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仲勋的家风及其精神内涵论析

2019-03-30刘瑞琪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习仲勋家风

刘瑞琪

【摘 要】 习仲勋不仅是一位胸怀天下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怀有柔情的父亲与丈夫,他严慈相济、言行合一、传教互融的优良家风,凝聚着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树立着不行特权的原则标准,包含着严育子女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刻理解其家风内涵,对于培育新时代正确的家国观、情感观、生活观、名利观,助力个人德行的树立、社会风气的营造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创建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习仲勋;家风;精神内涵

习仲勋在漫长的七十余载革命生涯中,战斗一生,奋斗一生,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不仅凝聚着他胸怀家国、品性高洁、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精神,同时也折射出他严慈相济、言行合一、传教互融的优良家风。“家”是人成长生活的最基本单位,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养分,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家庭成员的内质品性,优良家风的培育,助力于个人德行的树立、社会风气的营造以及国家精神文明的创建。习仲勋将之共产党人的清正自律与中华傳统的家训家教融作一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形成了优秀的习氏家风,给现世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留下了宝贵经验,是中华民族与共产党人优良家风的垂范。

一、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

习仲勋七十六载的峥嵘革命征程,无时无刻不在书写着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的老一辈革命者的牺牲精神,彰显出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心竭力,甘于奉献,习仲勋不得已长期别家离子,奔波在外。1944年4月28日,习仲勋与齐心于陕北绥德地委驻地九贞观举行婚礼,结作革命伉俪,此后相伴甘苦,携手五十八载春秋。成婚伊始,习仲勋便对妻子道,“从此以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们不能陷在小圈子里。”[1]婚后八载,两人离多聚少,遂以书信往来,鸿雁托情,信中习仲勋多次嘱咐齐心要与群众密切联系,努力将工作做好,以至友人戏言两人通信是“革命的两地书”。[2]

1952年秋,习仲勋调任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齐心亦于年底携两幼女从西安至北京安家,虽不再分居异地,但习齐二人均工作繁忙,并不能常在一处。齐心抵京后先于马列学院学习,后留中央党校工作,单位距家甚远,不得抽身照料尚幼二女,遂无奈将三岁幼女桥桥送往北海幼儿园,每周仅接家一次,小女安安则基本吃奶粉成长。1953年和1956年,习近平、习远平二子相继出生,齐心不仅须完成工作任务,更得承担哺育幼子之责,两边兼顾,辛劳之至。习仲勋理解妻子的辛劳,但并未由此为稍缓齐心压力而提出为其调任距家近的单位之言。齐心对此表示尊重与理解,她常讲,他们二人的婚姻“有着很好的政治基础和感情基础”,[3]始终谨记着习仲勋工作为重、人民为先的嘱咐。

2001年10月15日,习仲勋子女为父亲过88岁寿诞,俗称“米寿”,当日,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独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因工作缘由未能出席,遂抱愧书拜寿信一封,信中有言,要学父亲五点,一为做人,二为做事,三者对信仰的执著追求,四是赤子情怀,五则俭朴生活,信由习仲勋女儿诵读,读毕,在场者无不热泪感怀,习仲勋则表示理解,并对在场者道,“还是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4]于习仲勋内心而言,国事为先,子女之孝,便是于国家效力,无悔无怨。习仲勋以其一生,深刻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内在精神与本质力量。[5]

综上可见,习仲勋恪尽本职,舍小家而为大国,一生未因职务权势,予家内亲属丝毫便惠,甚至常别家离子,奔波为民,但从未付半句怨言,其将国家与人民利益始终置于首位,将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品性同传统的家教融合为一,传承了革命一辈胸怀家国、以民为上的家国情怀,是新时代家教家训需研习借鉴的重要范本。

二、坚决不搞特殊化的原则准绳

习仲勋与妻齐心风雨相守,长达半个多世纪,却从未有任何特权对待。习仲勋任国务院领导后,因由齐心工作单位距家较远,仅周末及节假日期间返家,甚少陪同习仲勋出席公务活动,某次周恩来建议,齐心可以副总理夫人身份出席外事活动,但习仲勋仅携齐心参与过一次。1978年,习仲勋赴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等职,任职期间,曾多次率团出国访问,依规定,齐心可陪同左右,但习仲勋从未携齐心进行外事活动,而是严格要求其恪守本职,坚定岗位。于此,齐心坦陈理解丈夫,并始终未提及出国之事。后习仲勋于珠海、深圳休养数年,而齐心甚至澳门、香港也并未涉足,最远仅至深圳的沙头角,足可见,习仲勋家风之严格,待枕塌的亲密伴侣也并未有丝毫特权待遇。

习仲勋待子女亦然。在儿女面前,习仲勋慈爱有加,呵护备至,但有关原则问题,则绝不退让。勿行特权,不搞特殊,是习仲勋常常教诲儿女的箴言。齐桥桥少时,小升初考试,有两所院校作为备选,其一为北京一〇一中学,另一则是河北北京中学,相较而言,桥桥更为偏向北京一〇一中学,无奈分数较录取线差了0.5分,习仲勋虽了解女儿意向,但并未因此行使特权,桥桥也理解父意,选择往河北北京中学就读。随后,习仲勋要求女儿随同学一起住校生活,还将其较少见的“习”姓改作母姓“齐”,将家庭出身由“革干”写成“职员”,以免师生知悉桥桥身份,有所优待。同时,习仲勋归家后,其慈爱和蔼的父亲形象,从其与儿女相处二三事,可窥见一斑。习仲勋与儿女行“骑马”之乐,是姐弟四人的最爱,即姐弟四人骑于父亲背上,习仲勋驮着他们从桌子下往来穿梭,再有洗澡时两辈五人热闹大战,颇有趣味。种种事例,可见习仲勋虽一生效力家国,是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同时待妻子儿女亦有着常人的温情与厚爱。

20世纪80年代,部分干部子女借由父母权势,经商捞钱,甚者乱纪违法,触犯刑律,严重损害党的威信,习仲勋对此极其忧虑,遂由小家正风,端正儿女思想,后习近平任福建省省长期间,习仲勋更是明确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其工作领域内从事经商活动,齐心亦多次嘱咐子女要谨记“高处不胜寒”。

不行特权,不搞特殊,是习仲勋一生遵循的准则,无论是于己于人,甚于待妻子儿女,亦严格要求恪守这一原则,他常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6]正是如此,他的子女在此后的人生中,无论顺境逆境,都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蜕变为效党为民的优秀人才。

三、“夹着尾巴做人”的教子严训

习仲勋家风之严,有些人看来,甚于“不近人情”。在工作生活中,习仲勋强调不搞特殊,不行特权,对于原则问题,习仲勋则明确教育子女须“夹着尾巴做人”。1983年,时任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的王光英组建光大公司,知悉习仲勋之女习乾平曾就读于外交学院,主修法语,并在《国际商报》就职,遂有意调其前往公司工作。习仲勋甫一获悉此信,即往王光英处谢绝此意,并严词训诫女儿:“人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作用,就怕你没有本事。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7]后习乾平留任《国际商报》工作,且随报社出国几次,习仲勋听闻后,大发雷霆,要求其讲清出国缘由,并训诫不可借工作为由大行出国便利,直至习乾平认错悔改,坦陈不再随意出行,方才敛收怒气。

习仲勋待儿子同是严苛。习正宁于“文革”前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后分配至陕西户县山沟里一科研单位工作,此后青春不悔,便是十三载光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办学的解放军后勤学院亟需人才,遂在军内外进行层层选拔,习正宁以其个人能力名登榜上,即将实行调任。习仲勋闻知此信,未与其子商议,便主张撤回调令,并告知习正宁,“后勤学院需要科技人才,陕西同样需要科技人才。”[8]虽心知儿子因由自己当年受到牵连,但依旧坚持不可因自己甫一出任就调子回京,引得他人误解而致碎语闲言,有损党的威信。

凡此种种,表面看来,习仲勋待子女似乎过分严苛,不近人情,但实则正是对他们适时的警告,提醒子女切莫骄傲过满,有所懈怠,需时常自省,保持清醒,追求进步。看似蛮横的干预,实则渗透着智者的颖慧。习仲勋始终鼓励子女在基层锻炼,为国家奉献,向有需要的人民提供帮助,这些训诫,或许初时引人费解,难以接受,但历时弥久,便如春风化雨,渗入孩子们的行为准则之中,无论如何,都对子女成长为一名真正于家于国有用有利的人才大有裨益。

四、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习仲勋多次提及,“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反对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的不正之风。”[9]勤劳朴素,节俭持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仲勋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儿女仿效的垂范,经数十载浸润,逐熏渐染,渗透入其子女的生活方式,可谓勤俭朴素家风的楷模。

习仲勋生于贫苦农家,自小便深知节俭之要,常是布衣布鞋,缝缝补补,一穿再穿,逢有闲暇光阴,则自种菜蔬,旧房不允刷新漆,迟迟不换旧桌旧凳,生活方式极尽简朴。习仲勋待其子女,同样教诲艰苦朴素之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习仲勋常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教育子女,每逢吃饭之时,倘有饭粒掉落桌上,必然捡起,照旧饮食,饭毕,用馍块抹净碗内残汁,力行不浪费一蔬一米。子女衣物更是实行“接力”穿法,齐桥桥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尽管姐弟四人穿着朴素,但学习成绩都很好,内心充实,精神健康。从中可见,充盈丰富的内心与光鲜亮丽的外表并无确切关联,老一辈革命者传承下来的艰苦朴素作风,是助力个人成长的内生力量与本质逻辑,是家风教育的重要内涵。

习仲勋为培养子女自立、自强的品性,同时也巩固他们勤俭节约的德行,遂要求姐弟四人均在八一小学寄宿读学,一周仅归家一次,且不予接送。姐弟四人除乘坐公车及基本伙食费外,再無其他零花,每有食冰棍之举,便无钱乘车,只得步行归家,再兴起欲看电影,更无余钱,唯有央张秘书几分几毛,还须记明账目。正是如此培育,子女皆无铺张浪费之风,可谓于一生成长,多益无害。

在遥寄给父亲的拜寿信中,习近平深情阐述在父亲教导下养成了勤俭持家的习惯,称颂这是“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是一位儿子对其父的情感抒怀与高度赞扬,同时,也是共产党人革命理想和家风传承的深刻感悟。

习仲勋的家风德育,启示我们充实内质、强化精神方是固本培元、大展宏图、助力成长、奉献家国的助推剂,铺张浪费之风亟待摒弃,艰苦朴素之识亟待树立,以良好家风育合格公民,是当前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五、坦诚宽厚的博大胸襟

习仲勋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待子女慈爱有加,亦要求严格,但他对身边朋友及工作人员,甚于曾因种种原因迫害于己的人,却也表现出坦诚宽厚的博大胸襟,令人敬服。习仲勋本人也曾坦言,从未整过人,坚持追求真理不讲虚言,并终身一以贯之。

1962年,遭康生诬陷,因由《刘志丹》小说事件,习仲勋被立案审查。其时,习仲勋身边一位秘书禁不住政治压力,无奈迫不得已写下揭发习仲勋的材料,后习仲勋复出,该工作人员内心有愧,无颜见习仲勋,但习仲勋听闻此人住房有困难,遂即时指示为其安排住房,并于其患病期间亲自探望,宽慰其心,表示对方只是身不由已,旧事不必再提。当年“文革”时有对习仲勋出手相向的青年教师,被问及于此,习仲勋表示早已不再记得,而那些态度恶劣的“专案组工作人员”,他则一律既往不咎。谈及曾经遭遇的厄运与不幸,习仲勋轻描淡写道,“像我们这些人,坐监狱,遭受各种劫难和折磨,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并提出当前紧要是亟待为党效力,抓紧工作,字里行间,是对党和国家的殷切关怀,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赤子情怀,是担忧社稷,拳拳报国的家国胸襟。

习仲勋善于谅人之难,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宽他人之心,解他人之愁,宽厚待人,胸襟博大。组织上曾给习仲勋安排过一位炊事员,后此人不幸罹患肺结核,依规定应及时调离,然相关人员与其交谈,知悉其不愿离开,习仲勋了解情况后,当下决定不做调离,并且冒感染风险,帮助该炊事员配合治疗,直至其病愈。

习仲勋以其个人的博大胸怀,感动了诸多挚友亲朋,同时,也哺育了宽厚真诚的习氏家风,对其子女的健康成长,起了巨大的精神效用。

习仲勋一生为家国效力无悔无怨,不求功名,不倚权势,他的家风,凝聚着舍小家为大国的赤子情怀,树立着不行特权、不搞特殊的原则标准,包含着严育子女、纠偏树德的教育理念,始终贯穿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还蕴含着虚怀若谷、宽厚诚挚的博大胸襟,其内涵丰富,须研习细探。当前,借鉴习仲勋家风家教的优秀内涵,对于培育新时代正确的家国观、情感观、生活观、名利观具有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习仲勋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两碗鸡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