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生物课堂导入

2019-03-30柳林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入兴趣生物

柳林

摘 要:一堂成功的初中生物课,需要导入部分的精彩呈现,恰当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技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和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本文从创设情境、新旧知识联系、设置悬念、观察实验、联系生活实际五个方面加以阐述,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性导入,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 课堂 导入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

《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導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课堂开始的导入,可以起到联系新旧知识承上启下、架桥铺路和识记教材的目的。因此,设计时除了注意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外,更应追求趣味性、形象性和新颖性。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浅谈几种导入策略。

一、创设情境

利用语言、电化教具、课堂小活动等多种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思维。例如,在“物质运输的途径”一节课中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输液”作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课堂氛围的营造可以借助一系列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动态3D情境画面、语音故事分享、音视频等等。这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身心放松、幸福快乐、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享受这种幸福和谐氛围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感官带动起来,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极大地拓展了本节课的艺术空间。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参与课堂的强烈愿望,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此外,还可利用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热点事件巧妙地设置导入情境,同样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新旧知识联系

在学科课程设置中,不难发现,前后知识点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掌握,又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体系。在导入新课时以复习、提问等教学活动开始,提供新旧知识联系的支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更加游刃有余。例如,在讲“观察植物细胞”一节课中,观察植物细胞是通过显微镜来观察,在本节的上一节课应该讲解的是显微镜的使用,所以在课前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的演示,清楚的完成了复习。接着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过渡可使学生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在学习“血液循环”这一内容时,我从学生学过的心脏的相关知识入手,让学生调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备,这样引入新知的学习,不会显得那么突兀,而是有一个过渡,从而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状态。又如在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时,我以复习茎的结构与韧皮部、木质部的构成为出发点导入新课,从而为学生学习植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复习旧知来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生物教学中最常运用的导入方法,一方面可以复习旧知,又明确地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三、设置悬念

教育学家认为,“引起求知欲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第一阶段。”问题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置的问题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层层深入”。这样在问题串的指引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不断思考。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点,从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出发,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巧设悬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减少教学盲目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例如,在讲“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时这样导入,农谚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那么粪对于植物的生活有何作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什么呢?这样使学生心中设下一个又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观察、实验引入

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导入,不但增强了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为学习新内容创造了好的开端。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特征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

我们在讲人体呼吸气体的变化时可以设计实验:取两个试管,里面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学生用吸耳球向其中的一个试管吹气,用口对着吸管向另外一个试管吹气然后观察实验现象,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呼吸时气体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

五、联系生活实际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例如在“细胞的分裂”这节课上可以用班上一位同学童年的照片与现在的他对比有何变化再解释为何变化: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增大,从而导出“细胞的分裂”这一课。

比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单从课题看,比较抽象,因此导入内容应该尽量贴合生活实际,设计通俗易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校园里炎热的夏天,假设你正在烈日下的操场上跑步,因为炎热你突感身体不适,在我们的操场有两块阴凉地,一块是车棚下,一块是树林的林荫下,你会选择哪里呢?学生会同声回答:“在林荫下”教师接着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表现出一脸困惑。教师解说到“同样的两块地,第二块地处于大树底下,而大树由于蒸腾作用让树下的空气变得湿润,林荫下的空气温度下降。所以选择林荫地会更凉快一些。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蒸腾作用吗?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这种生活化的情境导入,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利于学生理解,激起他们一探究竟的热情。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物的课堂导入方式和方法有很多,教师在授课时要尽量做到灵活多变,并运用地恰到好处,才能有效提高授课效果。所谓导入运用地恰到好处,是指导入的内容贴合教材,不偏离主题,又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的运用导入技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达到一节课的教学要求。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设计导入环节,才会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成效,课堂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猜你喜欢

导入兴趣生物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