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学与党的认同教育研究
2019-03-30王超
王超
【摘 要】 文章叙述了党史教育对提高党的认同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党史教育与认同现状,探讨了以党史学习为核心的党的认同教育路径:在理论教育方面: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相结合;党史教育与文化自信相结合;实现传承和创新理念共存。实现路径:开设党史公共选修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党史教育改革;利用“红色仪式”、实地参观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普及实物教学法引发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开展以历史中党员个人发展题材为主题的党史教育。
【关键词】 党史学习;党的认同教育;意义;路径
党史教育是做好新时期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迫切需求,根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高校要把党史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史教育活动,坚定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强调“要加强学习党史、国史”,高校要注重挖掘党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党史教育的价值观引导,发挥党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提升青年学子对党的认同,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党史教育对提高党的认同的重要意义
1、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对党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即合法性, 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核心构成要件,其中执政能力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不同时期下,我党构建执政基础的形式不同,透过对党史的学习,能够深化大学生对党执政能力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2013年12月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祌作为重点内容,增强大学生走中国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1]
2、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对党的思想认同
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差异性日益增强,加上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认知存在诸多偏差。党史教育具有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功能,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辉煌篇章,党史蕴含的多样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当前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党史教育,有助于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增强对党的思想认同。
3、党史教育能够促进对党的情感认同
对党的情感认同是大学生对党的热爱及肯定性态度,它能够影响大学生从强迫性的知识学习认同转化为感性的自觉认同,丰富多彩的党史学习能够从人本的角度解决知识灌输教学的枯燥,熏陶、感染大学生对党的基本认知。对党的情感认同需要通过创新党史教育形式和内容来实现,同时对党史的学习更能够促进大学生对党的感性认知与认同,提高党的执政基础。
二、大学生党史教育与认同现状
鉴于党史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调研组结合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现状,分析了课堂教学、互联网络、影视作品等影响因素,开展了“高校大学生以党史为核心的党的认同教育”调研,调研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电话采访与开展主题班会相结合等形式,积极创新党史教育方式,探索务实、求真、深刻的党的认同教育模式。调研结果如下:
1、党史教育的基本情况
党史教育途径单一、内容枯燥、功利主义是高校党史教育发展的瓶颈;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作用明显,但课程只限于思政主要课程,没有专门的党史课程,公共选修课也鲜有老师开设党史相关的课程;部分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在网上开设选修课,通过网上学习的方式完成学时,但网络思想政治课程出现学生找人代刷学分,只放不听的情况,效果呈现下滑趋势;互动式教学在党史教育中应用范围受限,党史专门人才匮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鲜有互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影视、图像作品更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但师生之间互动较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足;课余时间是补充和完善党史知识的重要时间,但大部分同学对党史校园文化的宣传是不太关注的,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党史活动形式单一,广大学生需要种类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大部分同学缺少网络学习党史的途径,但网络媒体教育还未真正成为学习党史的主要方式。
2、党史教育与对党的认同情况
自主学习党史是最为有效的认同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我党的历史,深化对党的认同;实地感受最能激发大学生对党的感情,比如参观革命纪念馆、党史展览馆、观看影视作品、参加党史知识竞赛等;由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的带有强制性和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是同学不愿意接受的;大部分同学对党史知识有一定的研究和辨别能力,相信教材和老师的授课,但一些同学选择非专业性互联网络查阅党史资料;部分同学接触过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信息,否定新中国建设的历史成就、否定党的领导地位、以所谓“真相”曲解真相、用假设否定事实等情况,“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对党的认同;现实和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泛滥,一些同学以所谓“真相”曲解真相、用假设否定事实等,热衷于野史、“猎奇”的党史新闻,“抗日神剧”影响同学们对党的认同。
三、以党史学习为核心的党的认同教育路径
1、理论教育
(1)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2]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高校“第二课堂”是黨史教育的开展形式,党史教育要因势而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以文化引导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协同效应,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各类社会实践等载体创新形式和内容。
(2)党史教育与文化自信相结合。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民族自信受到损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实践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坚定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毛泽东同志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3]党史教育注重提升大学生的自尊心、自豪感和使命感,坚定社会主义的文化方向。
(3)实现传承和创新理念共存。党史学习主要以红色文化为主,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播种和培育的优秀文化,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创新,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上要保留革命精神的原汁原味,不能篡改、否定;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时,要面向未来,深入基层,重视青年大学生的趣味,有效创新内容和形式,满足大学生高质量的文化需求。
2、实践路径
(1)开设党史公共选修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党史教育改革。目前高校共开设五门思政课程,涉及党史比例不高,部分大学生不认真对待网上思想政治选修课程,严重影响了课程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相关老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学习、班级学习等集体学习形式,不可替他人学习,将网络学习和考试有机结合,不可脱离学习而自行设定考试题目;通过开设党史公选课来增加党史教育中的不足,党史公共选修课不可以与现有的思政课程内容冲突、讲课形式注重采用实物教学法,讲课内容注重普通党员个人发展的历史;高校也要加强党史师资队伍建设,注意改进教育方法,要注重分类引导、分层教育,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内化力,要进一步完善情景交融类、交往互动类、创新建构类等方法, 让党史教育真正“动”起来、“活”起来。
(2)利用“红色仪式”、老干部谈话、实地参观等活动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红色仪式” 是高校党史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有效利用国际形势和社会氛围,以党的重要活动纪念日、党史人物纪念日等为契机开展党史教育, 深入学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开展红色纪念日的长跑、演讲、读书节、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邀请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干部, 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党史专家,通过讲座、探访谈话等形式,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加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在实践中深化党史教育,比如高校各社团有组织或者自发开展红色旅游、瞻仰革命展览馆、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把实地参观的教育形式有效融入党史教育中,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受教育,在体验中树理想信念。
(3)普及实物教学法引发大学生对党的认同。实物教学法既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中进行。实践证明,党史教育中通过展出不同革命阶段的入党申请书、党章、党员材料、党的文献等实物,贴近了学生对党的历史了解,加深了对我党从幼稚到成熟时期的认识,将“历史”搬到了现实,具有一定的震撼作用,能够引发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认同。课程所需的实物既可以是老旧照片或者影视信息,也可以是不同時期的党章、文献、党徽等,调研小组经过考察,发现网络中的二手旧文献等实物价格便宜,具有普及的基本条件。
(4)开展以历史中党员个人发展题材为主题的党史教育。首先,开展以入党申请书为主题的党史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入党政策,购买老旧入党申请书加以宣传,老旧入党申请书既能反映出发展党员政策的变化,又能观察出申请人从政治、思想、情感上对我党的认同。其次,开展以战时党员生活为主题的党史教育。战争时期党员的生活主要包括党员的支部生活、党员的思想改造、经济生活、婚姻生活等。战争时期的党员在军队建设中是普通士兵,在政权建设中会积极耕作,在日战区可能会潜伏在敌人周围,战争时期党员生活的教育能够提升对党的情感认同。再次,开展以发展党员政策为主题的党史教育。大学生会从党的政策演变中,增加对党的信任和信仰,特定历史人物的入党故事更能激发大学生入党热情,比如朱德、贺龙、郭沫若在大革命时期的曲折入党故事,有力的证明了我党的强大吸引力以及革命前辈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参考文献】
[1] 姚大伟. 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刘延东刘奇葆赵乐际出席[N]. 人民日报, 2013-12-25(4).
[2]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9(1).
[3]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作者简介】
王 超(1987—)男,汉族,河北廊坊人,硕士,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