目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的内容放到第11课第一个子目之前进行讲解,内容整合后,构建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历程”的结构框架:第一阶段—19世纪60至70年代,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第二阶段—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至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初步发展;第三阶段—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19年一战结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短暂春天;第四阶段—1919年一战结束至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迅速萧条;第五阶段—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显著发展;第六阶段—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解放战争之前,近代民族工业日益萎缩;第七阶段—1945年解放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绝境。如此一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这一知识点内容完整、线索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方法二:知识补充
举例:以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中的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为例。
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的方法及产生的影响,而这一课的《课程标准》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只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之一,如果只拘泥于教材讲述,学生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肯定是残缺的,因此要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对这个知识点进行补充,内容整合后的知识框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新变化”:一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3.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4.实行福利制度);二是企业的自我调整(1.人民资本主义;2.经营者革命);三是第三产业兴起(1.含义;2.原因;3.影响);四是新经济的出现(1.含义;2.原因)。如此整合后,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方法三:知识合并
举例:以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的第24课《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和第25课《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为例。
第23課和第24课都是讲述区域经济组织,笔者之前按照教材设计将两课分开讲,讲后对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很多学生掌握效果不好,容易把两课的知识点弄混,比如两课中共讲述4个区域组织,学生分不清具体的成立时间、标志、合作领域等,多次反思后,笔者决定将两课的内容合并在一起讲解,四大区域组织对比讲,讲时突出易混点。内容整合后的知识框架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的原因(这部分知识教材没有,笔者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为了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和区分易混点,笔者制定表格如下,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完成表格):三、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评价(这部分知识教材没有,笔者利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如此整合后这两课的知识线索更加清晰,便于学生记忆和区分易混点,而且通过分析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整合高中历史教材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了学生认识历史知识局部与整体、过去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看问题,抓住历史的规律和本质,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编辑/李梦迪E-mail:514874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