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理学《栓塞》微课程设计

2019-03-30申现锋苏艳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病理学栓塞

申现锋 苏艳

摘 要:信息化背景下,以微视频为基础构建的微课程体系,因其便捷、易传播、高效学习等特性,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一门微课程能否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主要取决于设计是否合理、巧妙。本文通过分享病理学《栓塞》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制作过程,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關键词:病理学 栓塞 微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1]。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以微课形式开展教学的案例并不多见,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教授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 One Minute Lecture)[2]可以视为其中的一个案例。微课程脱胎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是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也是信息时代的微观教学论。微课程是在当下云计算、移动互联环境下,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完整的微型教学系统。其主要通过时长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的“微课”来呈现。结合当前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短学制、少学时”特点,我们选择较为抽象难懂的病理学学科构建了微课程体系,并在我校推广实施,得益于微课的巧妙设计,易于传播、便利等特性,效果卓著。接下来,笔者介绍一下《栓塞》的微课程设计,以供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栓塞(病理学总论—局部血循环障碍)

2.教学对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

3.所用教材:高凤兰,崔茂香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病理学》,第三版

4.教学目标:

4.1知识目标:掌握栓塞的概念、肺动脉血栓栓塞;熟悉栓子的运行途径;了解栓子的特点与种类。

4.2能力目标:能根据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理变化解释临床表现。

5.教学重点和难点:栓塞的概念、肺动脉血栓栓塞。

6.教学难点:栓子的运行途径。

二、碎片化知识点的筛选

面对栓塞这一节内容,知识点众多,如何选取是一道难题。前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调查学生在病理学学习中的“痛点”,发现学生主要是惧怕病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以及发病机制等,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们挑选了3个知识点: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肺动脉栓塞,并通过一条主线索串联起来,使之有机结合。

三、设计流程

1.导入方式

从一则临床上发生的肺动脉栓塞案例入手,介绍其发生经过及诊断过程,引出该病例实为长期坐着导致了肺动脉栓塞,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讲授内容

把栓塞所有内容归纳为一条清晰简便的主线索:栓塞=栓子+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并分成三个步骤来逐个突破。由简入繁,串联各个知识点,使之有机结合。

微视频1:主要介绍栓塞的概念,栓子的特点。

从栓塞的概念入手,详细解读剖析,简单概括出主线索:栓塞就是栓子随血流运行堵塞了血管。接着,与之前学过的血栓作对比,分析血栓与栓塞的异同,从而总结出栓子的特点:循环血液中产生,不溶于血液,异常物质,能随血流运行。最后,介绍栓子的常见种类,如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少见的有脂肪滴、羊水、气体等等。

微视频2:主要介绍栓子的运行途径。

制作动画,演示栓子的不同运行途径。如对于第一条路径,配合动画,如下讲解: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后(常在静脉系统的瓣膜周围,血液容易形成涡流,局部缺氧,内皮损伤,可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被纤溶酶和水解酶软化后可以脱落,脱落以后的血栓就成为了栓子,必然会随着血流运行,沿着下腔静脉上行,进入右心房、右心室,最后被泵入肺动脉及其分支,发生栓塞。以此类推,介绍其它几条运行途径。

微视频3:重点介绍肺动脉血栓栓塞。

先通过动画演示一下肺动脉栓塞的发生过程,简单明了的使学生知晓血栓的来源、运行途径。接下来重点演示、讲解肺动脉栓塞的后果严重与否。肺动脉栓塞的后果主要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数量两个因素。对于这两个因素的讲解,要配合图片、动画演示,使学生尽量直观的明白其原理。如较小的栓子一般栓塞的是肺动脉的小分支,通常不严重,不发生肺组织的梗死。这部分要回顾肺的双重血供解剖知识,阐述其缘由。之后对于后果严重的情况,分为三种情况以此讲解:栓子虽小但数量太多的话,就会导致肺动脉分支广泛栓塞。或者栓子太大,栓塞了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甚至像骑跨性栓子,同时阻塞了左、右肺动脉干。并且要着重讲清其背后原因:一是大多数肺动脉被堵后,右心室射血阻力大大增加,会引起右心衰竭;另外,大多数肺动脉被堵后,右心血液泵不进去,肺循环内血量明显减少,气体交换大大减少,会导致严重缺氧,呼吸功能衰竭。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明白:患者往往就会出现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甚至因急性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最终达到“能根据肺动脉血栓栓塞解释临床表现”的能力目标。

四、小结

以栓塞的所有内容为基础,精心设计,一条主线索串联三个知识点,各个微课充分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配合人物出镜、语音讲解、演示,穿插新闻热点调动积极性、引发思考,多方位、多角度地完整阐述了从“栓子的形成--运行途径--最终阻塞了血管及对机体的影响”的栓塞的全过程,并以最常见的血栓栓塞中的肺动脉栓塞为切入点精讲,以点带面,留给同学们课后自行突破其他类型栓塞的契机。

三个微视频中均有思考题,还配套有相应的课件、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纳。例如:学完后,你能说出案例中的肺动脉栓塞是哪一种类型?为什么会出现呼吸困难、晕倒,危及生命吗?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能引起肺动脉栓塞的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只有长期坐着才能引起。通过一张表格里可以看到,除了一些少见的先天遗传因素外,大多是继发于后天的各种疾病,比如肥胖,大手术之后的长期卧床,脑卒中,而髋部骨折、脊髓损伤患者中更是超过50%会引起等等。

参考文献

[1]贺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2]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

猜你喜欢

病理学栓塞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观察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猪渗出性表皮炎的病理学观察
WST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肺癌合并肺动脉栓塞症的CTA表现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