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究
2019-03-30莫碧珍陶肖云罗春潮
莫碧珍 陶肖云 罗春潮
【摘 要】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化意识。该文基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从学生工作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不足,并探索有效的培育途径: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注重体验和实践;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营造和谐自主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 学生工作;公民意识教育;途径
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化意识,是我国要在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思想基础。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国家首要的是其国民是否具有公民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30年后正是当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建设者和主力军,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意义重大。
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来看,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应该作为当前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工作内容之一。据现有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现状并不乐观。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不太乐观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与义务意识,程序意识和道德意识等。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精神层面,还留存着不少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现象。除了社会价值观,还体现在公民意识方面,特别是责任与义务意识,道德意识,法治意识等方面。一个中芯霉番茄事件刷爆了朋友圈,看得人心惶惶,毫无安全感,暴露了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们学习生活在半社会化的高等学校,接受过相关的公民意识教育,大多数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良好,但也不尽如人意。我们从对大学生的义务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等的定性调查和分析中得知:大学生权利义务对等性意识差,往往只注重自己权利的享有,而忽略义务的履行;大学生特别是男大学生卫生意识差,责任意识差,自己的宿舍堆满了垃圾也视而不见,一天只顾玩电脑刷手机;大学生们自我意识强,看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对公民概念及义务认识不足;法律知识认知较浅,实践效果不足;道德意识较强,但知行脱节的现象仍然有;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能力不强;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不多,国家意识不强。解决这些问题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二、学生工作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不足
出现这样的问题,跟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公民意识教育有直接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公民意识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效果还不明显。主要是公民意识教育存在一些误区:
1、公民意识教育缺乏相应的规范、体制不健全
高校的公民意识教育没有专门的教材,更没有专门的课程。与此相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法律部分有涉及到,但内容相对比较基础,不够完整和系统。加上思政课作为公共课等各种原因,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在大学生的眼中,思政课只是一门需要拿分就可以的课程,而且是一门最好拿分的课程,只要课上不缺席,课下交作业,卷上有成绩就行了。加上课堂内容中,涉及公民意识教育也是点到为止,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可想而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相应的规范和健全的体制,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效果必大打折扣。
学生工作必须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但是要上升到工作中富有思想理论教育的目的,难度很大,也不現实。
2、公民意识教育忽视课外教育,缺乏实践体验
有限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让对其教育效果担心的同时,仅停留在理论教育,缺乏实践教育也是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最大问题之一。公民意识的养成需要理论学习和领会,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体验,才能够更好地内化为个人的素养。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常常会产生个人思想意识的各种困惑,意识形态领域更是微妙有加。
大学生课后的自由时间表面上较多,但是很多学生又觉得忙不过来,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自由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课外公民意识教育需要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引导或监管。从调查结果看,学生认为参与学校安排的公民意识教育仅限于周一的升国旗活动,而一个班级一个学期也只是轮到一两次。没能充分利用课外的教育安排,没有参加社会实践锻炼,没有实践体验的公民意识教育效果肯定不佳。
3、学生工作注重事务管理,忽视公民意识教育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学生工作部的工作就是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是指高校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各类活动管理的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负责主体包括团委、学工、大学生服务中心等等。学生工作的主要人员是这些部门的行政人员以及跟学生密切接触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这些学生工作者负责服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学生的这些事务基本上与公民意识教育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加上这些事务繁多,如班级管理、评奖评优、违纪处分、课堂纪律管理、宿舍文化和人际关系处理、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明检查、还有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等等,在人员编制缺乏的影响下,能顺利完成常规事务性工作都已不错了,无暇思考太多的教育指向,几乎没有人主动顾及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4、学生工作显性途径相对完善,隐性途径相对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有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方式。显性教育是指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目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方式,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党团活动、主题谈话等;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方式实现教育目标。在我们的教育中,显性教育比隐性教育要多。隐性教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者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喊口号,不贴标签,“不说而教”,具有隐蔽性(潜隐性)、多样性、非预料性、持久性、依附性、差异性、愉悦性、易接受性和结果的难以量化性等特点。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还是规律的要求中,隐性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不可替代,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方法和途径。
目前学生工作的公民意识教育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注重于活动的形式,也没有人去思考组织这些活动的内在教育系统性和效果。如果从公民意识教育来看,哪些活动需要开展,哪些活动需要什么样开展,哪些活动不宜开展等,如升国旗活动、学生社团和班团干组建、重要节日庆典活动等等,我们往往都忽视了有意识地加强活动的公民意识教育内涵及其产生的效果。
5、学生工作队伍公民意识教育的意识有待加强
近些年来,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获得一定的成就,学生工作队伍也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是,转型期的学生工作与转型期的高校变化一样,队伍也处在更新换代之中。目前的学生工作队伍依然有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老师构成。队伍专业基础构成复杂,素质能力不齐,公民意识教育的意识自然有高有低。有些老师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没有固定的原则和目标,学生管理没有目的没有体系,跟着任务忙碌,跟着感觉走。
对于学生而言,要接受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不少,学习压力也不小。学生工作在有限的教育时间,有限的教育空间里,即便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公民意识教育,都会被各种外在因素影响教育的效果,更何况如上所述的无意识教育管理状态下,教育效果不佳是必然的结果。
三、加强学生工作中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思考
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涉及到新的时代国家稳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现,理应得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国家和政府应把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尽快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家长们应在生活中培育孩子的公民意识。学校应有意识地加大公民意识培育的力度,健全公民意识教育的体制机制,把公民意识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并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公民意识培育意识,发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效果,让学生认知、感受、领悟、深思。除了课堂上理论教育,学校更应该重视实践和课外教育,让大学生们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去体会和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工作相关部门的老师,比如团委、学工的老师和辅导员们,这些老师和辅导员们的工作职责是教育、管理、服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和事务性两大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涉及大学生课外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都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前的公民实践平台。因此,团委、学工的老师和辅导员们可以利用工作的便利深入了解学生,并让学生参与其中,有针对性地给予体验式的公民意识教育。高校学生工作中要集所有的教育资源共同作用,加强协同育人,劲往一处使,同向同行,提高教育效果。
1、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
(1)让大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班集体的一员,对于班级的发展,应该建言献策,制定班级班规,并严格执行,自我约束,对于违反班级班规的同学,由一定的执法者代表同学执行追究的责任,体现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
(2)让大学生参与评奖评优方案的决策。选举部分学生代表召开会议,对综合测评中不确定的加分项目集体讨论,统一标准,体现公平公正。对奖助学金的评选细则集体开会公开表决选择相对公平公正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对奖助学金的获奖受助名单严格按要求走公示公布环节,培育学生的程序意识。评奖评优是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情,自己不关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可能就得不到维护。
(3)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建团建活动。党建团建活动培养的是大学生的爱党爱国的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建团建活动,积极入党,培养的是国家意识。
(4)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违纪的处理结果。法律意识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法纪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关键。大学生发生了违纪的行为,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后果。学校应该严格按照相应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这对学校和学生都是一种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大学生入学时都参加了学校的入学教育,学生手册人手一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不陌生,屡屡违纪跟学校的从宽从轻处理脱不开关系。法律意识的高低决定法治意识的高低,法律制度是为了实现法治的目标。如果大学生在校违纪了学校给予的是从宽从轻的处理,学校的校纪校规的威严将受到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法律至上的法治思维和提升法治素养。
(5)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大学生们第一次远离父母,与来自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生活习惯的同学生活在一起,必然面临着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引导大学生们生活中要求同存异,宽厚待人,与人为善,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正确的态度去体悟人间冷暖。
2、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体验和实践
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和广度,指导老师们要善于观察,抓住合适的场景与同学沟通,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和实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多种角色,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身份去认知、感受、领悟、深思公民意识中的各种问题,激发大学生们内心的需求,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观念,促进公民意识的生成,达到公民意识水平的提升。这种体验式的教育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更易于接受,有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能增强主体意识、权责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意识。
3、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队伍建设是教育的基础。对于公民意识教育而言,它也只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整体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质量,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当前学生工作队伍的主要工作。这一工作首先需要高等决策的重视,学校领導的重视,从制度上作出专业发展的安排。如规定选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具有一定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担任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在经济待遇上给予平等对待,在发展机遇上给予广阔空间,在学习提升上给予充分的机会,在教育活动上给予充分的发挥。公民意识教育需要专业化的队伍建设,只有专业化的队伍,开展专业化的工作,公民意识教育才能产生符合规律性的教育效果。
4、营造和谐自主的校园氛围
凡是意识和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优化环境,教育的成效就事半功倍。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报、宣传橱窗、校园网、公众号等载体大力宣传社会重大事件和公民意识的先进事迹,开展学术人文讲座,刊发学生刊物,让学生在选择和鉴别中进行角色体验,自己表达自己的心声。加强易班网线上互动平台开放性、秩序性、增强易班对学生的粘性,注入一些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是经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充分发展的国家,人民的道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应该达到自觉性较高的水平。当前的大学生30年后正是主导社会的年纪,帮助他们培育高度发展的公民意识,意义重大。学生工作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中作用较大却容易被忽視的一个部分,需要引起高校和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视。环境的优化、内容的完善、方法的革新都很重要,新的网络时代还应大胆地利用大众传播载体,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形成一个合力机制,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参考文献】
[1] 十九大报告全文.
[2] 张天浩.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研究综述[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33(14)83-91.
[3] 王海彤. 立德树人目标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8.
[4] 赵佳. 我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养成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 柯雯琼.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8.
[6] 方璐堃. 大学生社团参与和公民意识现状关系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7.
[7] 何炜. 公民意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7.
[8] 谭丽媛.大学生体验式公民意识教育的探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9)12-14.
[9] 严燕,冯绪猛.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途径探析[J]. 中外企业家. 2011(16).
[10] 尤佳.论公民意识教育在“基础”课中的实现[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18(05)60-62+73.
【作者简介】
莫碧珍 (1973—)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陶肖云(1982—)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讯作者.
罗春潮(1971—)男,硕士,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