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具的有效使用

2019-03-30江莞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制作选择教具

江莞

摘 要: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进步,让教具的有效使用成為构建高效课堂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新的教育形势之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有效利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的血液。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制作 应用 选择 教具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

前言

在改革过程中,新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断产生,课堂活力度不断提升。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个人学习感受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问题。将学具引入到数学课堂中,利用学具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在思考时操作。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有助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有效开展主动学习。

一、鼓励学生自主制作学具,促进操作化课堂打造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学具,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制作中来。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去享受数学知识的开发与学习过程。学具的制作,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究开发出个性化的数学学习辅助工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听教师讲课,接受教师提供的学具,还要有创造性地参与到学具的制作中来。学习的来源方式,主要是教育部门配备,制作学具仍然属于探索与创新的阶段。教育部门所配备的学具与教材内容相关,但这些学具具有一般性和统一性。只考虑到了小学生的普遍需求,忽视了个性化需求。每一个地区、班级、学校的学习条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具。学具的创造与制作过程,能够促进因材施教理念的落实,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满足。

比如在学习“比一比”这一课时,教师要引导一年级的小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多与少的含义。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与操作中获得数学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教具的方式,了解多与少的含义。老师可以让小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和彩笔,在白纸上画下他们心目中的池塘。对于小学生来讲,受到生活经验的限制,大多数小学生对池塘的认识限制在鱼儿、水草、蝴蝶、石头这几个基本方面。但不同的小学生,会在自己的图画中,画上不同数量的水草、石头、鱼儿、蝴蝶等事物。教师利用这一张图片作为学具,让学生在创作之后一组与自己的同桌对比。看有哪些东西是同样多的,哪些东西是他们两幅画中都有,但可以比较大小的。在观察中比较出多与少,促进学生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借助自己的学具开展个性化学习。

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具,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服务对象。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以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为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学习水平,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面对的教学事实。利用统一的学具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也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定势思维,这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准备充足的学具,还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需求去选择最适合个人学习逻辑的学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他们需要的学具,以此来提高其思维活力与学习效率。

像在学习“三角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征、分类等相关知识。不同的学生对三角形知识学习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准备学具时,也应当尽可能地丰富学具。在讲解三角形的概念与特性时,为了向学生展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等特征,很多教师会准备一个三角形模型,但所准备的三角形模型是相同的。学生所利用的学具是完全一样的,这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为三角形只有这样一种形状。尽可能多地准备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学生在初次接触三角形是都就能够开放思维。面对不同的学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角形,以此来验证三角形是不是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角,促进学生接受数学知识过程的科学化。又像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老师可以给学生准备方格纸,便于学生分划多边形。也可以给学生准备尺子、裁剪刀、多边形的卡片,让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去验证多边形面积计算方式的准确性。教师要从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出发,为学生选择他们需要的材料。在合理范围内促进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思维运动特点去选择适合自己思维逻辑的那一些学具。借助学具验证自己的想法,而非为了使用学具而规范自己的想法,导致自己的思维无法开放起来。

三、引导学生有效使用学具,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引导小学生有效使用学具,是让学具发生教育积极作用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自我控制力较差,如果教师准备了丰富的学具,让学生自己去选择自己做数学实验,很有可能数学课堂变得混乱无效。学具只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工具,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以最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具体操作去感知数学现象,理解数学概念,深化数学认知,把握到学科规律。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杜绝一切盲目操作行为的出现,让课堂与学具得以和谐整合。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长方形的面积”知识时,很多小学生认为只能够计算较小长方形的面积,而没有想过如何去计算较大的平面面积,像操场的面积等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去测量较小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面积。再通过较大长方形长和宽的测量得出面积,让学生思考长方形面积与其长和宽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以知识转移的方式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英语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新的学习思路,找到了应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将学习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用符合学生天性和认知的方式组织他们探究数学学科的知识,获得属于自己的学习规律,能够促进教学改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落实。从学具的制作、选择与运用等多个环节入手,构建健全的学具应用体系,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蒋鹏.浅谈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中外交流,2018,(42):210-211.

[2]杨鹏伟.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神州,2018,(20):107.

[3]蔡颖.刍议小学数学自制教具的作用[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6):316.

[4]祁国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使用教具与学具探究[J].文存阅刊,2018,(14):149.

猜你喜欢

制作选择教具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应用瀑布模型的MOOC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