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挺 创业的时代 创新的故事
2019-03-30陈珂
陈珂
当拿到《创业时代》小说,张挺用了一天一夜就读完了。“觉都不想睡!”他回忆自己当时看书的情景。他被小说中所展现的对理想主义的狂热追求这一精神内核所吸引,他要把这些展现给观众。
在张挺这问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工作室,大大的客厅除了书柜、书桌上全是书,连沙发的四周也都摆满了书。记者坐下后,身旁就有一本厚厚的《战争与人》。张挺打算将其改编成电视剧。他写《创业时代》总共修改了4稿。在最重要的第3稿修改期间,张挺住在北京红螺寺附近,呆了整整4个月。记者采访张挺时,他因为前一日熬夜核对新剧的台词,眼睛有些红肿。一部剧接着一部剧的压力与热情写在了他的脸上。“编剧是老天爷赏饭吃。人物塑造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他说。
创新改变世界
电视剧《创业时代》讲述了IT行业里一款新的语音软件诞生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危机时刻。随着故事情节的演进,人们会去思考究竟什么是原创?怎么看创造力这件事?
编剧张挺在这部剧里有着自己关于“原创”的理解。
两位都具有创造力的软件工程师,一位叫郭鑫年,相对比较纯粹,另一位叫罗维,想法更具有丰富性。郭鑫年因为一次西藏之行产生了原创的想法,之后也做出了他的原创,一款基于手机客户端的语音软件“魔晶”。在被包括罗维在内的竞争对手抄袭之后,郭鑫年不断完善了他的原创,让其无可复制。剧中展现了一位拥有创造力的人在被对手攻击、模仿,在被家人不理解的情况下坚持创作并获得成功的状态。故事到这里还没有完。
当语音软件完成之后,郭鑫年依然面临着危机。在最关键的时刻,是罗维选择了跟郭鑫年合作,在其语音软件的基础上加上了新的功能,使其渡过了那次难关。这部分会引发观众思考,罗维在郭鑫年的原创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创造,那么罗维是否有才华呢?
编剧张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实际上是反复思辨的过程。”
虽然受到被抄袭的困扰,但其实在这部剧里真正拥有原创的郭鑫年很早就意识到,他的创造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之前的软件借着他创造的新的软件获得了重生。张挺说:“新物种并不是依靠屠杀老物种生存的。事实上你会发现,很多老去的软件并没有真正地死去,其精神和智慧还活在新的软件里。老的物种提供了养料给新的物种,让它衍生出来。”
掀起故事高潮的是李奔腾的出现。作为IT界同样也是依靠创业成功的郭鑫年的前辈,李奔腾实力雄厚。他与罗维在郭鑫年创作的软件“魔晶”的基础上,重金聘请数十位顶尖软件工程师,完成了功能更强大、更丰富的“同讯”,从而打败了郭鑫年。
更加丰富的“同讯”同样包含着创造力。
对此,张挺说:“单纯的‘魔晶事实上已经发展到瓶颈了。这个瓶颈来自于创造者的性格。郭鑫年太固执、太单调。罗维身上的丰富性融入到‘魔晶里去,才变成后来的‘同讯。”在开始写戏前,张挺就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他将其当成一场长跑,郭鑫年跑出来第一棒,罗维和李奔腾接手了第二棒。
在很多领域都有关于创新的故事,都有与剧中类似的状况,尤其当原创会带来巨大商业价值的时候。创造力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是《创业时代》中另一大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现投资公司与IT公司的状态,在创作这部剧的过程中,张挺特意西装笔挺地在投资公司与IT公司“工作”了10个月。“他们允许我每天呆在那儿,到每个屋里坐着听他们在讲什么。我听到大量的专业词汇,包括投资融资、股份回购、股份稀释、对赌协议、合同审定等。我看到过所有股东开股东会,看到过律师和律师之间的交锋。”他说。在那些日子里,他看到很多关于对未来的勾勒,比如手机游戏、养牛基地、内蒙古风力发电等。他如今也看到了很多项目的实现,看到了好的设想通过资本发展壮大的案例。
张挺将创造力与资本、商业之间的关系理解为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关系。“有的时候,理想主义去‘惹祸,实用主义在后面‘圆场;理想主义需要‘高精尖,实用主义需要被大众接受;理想主义追求完美,实用主义需要更加合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转换,有时候高度一致,有时候又有些冲突。”他说。
张挺发现,对这部剧加以褒扬的人更多的是在社会中工作十年以上的人。“他们知道,现实社会就是这样的。”他说。其实张挺最初希望影响到更多年轻的群体,把他感受到的互联网带来的狂热与年轻人分享。
互联网的狂热
当张挺接到《创业时代》编剧工作的时候,他是很激动的。他感到互联网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也感叹,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那么多精彩的人生。“互联网的世界是去中心化的。大家可以平等自由地发言,可以客观地讨论问题。实际上它重新提供了一个平等的机会,一个上升的通道。你看见那些当年一无所有的穷小子,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从天而降的彩票,变成今天的商业大佬,这是挺令人激动的。”他说。在剧本创作之前,他的态度就非常明确。
张挺喜欢《创业时代》原著作者付瑶在小说里的氛围。“我在小说里感受到狂热与创造力,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梦想要改变世界的态度。那个气质属于上世纪90年代。我觉得90年代末到2008年是很疯狂的一个时代。”他说。张挺与付瑶年龄相仿。1998年,张挺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之后,他与他的同学们对未来有无限向往。“大家一起吃饭时说,我们绝对不找工作,我们要当作家。”他说。1999年,张挺在东单的一间平房里住了整整一年。在那一年里,他就专注于写自己的作品。春节回家的时候,他口袋里就剩几百块钱。就在那年,他写了他的第一部出道作品,后来由李保田主演的《警察李“酒瓶”》。如今回想起来,他也并不觉得当年苦,支撑他去奋斗的是对未来的希望与坚定不移的信心。
从小说到剧本,张挺认为,在整个叙事过程中需要带着作者的概念与看法。“作者必须有态度,这其实是作家与作家之间拼的一个指标。”他说。张挺很早就明确了《创业时代》要诠释的精神。他说:“我们最早定下来的创作方向,就是要去讲述一位年轻的、有理想的并且愿意为理想付出的人。我特别坚定地相信,为了理想而去付出的人和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有的,而且它是重要的,是能够引领时代的。”
从小说到剧本,对张挺最大的考验是必须重新提炼出适合戏剧的叙事方式。“剧作架构需要各方势力正面登台,这远比小说要丰富得多。小说可以回避,我回避不了。我必须给每个角色一个足够的出场理由。”他说。
人物形象塑造是我的专长
在《创业时代》,张挺让人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现实社会环境。“实际上是在处理社会环境和社会各阶层人士对这样一件事隋的理解和看法。你就会发现它完成了一个‘场的塑造。你用的人物不多,但当你基本上完成一个社会各阶层勾勒的时候,你就觉得一个巨大的能量场把这个故事给包住了。这是用很少的人物完成一个巨大的战略布局的人物架构方法。”他说。
人物形象塑造是张挺的专长。在中央戏剧学院学习编剧写作时,张挺对古典戏剧,尤其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人物的冲突与英雄的塑造非常着迷。“塑造戏剧人物的前提就是绝不能概念先行,一定要立体、丰富、色彩斑斓,这是古典戏剧的财富。所以需要对人物有详实的了解与精心的刻画。”他说。
张挺在《创业时代》中实现了高强度的情节创作。“六七条线同时并举。一条线撞到另一条线产生了一个运动轨迹,让所有的线全变掉了。这跟打台球一样,基本上一下一变,从不停着。其实所有的东西都在很微妙地变。一点小事都会产生变化。”他说。张挺在《创业时代》中进行了新的摸索与尝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