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研究

2019-03-29巩建文

商情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成语传统文化

巩建文

【摘要】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精华,其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关键词】成语 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

一、成语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在中国几干年的发展史上,古代封建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今天,在人们约定俗成的口头习语甚至文化著作里都保留有大量的记载古代政治生活的成语。下面挑取几个典型的例子来讨论。

“炙手可热”,意思为“一靠近某物就觉得手很烫很热,比喻气焰盛,权威大”。出自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说的是“唐玄宗任用李林甫为宰相,荒废朝政,对杨贵妃极其宠爱。杨氏兄妹铺张浪费,过着奢华的生活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杜甫得知他們在江边春游后作了《丽人行》这首诗,讽刺了杨氏兄妹的奢侈和权力的显赫。”这就反映了在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下,官员贪污腐败,权力掌握在一人手中的政治画面。统治者如果不能勤于政事,就会产生大臣夺取权力、败坏风气的恶果。腐败伴随着皇帝的懒惰和宠爱滋生,社会就会混乱。

“令行禁止”,出自《管子·立政》:“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意思是有命令必须执行,有禁止的必须终止,形容严格执行法令。这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治理国家的手段,封建专制对人民具有强大的约束力,为了更好地管理人民,制定了严格的法令,而这种法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可言,是法家提倡的理想的统治手段,人民都必须遵纪守法,听从指挥。

“法网恢恢”,语出《老子》七十三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道是公平和正义的,做了坏事就要受到惩罚,虽然它看起来似乎并不严密,但坏人是不会被放过的。即严密的法律制度,不会漏掉犯罪分子。法家思想是建立中央集权的理论基础,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各个朝代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是法律体系比较完善的体现。即使在古代,社会也需要法律的约束,只有有了法律的约束,社会才能安定和谐,正义才能得以伸张。

二、成语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经济文化

古代的商品经济可以在成语中得到反映。算盘是中国古代人民发明的“计算器”,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算盘是长方形的,中间用杆串起珠子,通过拨动珠子进行运算。“三下五除二”便是其中的一个运算口诀。虽然现代高科技产品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计算设备已经出现,但算盘仍保留在部分商业活动中。这种计算方式我们常在电视中看到,店家老板站在柜台后拨着算盘核对店面的收入与支出,即迅速又准确。

成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农业生活是人民群众参与的,成语记载的农业生活大多是具体的生产活动。自古以来,重农抑商是统治者实行的策略,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占首要地位。成语中体现农业经济的有很多,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人们对时间的把握并不能准确到分秒,人民的生活也是随着太阳的位置来调整,日出时就起床劳作,日落后就睡觉休息,这一成语很形象地还原了传统社会人民的生活状态。再如“田连阡陌”,出自汉·荀悦的《汉纪·武帝纪四》:“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意思是天地方鍪,沃野干里,绵延不断。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农民对土地的精心整理,这一成语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的井然有序。“精耕细作”显而易见是指精心细致的耕作。说明在古代生产工艺就有了极大的改进,生产力水平也有所提高。上面几个成语都反映了古代社会重农的思想,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固国安邦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保障。到今天我们仍旧重视农业发展,这种思想是与古代社会一脉相承的。

三、成语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自古以来教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有很多,他们通过在教育行业的奋斗,总结出来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著作,很多成语就都出自这些教育学著作或者后人纪念教育家的文章里,成为优秀的教育遗产。这些成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为政》,《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日:“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意思是根据学生的不同资质、不同理想、不同条件选取合适的教育方法,分类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教育方法,在当代提倡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因材施教应当被广泛推行。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集体的大班教学与现代素质教育相违背,一个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才是培养不同素质人才的正确途径。由此可见,古代的教育思想并不都是落后的,我们应积极学习研究古代的教育思想,取其精华,为现代教育事业增添经验。“温故知新”,这也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学习方法,出自《论语·为政》“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意为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就能学到新的知识。另外出自《论语》的成语还有“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当仁不让”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方法。

四、成语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社会生活

(一)体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成语

从古到今,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成语与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成语中原原本本地保存了下来。

成语与“衣”。服饰文化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衣着的材料、样式还有颜色的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服饰也可以体现一个朝代丝织业的发展水平。例如“高冠博带”,语出《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意指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这是典型的文人儒生的装扮。“布衣黔首”更是用衣服来代指一个群体,“布衣”是对人民群众的代指,“黔首”也是对人民的指称,两者合起来就是指平民百姓。这一成语出自《史记·李斯列传》:“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这就说明,布衣是平民百姓穿着的衣物。与“布衣黔首”意义相对的成语是“凤冠霞帔”,其中的四个字单个来看每个都是指极为珍贵美好的事物,这一成语自然是用来形容有钱、有地位的人的衣物。这个成语出自元·杨显之的《潇湘雨》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送与张家小姐的是古代富贵有钱家女子出嫁的衣物,也可以是官员妇人的衣物,所以用了“凤”“霞”来修饰。另外,“衣紫腰金”也是用来形容有钱人的衣服,出自宋·无名氏的《灯下闲谈·掠剩大夫》“见一人衣紫腰金,神清貌古。”紫色在古代是有地位的人才能穿的颜色,“金”就更不用说了,平民百姓是不可能穿金戴银的。穿着紫色的衣服,腰里配着金银鱼袋,显然这是古代大官的装束。更能明显说明身份地位的是“黄袍加身”,“黄袍”是古代皇帝的衣服的特指,“黄袍加身”的典故出自后周“陈桥兵变”,赵匡胤的部下拥立赵匡胤做皇帝,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以上这些成语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服饰的严格要求,服饰象征着地位,象征着权利。

成语与“食”。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饮食文化,目前在中国也有不少为人民所喜爱的菜系,以及从古代流传至今的饮食要诀。民以食为天,成语既然来源于生活,自然也离不开生活,成语中与饮食有关的当然也有很多。它们既充满智慧又形象深刻。例如“众口难调”,意思是因为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很难做出一顿饭使所有人都觉得好吃,比喻做一件事很难使所有人都感到满意。“因噎废食”出自《吕氏春秋·荡兵》:“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意思是因为吃饭时被噎着,就不敢吃饭了,又指因为事情遇到一点麻烦就不愿意去干了。这是一个贬义词,体現了中国古代人民在饮食中发现的哲理。“狼吞虎咽”出自明·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刘东山夸技顺城门》:“十人自来吃酒……须臾之间,狼飧虎咽,算来吃够有六七十斤肉。”形容人吃饭比较急比较猛,与之意思相对的是“细嚼慢咽”,这是对人吃饭的不同状态的不同描述,形象生动又给人警醒。“囫囵吞枣”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比喻理解失误,含糊不清,学习上不求甚解,只求笼统接受。这里有个小故事:有一个人,他听说吃梨对牙齿有好处,但是对脾脏有害,而吃枣对脾好却伤牙。他想了很久得出来的一个办法就是,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不嚼只吞,有人也说他这叫囫囵吞枣。

成语与“住”。中国的建筑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主要体现在宫殿、园林、寺庙还有陵墓上。建筑文化也受政治文化的影响,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建筑崇尚对称,讲究气派,也讲究婉约,这在成语中也有体现。例如“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宏伟豪华,后来意义扩大,诗文巨著辞藻华丽也用这个词来形容。“富丽堂皇”与“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都是形容建筑物华丽富贵的,而“家徒四壁”则用来形容穷人家简陋的房屋。另外还有“雕梁画栋”,也指房屋装修华丽,彩绘装饰豪华,形容建筑的富丽堂皇;与之意义相对的则是“蓬门荜户”。此外,有许多成语也用建筑材料来作比喻,例如“栋梁之才”指的是被看好的人才,“偷梁换柱”比喻改变事物的本质欺骗蒙蔽他人,“添砖加瓦”则比喻做一点工作,尽自己的力量。

成语与“行”。显而易见,人民的智慧存在于各个领域,出行方面的情况也能在不少成语中反映出来。例如“欲速不达”的意思为想要尽快达到目的反而不能成功。出自《论语·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现在人们多用这个成语警告急于求成的人,还有超速驾驶的人,这真的是小事之中彰显大智慧。“朝发暮至”形容距离很近或者交通很快,现在多用来形容交通工具发达,一日干里。“马不停蹄”、“一马当先”,“车水马龙”更是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场景。“快马加鞭”,意指在跑的很快的马身上再抽一鞭子,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加速前进。从上面的这些成语中我们还能看出,马和马车是古代比较重要的交通工具。

(二)还原传统中华美德的成语

中国自古是一个讲究美德的国家,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被当做一门基本的交往礼仪而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另外我国传统思想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主要可以归纳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即个人要勤俭节约、尊敬师长、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与人要诚实守信、温良恭俭、公正无私,与社会要敬业奉献、大公无私。

“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所谓“仁”,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带“仁”字的成语有“成仁成义、当仁不让、发政施仁、仁人志士、仁者见仁、仁义君子”等等。“仁”的道德范畴所指相当广泛,“仁”是儒家宣扬的道德体系的基础,也极大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谓“杀身成仁”说的就是为了“仁”可以不顾自己的性命。

“义”也是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义薄云天、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正言辞、大义灭亲”等等都是我们挂在嘴边的成语。“义”也是含义非常广的道德标准,最早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指人与人之间的义气,多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遵守的一种道德标准。“义”字有多种解释,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义”跟现在的“义气、信义”比较接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头脑中“义”的地位已经慢慢降低,道德问题已经被提上公众讨论的日程。现代社会背信弃义的事情时有发生,商业也常常没有了公平正义,因此“义”这种濒临消亡的社会美德理应重新受到大家的重视。

“信”是信用,是诚信。成语“抱柱之信”,比喻一个人坚守承诺。诚信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必要因素,21世纪,政府大力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建立诚信机制,而其实这种诚信早在几干年前就已经被我们的祖先所弘扬了。成语“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告诫我们要讲信用,讲诚信。

五、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语作为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化石,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最珍贵的教材,通过分析成语的原意可以使我们更为清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成语及其文化蕴涵的研究今后将更受学者们所追捧。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成语传统文化
拼成语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