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委员们提出哪些中国方案?
2019-03-30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3月5日上午9时,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有效缓解。
报告指出,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革完善货币信贷投放机制,适时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数量和价格手段,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降低贷款成本,精准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脱实向虚。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信贷投放能力,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和信用贷款。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清理规范银行及中介服务收费。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机制,激励加强普惠金融服务,切实使中小微企业融资紧张状况有明显改善,综合融资成本必须有明显降低。
如何让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率先在中国破题,也成为很多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建言献策的方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今年的提案将围绕完善动产担保提出,他认为,完善动产担保将对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营商环境、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有所帮助。
对于具体建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提出,可以运用金融科技去帮助解决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一些地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相当好,利用风控模型,做到零人工干预向小微企业放款。利用金融科技来进行风控,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依托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成本低,效率高,既为小微企业提供了贷款,也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盈利。”刘尚希认为,过去银行通过尽职调查、人工判断去进行放贷,审查成本高,且在碎片化的信息下难免出现失误,而运用大数据,通过新的算法和模型,可以将大量数据综合起来判断,也能对企业的经营信息做到动态掌握。
此外,两会前,在以“中国方案:力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世界性难题”为主题的人民政协报第19期财经智库沙龙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表示,金融在未来的发展不仅要强调一个“稳”字,还要突出“进”,要集中在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上。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工商联主席燕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信息部主任张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研究院院长张云勇等参加了本次沙龙座谈。
周延礼建议,对于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监管政策应做到差别化“精准点穴”。比如结合实际情况,逐步下放审批权限,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赋予基层金融机构更多自主权和灵活性。在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或者地区,推广民营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根据监管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的尽职免责管理办法,将小微金融服务与业绩、薪酬等联动挂钩,打消基层贷款客户经理的顾虑等。
参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验教训可知,在经济发展内外双重承压的背景下,实体企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委员们表示,自从去年11月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以来,帮助民营企业度过难关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已陆续出台,对于缓解民营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流动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发展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如何更为精准地解决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做到“帮困不帮劣、救急不救穷”,业界仍存争议。
“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产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燕瑛举例称,轻资产企业如文创、科技企业等经常存在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的发展特点,创新金融产品解决融资痛点。
要形成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委员们提出了三条可操作性强的建议。
第一,织密信息大网,拔掉政府部门之间的“数据烟囱”,打通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孤岛”。建议由国务院牵头构建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平台,以统一标准、统筹建设为原则,在个人信息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未来,金融机构间可依托各自优势,通过“消费场景+业务产品”“线上+线下”等合作模式,完善客户信息链条,进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实现合作方的双赢。
第二,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评估与区分上市公司的困境与大股东个人的困境,民企大股东失去控制权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的影响,统筹研究救助方案。对上市公司本身经营正常,但大股东陷入危机,且失去控制权后对上市公司后续经营形成重大不确定性的,予以优先救助;对上市公司和大股东都遭遇流动性危机,且大股东质押资金没有用于上市公司经营的,应谨慎施救,甚至予以考虑破产重整。纾困难点在于区分企业临时性困难和实质性风险、企业流动性短缺和清偿性危机,这就需要总结各地纾困的实践经验,形成一套切实管用的筛选标准。
第三,要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中国金融领域对标对表的往往是西方经验,这种情况直到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才得以改变。现在,很多国际同行认为,互联网成就了中国金融科技在世界金融舞台上的弯道超车,与此同时,由于传统监管模式与新的业务业态之间还存在需要弥合的区域,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应用潜力犹在。
未来,激发这些潜力,同时配合科创板、金融服务业双向开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有望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世界性难题和防控风险方面实现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