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思考与研究

2019-03-30齐爱华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进

齐爱华

摘 要: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为实验课的重点,其教学难点多且集中,影响了实验教学效果。对此,笔者依照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该实验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并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便降低实验难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思考与研究 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1

前言

在八年级物理光学中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相信很多教师都遇到以下问题:明明物距相等,不同组学生却测量出不同的像距;难以确定像与原物的准确大小,在物距与二倍焦距等同时,一部分学生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而部分学生却得到倒立缩小实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大多依照教师要求进行操作,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却不是自己一步步通过实验得出,实验效果不佳。对于种种现象,笔者展开思考与研究。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常见问题

至今为止,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仍是实验的主要用具,便于学生清晰了解光的成像原理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掌握。具体来讲,在实验器材上,蜡烛发光简单,却摇摆不定,蜡烛加火焰的准确高度无法测量,影响了实物与成像的比较,且蜡烛为圆柱形,物距并非唯一值,为清晰确定像的位置带来影响,导致测量数据存在误差。在实验操作方面,部分学生总是无法快速并准确的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图像,而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在将蜡烛固定在某一位置后,移动光屏,不见成像后,又移动透镜,如此,成像效果受到影响,而学生将透镜移动前的物距与焦距进行比较,结果出现错误。在数据处理上,实验过程中,光具座、透镜、物体依次排开,透镜多固定在中间位置,40-50cm处,学生在读出物距后,需要进行计算,才能得出准确距离,但是,诸多学生因为马虎大意,直接忘记计算,最终整理实验数据时,难以得到准确的成像规律。为掌握实验规律,学生需要采集大量数据,在数据中寻找规律,但是,若没有教师引导,学生很难保障所得结论的正确且全面;若在实验探究前直接给予学生两个分界点,由学生界定三个范围,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区域内凸透镜的成像特点,降低实验与数据分析难度的同时,却也失去了学生自主研究的意义,实验效果不佳[1]。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改进措施

1.成像物体的改进

在原先实验过程中,蜡烛是常用的凸透镜成像物体,然而,在实验过程中,蜡烛火焰并非固定不动,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保障成像的清晰度,往往需要两个人,一个人保护烛焰,保障烛焰稳定,一个人调整光屏,使成像处于最清晰状态,增大了实验难度[2]。同时,在明亮的教室,烛焰效果并不好,若在暗室进行实验,学生很难清晰观察数据,如此,蜡烛成像的效果不佳,直接增大了误差率。对此,可改换成像物体,保障成像物体的稳定性,并保证其在明亮教室内依然清晰呈现在光屏上。如:将蜡烛更换为发光数码显示管,实验过程中,可将数码管上的数字调为“7”,便于学生清晰成像与后续的图像测量。

2.光屏的改进

通常,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光屏多是一面白板,上面未标识任何刻度,在判断成像与实物图的大小时,多是进行估算,准确度不高,影响了实验的严谨性。对此,可对光屏进行改进,在光屏上标有刻度,以光屏中心为原点,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成像的大小,为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3.添加刻度尺

须知,光具座上的滑块、滑动横杆间存在一定间隙,随着使用时间与使用次数的延长,滑块上的成像物体、凸透镜、光屏等与滑动横杆间并不垂直,在实验过程中,依照滑块标记的距离进行探究实验,往往存在较大误差[3]。对此,可在光具座与仪器上方的对称点放置刻度尺,如图1所示,保障所测量的位置是实验的真实距离,有效控制误差。

4.实验数据收集方式的改进

纵观以往的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在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中,常出现各种问题:有时教师全部放权于学生,学生很难保障所收集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如此,不仅浪费大量时间,最终实验结果难以保障;而某些教师为避免學生无头绪,多会为学生界定三个范围,如此,提高了学生收集数据的速度,但是,学生最终未达到锻炼效果。对此,优化实验数据的收集方式,成为重点。

实际上,想要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具有很多方式,但是,笔者依照多年教学经验,认为以下方式较为适合实验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使学生分别对倒立放大、倒立缩小进行收集,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寻找规律,学生会发现,当物距>像距,则白屏上成像为倒立缩小,若物距<像距,则白屏上成像为倒立放大,依照此规律,学生猜想物距=像距时,成像是否为倒立等大,并进行验证,如此,学生能够准确了解成像规律。而在验证过程中,某些细心学生将会发现,实物与成像等大时,物距与像距为教具的两倍,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物距为两倍焦距,像距为一倍焦距时,成像与实物的差异;物距为一倍焦距,像距为两倍焦距,成像与实物的差异等,如此,学生不仅能够快速掌握凸透镜实验规律,还真正发挥了学生自主研究的效果。

总结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凸透镜成像实验不仅是一门重要实验课,还关系着学生对光学的学习与掌握,若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实验方式,将很难发挥实验效果,实验课开设的真正目的难以发挥。对此,应积极改进物理实验,对成像物体、光屏、刻度尺、数据收集方式等进行改进与优化,如此,积极解决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达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及探究方法的改进[J].广西物理,2016(2):37-39.

[2]蔡伶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复习[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7(Z6):68-70.

[3]宋福莉.小改变 大突破——一堂成功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课课后反思[J].中学物理,2015,33(8):38-38.

猜你喜欢

改进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