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财税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9-03-30何小红张军

中文信息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时代发展

何小红 张军

摘 要:财税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发展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财税工作也面临着新常态,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如何正确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财税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时代 财税改革 发展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3-00-01

一、把握财税工作新常态

何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反映的是客观特征和现实状态,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前,财税工作也面临新常态。

1.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财政收入也相应地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加上“营改增”全面扩围、普遍性清费减负等政策实施,政策性减收和经济性减收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增长区间将进一步收窄,个别地方甚至可能出现增长停滞或负增长。

2.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的同时,财政支出继续保持刚性增长态势,尤其在稳增长、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而且支出结构僵化、重“支”轻“管”、财力分散、资金绩效不高等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贫困地区,地方财政收入总量还不大,可用财力相对有限,收支矛盾将进一步加剧。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城市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刚性需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3.财税工作公开透明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党委政府实现既定目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物质保障,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公众对财政工作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新常态下,如何更好地呼应社会关注,提高依法理财水平,推进财政公开透明,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

二、财税改革面临新问题

财税新常态,与经济发展大环境紧密相连,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财税改革新常态、法治建设新常态相互交织后在我省财税领域的集中反映,既有全国共性问题,也有各地自身特点,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压力和挑战。

1.财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

从内在要求看,过去困扰财税工作的一大难题是法治意識不强,预算和税收的法律刚性不足,人为调整预算、逾越法律法规出台财税优惠“土政策”等情况时有发生,既干扰了正常的财税运行秩序,又加大了财政收支平衡难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全面推进,特别是新预算法的实施和税收征管法的修订,法治在财税工作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财税工作的法治环境进一步优化。从外部环境看,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国务院实施了“约法三章”,并将财经纪律上升到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狠抓执行和落实。这就要求财税改革必须契合规范履职行政行为、规范财政资金使用、严肃财经纪律、重振财税纲纪中来。

2.财税管理的科学化要求更为凸显

过去政府与市场边界模糊,政府之手伸得过长、管得过宽,导致公共财政“万能化”,支出责任“无限化”,经常出现公共财政“越界”为市场和社会买单的情况。新时代下,政府和市场、社会的事权划分将趋于科学合理,公共财政职能将回归到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上来,财税作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方式也将从行政手段、计划手段向经济手段、市场手段转变。同时,随着公共财政内涵不断丰富、范围不断延伸、对象不断拓展,财税管理的复杂性、专业性、综合性不断增强,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三、推进财税改革新举措

财税体制改革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和保障性作用,是事关改革发展全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向改革要红利,向管理要效益,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1.创新财政管理

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全面实施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加快实行全口径预算,加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统筹力度,政府收支要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加快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探索设立由政府性资金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

2.推进税制改革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施行不动产进项税抵扣,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加快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推进资源税、环境税费改革,发挥税收对节约资源和生态保护的促进作用。

3.策应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要切实发挥财政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紧紧围绕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全力支持金融体制、土地制度、职业教育、住房保障、科技体制、户籍制度、商事制度、国有企业、生态文明、“三农”等各项改革,着力解决制度碎片化等问题。要主动降低增长预期,建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与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增幅相匹配的、稳健的增长路径。

4.创新理财方式

科学界定财政作用边界,正确处理好财政“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不断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在经济发展上,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财政该管的一定要管住管好,不该管的坚决放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多采用市场化和间接支持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源,放大财政资金效益。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要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要求,量力而行,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干锦上添花的活,既注重面上的民生普惠,更注重点上的精准发力,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猜你喜欢

新时代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