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怎么建

2019-03-30侯向阳王召明

中国科技财富 2019年3期
关键词:屏障共同体草原

文/侯向阳 王召明 祁 智

编者按:在生命共同体中地位独特且重要的草,个体虽小,但其面积、土壤库容量,以及碳汇、氮循环、水循环、食物供给等生态经济功能和作用巨大,是生命共同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草和树。”

而在我国北方,草原面积约160万平方公里,地理跨度从北纬35到50度,经度从东经80度到130度,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即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又是横亘在祖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草虽然个体小,常被忽视,但其面积、土壤库容量,以及碳汇、氮循环、水循环、食物供给等生态经济功能和作用巨大。草原在生命共同体中地位独特且重要,是生命共同体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生命共同体中的动力启动器,草原启动生命共同体的能量和物质输入,成为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重要熵源和动力源。同时,草原也是完整性联接器,联接生命共同体的各部分,确保能流物流信息流畅通。

不仅如此,草原还是稳态维持器,通过多层次多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弹性和稳定性。

辽阔无垠,靓丽震撼,绚丽多彩,季相明显,草原是祖国北方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由此可见,加速构筑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建设体系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问题突出

由于气候变化加剧、人口和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大、人类不合理开发活动扩大等因素,草原生态系统面临脆弱、割裂、失衡、不相融合等突出问题。

仅以内蒙古为例,草原生态系统本底脆弱,超载过牧仍很普遍,全区草地载畜率从1980年的0.6个羊单位/公顷增加到2015年的1.5羊单位/公顷,局部地区超载现象严重,致使这些地区草地退化情势仍在加剧,草原生态质量持续下降,平均草产量从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末的127公斤/亩、71公斤/亩下降到2015年的61公斤/亩。生物多样性降低,优质、重要牧草减少。草原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利用量已占可开采量的四分之三,总体超采量达6亿立方米以上。湖泊面积由6615平方公里减少到6125平方公里,湖泊数量近20年(1987-2010年)由427减少到282个。

尤为关键的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中不同组分之间相互联系作用严重趋弱。草原枯草层大幅度减少,土壤养分归还和养分循环受到限制。草原屎壳郎种类和数量大量减少,阻缓弱化了牛羊粪便的分解和循环。退化草原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影响土壤有机碳氮矿化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由于这种割裂,导致草原能流物流的脉络不畅通,草原退化问题难以根治。

此外,由于长期的“以粮为纲”和“以数字为纲”的开发思想所左右,草原保护建设利用发展的伦理关系和逻辑严重失衡。在一些地区不知道应该优先保护什么,不能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位置,人定胜天思想仍占优势地位,导致城市开发、农田开发、工业开发等均向草原进发。过度开发,如放牧、开矿过度采掘地下水,造成采补失衡,改变和破坏草原水系结构,破坏和影响草原生态景观格局,加大了草原退化风险。低水平粗放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效率差,生态环境负影响比较严重。

(4)不相融合。一是传统和现代发展不相融合,或者是因循守旧,固守传统,或者是囫囵吞枣,全盘照搬;二是资源开发产业与现代生态产业及草牧业不相融合,吃子孙后代资源的开发模式占据优势地位;三是技术与产业发展不相融合,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新型产业发展后劲不强。

构筑目标

当前,生态安全屏障已成为一个热词。然而,究竟应该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北方草原生态安全屏障,确需要深入思考。

“完整、稳定、活力、美丽”。这八字是结合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实际情况提出的建设目标。

完整。以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认识观为基础,注重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结构、功能、景观格局的完整性。在遵循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内在逻辑的伦理原则下,保护有章,开发有序,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不以整体的长远的生态损失为代价,换取局部的眼前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稳定。以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的多元稳定机制为基础,科学设计,构建稳定的、有弹性的、坚韧的、抗逆性强的草原生态系统。多元稳定机制包括抗逆生物适应性稳定机制、生物多样性稳定机制、结构稳定性机制、功能替代稳定性机制等。

活力。生态系统的不同组分和不同层次结构、从部分到整体均表现活力。包括生物活性和耐性强,系统能流物流循环高效,资源节约利用高效,生态资产持续增值等。

美丽。实现天蓝、水清、地绿、草原丰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一。但美丽不是乌托邦式的蓝图,也不是千村一面的规制,不是以整齐划一为标志。美丽草原有其内在规律,一是宜居,二是宜牧,三是宜游,四是传承和发展相宜。

方向途径

那么,该如何实现“完整稳定活力美丽”建设目标?

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是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这对于草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来讲,概不例外。

综合国内外经验,创新和产业融合的成功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产学研共成长型。企业与科研创新机构从企业初创期就紧密合作,创新见证企业成长发展历程,与企业共同成长,与企业共转型,形成紧密的科技经济利益共同体。二是,问题导向合作型。以企业为主,针对草原生态屏障保护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并持续促进产业发展。三是,技术导向合作型。以科研创新机构为主,根据国家和地方安排,并按照自身科研发展规律,开展创新研究和开发,以研发的技术为支撑,支持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另外,还要建立健全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评价和考核体系。实施更开放更积极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要在国家和地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框架下,突出重点,突出区域和行业特色,上下共管,多方合力,建设草原人才队伍。集聚高精尖缺创新人才,加速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开发型市场型人才,以创新灵活的体制机制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促进成果转化政策实施。围绕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突出问题,集中国家、地方及企业等多方资源,加强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产业发展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战略研究、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及技术集成等方面的联合攻关,力争取得突破。以企业为重点,加强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建设,形成一批高效转化成果的成果转化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加快成熟适用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除此之外,还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产业融合途径,大力发展多元化草原生态经济产业融合主体,包括支持发展龙头优势企业,发展草原牧区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训和培养经营型人才。并以大数据思维和大数据技术为牵引,发展大数据体系支撑的新型产业模式,促进相关产业的融合。建立多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特别是让贫困农牧户在精准脱贫中真正获得实惠。

猜你喜欢

屏障共同体草原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爱的共同体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屏障修护TOP10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