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
2019-03-29吴洋
吴洋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成为了热点话题。我国作为重视民族团结的国家,也十分关注少数民族毕业的就业状况。本文对吉林省的少數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扩大就业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少数民族毕业生 就业状况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jkh20181225jy。
【中图分类号】G64;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186-02
就业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社会行为,就业状况的好坏关系到人才与用人单位的良性发展,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就业状况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企业也在经济发展态势下得到了发展,也反过来为社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就业环境。高校扩招带来了全民素质提升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个社会环境下,少数民族毕业生作为毕业大军中的一部分,他们的就业状况也极受关注。随着吉林省的教育与经济的发展,高校招生情况也得到了扩大。其中,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数量也在增长,尤其是综合大学的情况更为明显。少数民族高校生源的数量增长,既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推力,也为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了活力。少数民族毕业生因其独特的成长与教育背景,在语言表达等方面与汉族毕业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也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中增加了压力。因此,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并尝试相关对策。
一、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
对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近年来的就业状况调查可发现几个重要事实。一是吉林省的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较好,首次就业率不低。二是吉林省高校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较广,就业企业的类型较多,超过一半的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发达地区进行就业,这些发达地区包括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区。就业企业类型既有国企,也有民企及三资企业等。这说明了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已有了较大改变。其余毕业生有省内就业或升学深造,还有部分毕业生继承家业或仍未就业。三是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福利待遇等要求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四是超过三分之二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求职意向上表现出与所学专业不一致的情况,甚至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没有清晰的认识,这表明,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可度与应用度过低。少数民族毕业生在面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他们的就业难还有其他一些特点。
一是毕业生人数增加。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增长,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项针对吉林省延边大学朝鲜族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不仅就业人数增加,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专业岗位同质化现象更明显。同种专业或相似专业的毕业生增加,这给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又加了一道门槛。
二是毕业生的期望值偏高。毕业生对于就业的福利待遇等要求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提高,同时生活成本也在增加。这样的环境下,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自然随之增高,希望自己的工作不仅能满足生存需要,还能更多地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薪资待遇的提升也是伴随着企业对人才工作能力要求的提升。高校毕业生若不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认清企业要求与自身能力差异,就容易造成对自己的就业岗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对就业的期望值偏高的现象,以致无法顺利就业。
第三个特点是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民情浓郁。随着少数民族更多地进入综合性大学,更多地参与市场经济,少数民族毕业生也有了更加宽广的就业范围。他们的就业企业既可以是国企,也可以是民企及三资企业等,此外还可以选择自主创业。然而,就业范围更广的同时,少数民族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企业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态度就是关键的因素。一些企业懂得如何让少数民族毕业生发挥他们的优势,这样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会青睐于一部分普通话标准同时还有少数民族语言能力的毕业生。而一些企业不注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独特优势,他们会认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风俗习惯与饮食习惯会给企业的日常工作与员工合作等方面带来不便,从而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存在偏见。这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偏见也给少数民族毕业生选择用人单位时带来了影响。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情感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就业时同样会对这样的用人单位存在偏见。用人单位的这种偏见,是极不利于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受早年的教育与生长环境影响,会选择回到经济发展较慢且岗位需求较少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就业,又加重了这些聚居地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扩大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策略
1.制定鼓励政策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吉林省政府应推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等教育事业,支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争取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差距。同时,在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中,针对部分企业存在的对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偏见或歧视问题,政府应规范招聘行为。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禁止用人单位在招聘及任聘过程中出现歧视现象,维护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同等地位。除此之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优惠政策等措施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既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又可增加他们的择业途径,同时还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此外,还应提高公共服务就业平台的建设水平,有力引导毕业生正确择业,同时满足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招聘与就业需求。
2.推进校企合作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就是现阶段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针对前文提出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岗位同质化现象加重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尤其是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及早引入企业人士参与。推进校企合作,不仅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更能提升企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充沛性。推进校企合作,是扩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一个必要途径。校企合作的推进,需要高校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了解人才需求,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与优化,也需要企业积极向高校反馈行业发展过程中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并适当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在校生实习机会,尽早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通过校企双方合作,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校企共赢。
3.加强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高校学生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应贯穿高校学生的整个学习历程。高校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深入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以及就业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以此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的全面平衡发展。学校应在学生的入学初期就向学生展示专业的发展方向,对专业的本质与发展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学生毕业可能面临的专业市场形势进行预测,引导学生根据专业发展安排自己的学习,增强学习信心。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专业的了解也不断加深,学校应通过适当的就业指导课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思考,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不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学生,应安排教师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发展偏好,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帮助学生认清自己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避免出现自我期待与实际不符的现象。
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在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增长的环境下,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与教育环境的差别,可能会在汉语言方面有所欠缺,这种欠缺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社交。因此,吉林省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方面的欠缺应予以关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弥补他们在语言上的缺陷,帮助他们融入现代化社会。学校可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培训班,适时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言的考核比重,促进他们的汉语言学习积极性,减少他们的学习难度。在其他课程的日常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及时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水平,避免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障碍而无法进行专业学习。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从专业知识的学习、从专业技能的掌握、从交际能力的提升等方面进行培养与引导,最终实现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
参考文献:
[1]马莉莉,王福平,杨丽莉.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3(04):34-35.
[2]王伟,汪春泉. 吉林省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