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鲜为人知却无比雄奇 纳米比亚隐秘的南部路线

2019-03-30

时尚北京 2019年1期
关键词:卡曼纳米比亚战马

生活在都市的我们有时候需要一些时间或者一个契机跳出高楼林立的城市去感受不一样的风景。旅行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观察路过的景色事物,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走于世间,感受不同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纳米比亚共和国位于非洲西南部拉亚纳接南非。她的众多美景已然为人所熟知,世界最高的沙丘、世界最红的沙漠、梦幻的世界自然遗产三明治湾、大西洋丰富的海洋动物、闻名遐迩的埃托沙保护区、神秘的红泥人……

然而,隐秘的南部路线,却是属于真正想要了解这个地球的人。南部线路固然也能串联起苏索斯维利沙漠、斯瓦克蒙德小镇等著名的景点,然而真正让这条线路变得无与伦比的却是这些不为人知、却无比准奇的地方。

鱼河峡谷

在鱼河峡谷这样的天地间行走,巨人也成了侏儒。而只要你敢在这峡谷中徒步,侏儒也就成了巨人。

鱼河峡谷就是这么一个奇异的地方,横亘在纳米比亚南部的荒原之上。

鱼河峡谷有着众多响当当的名号——“非洲最大峡谷”、“世界第二大峡谷”、“世界十大最壮美峡谷之一”、“最狂野的峡谷”、“最佳徒步峡谷”……但这里仍然游客罕至,依旧保持着它的孤寂。

这里的天空没有云,也没有飞鸟,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害怕这道峡谷的威严,而今,吸引我们来此的却也正是这道地球上的伤疤。

大约在6亿年前,地球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表沉降,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地堑。随之也就形成了鱼河。

随后,3亿年前冰河纪的冰川运动顺势而为,把峡谷削得更深,也变得更为陡峭。刀砍斧剁般的硬朗线条,就是由“冰川”的力量切割而成。

最后,南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的分离也让大峡谷结束了沧海桑田的变迁,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样貌。

虽然鱼河长年干旱或者仅像一条溪流,只在每年的夏末时期才会大肆泛滥,但水流依然在改变着峡谷的形态,峡谷与河流相辅相成。峡谷汇聚了周边的水流,而水流也把峡谷挖得更深,深深地嵌入了这片高原之中。如此便最终形成了这个有河道穿行其中,蜿蜒160公里,宽度27公里,深达550米的峡谷——鱼河峡谷。

玩转鱼河峡谷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来上一次让人心潮澎湃的徒步。这条全长80公里,历时五天四晚的“峡谷徒步探险之旅”,是闻名全球的徒步线路,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来此徒步。

徒步的起点位于峡谷南端的Hikers point,这个起点就是一个下马威:一条晃动的铁索作为扶手,顺着几乎是垂直的石砌台阶迅速下降550米。力不从心者,到了这里就会望而怯步。这段路线是只能往下,不能往上的,要负重从谷底攀爬而上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也决定了鱼河峡谷的徒步路线只能是一个单向的行进——只能一路向前,没有回头路。

进入谷底,也就告别了人类世界,一切回归原真的自然状态。其实这条徒步路线并没有那么艰险,徒步者并非在与天地争斗,而是在享受着过程的快乐。带足了5天给养的徒步者,一路扎营露宿,既享受自然,也享受亲朋好友共处的时光。

而目的地就是鱼河峡谷的开口处——著名的艾艾斯温泉,这也是鱼河峡谷唯一的出口。走出峡谷,就能享受天然温泉的舒适了,這是多大的诱惑啊!

由于鱼河峡谷特殊的地形,导致谷底的温度不易散出,所以旱季时谷底的最高温度可达摄氏70多度。你能想象这样的高温吗?这或许也是地球表面的最高气温了。为了避开高温,峡谷徒步只在5月到明中向游客开放,而每年6月至明是最佳徒步时间。

谷底的高温当然不适合人类居住,但对动物来说,峡谷依然是他们的热土。在徒步中,会与一群群纳米比亚特有的山地斑马不期而遇。而在扎营时,可爱的小地鼠则是最常见的朋友,时不时在附近卖萌。如果足够幸运的话,也有机会见到凶猛的花豹,峡谷的岩洞是花豹最爱的栖息地。不过因为视野辽阔,花豹远远的就会避开人,不会形成伤害。

会玩的朋友,更喜欢在峡谷边观赏日落。斜阳把峡谷分出了阴阳两极,用无声的光影尽情地叙述着自然的雄奇。峡谷用影子表达着自己的情感。此时此刻,不再有丰富的色彩,一切都已被夕阳染红。

在极简的光影下,抛开了颜色与细节的掩饰,你更能读懂鱼河峡谷。

卡曼斯科鬼镇

我们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身边的世界都原封不动地停留在眼前这一刹那的样子,惟独少了人类的存在——这就是纳米比亚小镇卡曼斯科现在的样子。

卡曼斯科小镇离纳米比亚南部著名的海港城市吕德里兹不远,已经被“鬼镇”——这个更耸人听闻的名称替代了原先的名字。

1908年,在卡曼斯科发现了数量惊人且极易开采的钻石矿,钻石变得唾手可得。传说在明亮的月夜,依靠映照在沙地上的月光,甚至都能轻易发现闪闪发光的钻石。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汹涌的人潮,生活在纳米比亚其它地区的德国移民纷纷来此开挖钻石,而更多的德国人带着“钻石梦”从欧洲赶来。

随着人口激增,小镇以疯狂的速度迅速繁荣起来,保龄球馆、制冰厂、发电站应有尽有。小镇上甚至还拥有了非洲第一台X光机,而在卡曼斯科,X光机大部分时间并不是用于医疗,主要是用来扫描钻石开采工人有没有藏匿钻石。

一战爆发前的短短几年里,卡曼斯科出产了将近一吨高品质的钻石。然而,就像之前突然发现钻石一样,钻石矿也令人惊异地瞬间枯竭了。以采矿为生的居民们失去了收入来源,不得不离开这个被沙漠环绕的小镇。1956年,最后一个居民也离开了,喧闹了不到半个世纪的小镇,彻底沦为了鬼镇。

于是,风与沙漠开始接管这个小镇。一点一点,风将沙砾吹进房屋;而沙丘也慢慢腾腾地开始向小镇挪动——沙漠开始吞噬这个小镇。

大自然从人类文明手中收回这片土地的速度并不快,却是无比坚定的。在这里能目睹我们认为牢不可摧的建筑,是如何在这几十年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穿行在卡曼斯科已经被沙漠替代的街道和被沙丘半掩的房屋间,可以随意进入这些曾经是居所、商店、医院、学校的建筑,这是种奇妙的感觉。有的房屋依旧完好,甚至生活用具也依然摆放在那里,仿佛主人昨天才刚刚离去。有的房屋已经抵御不了风沙,屋顶坍塌、断壁残垣。风夹着沙也就毫无顾忌地登堂入室,塞满了一个个房间,眼看着就将要整个吞噬这曾经的豪宅。

唯一暂时避免了风之入侵的建筑,是当年的学校。这几年被整修了一下,当做参观者的接待室,暂时减缓了风沙进攻的速度。倚靠着体育馆里依旧完好的讲台和鞍马,却听不见一丁点孩子的嬉闹声,耳边只有夹杂着沙粒的凛冽风声。这种感觉,让人毛骨悚然。大自然正在用“荒芜”——这种残酷的手段,在惩罚这片曾经充斥着欲望和贪婪的土地。

或许也正是这种残酷,给小镇带来了特殊的美。自然的沧海桑田与人类建筑遗迹极其不协调地挤在了同一空间内,成为了摄影师所钟爱的摄影题材。夕阳西下的光影在沙丘上无限地延展,镜头则忙于捕捉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爱上一匹野马

纳米比亚野马,被称为是最新“产生”的物种。这些奔跑吕德里兹周边的俊美矫健的家伙,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

19世纪末,驻扎在纳米比亚的德国军队急需解决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运输问题,于是从德国大量运来战马,既作为代步、也帮助运输。而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打响,驻扎的德军接到指令,要奔赴其它战场,不得不仓促撤离纳米比亚。

无法运走的战马也就成了一个问题。朝夕相处,让军人们和战马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于是,有战士提议,马本来就是从野马驯服而来的,是不是能让它们再回到原野上去?没有试验的时间、也没有训练的机会,战士们从战马身上取下鞍具、最后给马儿洗刷了一遍,再留下了尽可能多的饲料,流着泪把上千匹战马放归到了荒漠之中。

奇迹就是这样诞生的!经过了百年岁月,这些来自德国的战马,竟然适应了纳米比亚南部的荒漠环境,生存了下来。平坦辽阔的荒原,能够充分发挥马儿的奔跑能力来甩开猛兽;战马机警的天性,让他们能躲避危险;虽然灌木和枯草的养分远不如饲料,但大量进食也让它们获得了足够的食物;苛刻的自然条件,让马儿瘦削的身材显得更坚韧有力。

从德国军马野化而成的纳米比亚野马,形成了能够繁衍生息的种群,还稳定下了近两百头的种群数量。它们时常奔驰在吕德里兹周边的荒原之上,矫健的身姿与广袤无垠的荒漠构成了最完美的画面。

猜你喜欢

卡曼纳米比亚战马
纳米比亚着力发展农业灌溉
伊朗版“死神”首秀
战马(中)
战马(上)
纳米比亚访演背后的道具风波
战马跳崖
中国在纳米比亚非殖民化进程中的作用
海上图书馆船“望道号”访问纳米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