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及其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意义研究

2019-03-30王秋准张文莉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习近平

王秋准 张文莉

摘 要: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给予了科学回答,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对于高校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 传统文化观 高校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2

在习近平心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十分重要地位。在习近平的政治生活中,他多次论述到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论述对于我们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给予了科学回答,为我们如何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于高校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

通过对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总结,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给予了重新定位,把其地位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

1.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习近平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2]。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能始终保持独特魅力,经久不衰,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丢了它,中华民族就会丧失根基。人类历史进程已表明,一个民族如果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清醒认识,甚至丧失了本民族文化,那么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是要被历史抛弃、遗忘的。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根”的意义,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3]“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4]。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等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里,这些内容得到了沉淀,积淀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中华民族在几千的延续中能够生生不息,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成为世代中国人文化认同,精神归宿的标志。

3.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习近平提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世界上著名的其他几大古老文明之所以都已淹没在历史的浪花里,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文化的断层,割断了其“精神命脉”。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到历史的今天仍任充满活力,这和我们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了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6]。“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等体现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核心。这些“精神命脉”深深植根于中国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想,以及行为举止。培育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个性,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印记。

二、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在一系列讲话中,习近平用引经据典的方式来表达治国理政的思想,很好地诠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文化基础

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任何一种理论的茁壮成长都离不开相应的文化沃土的滋养。习近平就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离开中国基本国情这一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能是异想天开,不可能像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挥这么大的威力,指引着中国快速地向前发展。在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我们强调要注意中国风格、中国气派,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文化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的文化基础。

2.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文化软实力是由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等精神因素对内和对外所展示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9]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國之间的竞争已是包括文化软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化软实力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可以渗透到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10]

3.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

2012年,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正式提出了中国梦,给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他提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1]所谓民族振兴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再次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要实现这一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2]“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缺乏了“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就缺乏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家国情怀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中国精神”的内核。这些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勇往无前。

4.治国理政的重要文化资源

习近平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先哲圣哲的治国理政智慧,“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13]。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习近平曾发表短论《做人与做官》。在此文中,他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丰厚的治国理政思想,提出领导干部要把做人和当官相结合,要有高的德行修养,要做到务实、清廉,时刻将人民放在心上,为民办实事,为民谋福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传颂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前途分忧解难,为黎民百姓的幸福出力的远大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全心全意的贡献精神,以及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德法并重,变法革新,勤政廉政,实干兴邦等治国理政思想,习近平十分推崇,多次倡导我党官员应该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

三、指明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

1.有扬弃地继承

习近平强调,“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体现家国情怀的精神,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国前途分忧解难,为黎民百姓幸福殚精竭虑的政治抱负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内容,是中华儿女的精神脊梁,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特征,长期以来激励着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不懈努力,前仆后继。到历史的今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但在几千年的行进中所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糟粕性的东西,如“官本位思想”,“男尊女卑”等思想,它们是和时代相违背的,不利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抛弃掉。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站在国家建设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要有扬弃地继承。

2.创新性发展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特殊的历史的印记。到历史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需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要做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充分挖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内涵,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的关系,要注意对国外优秀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同时,还要注意新的科技手段,如微博,网络等工具在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对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1.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首先,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广泛开展的知识竞赛、报告会、讲座、党日活动等主题教育宣传活动中要侧重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通过编写校史图册、组织校史展览等多种途径,面向全校师生开展校史文化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历史传统的宣传和教育,传承弘扬大学精神文化,从而激发全体师生齐心合力发展好学校的信心。最后,应对校园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办公设备等文物遗产建立专项保护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和修缮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2.在高校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深入推进“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经典”等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举办“传统文化大讲堂”,大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激发师生创意创作热情,推出一批高水准的艺术作品,形成若干有影响力的品牌。扩大学生艺术团、教职工文化艺术协会规模,拓展活动领域,用诗歌、话剧、舞蹈、攝影、书法等艺术形式弘扬中华文化。

3.在高校形象文化建设方面

重视校园景观的文化表达,提高校园环境的文化品味。按照学校历史文脉,做好学校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完善以校徽、校标、校歌、校旗、吉祥物、官方形象宣传片等为代表的形象文化符号体系,丰富学校形象品牌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创新高校文化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文化宣传工具,加强对校园主页、校报、广播台、BBS等校内主流媒体,以及微博、微信等学校官方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建设一批网络文化主流阵地,创作一批网络文化优秀作品,打造一支优秀网络人才工作队伍,维护好高校文化形象。

综上所述,习近平同志十分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当代价值,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给予了科学回答,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于高校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4][5]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

[3]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24.

[6]陆卫明、孙喜红.论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阐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1) .

[7]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 人民日报,2013-11-29(1) .

[8][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155、155、164.

[9]冯纪元,论习近平传统文化观[J].湖北社会科学,2016(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56.

[1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

[1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14.

作者简介:王秋准,(1981—),男,河南南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

张文莉,女,(1955—)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欧阳国庆,(1963—)男,湖南宁远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