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研究
2019-03-29赵琳
赵琳
【摘要】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的观点。本文简要探析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对改革开放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力论;改革开放;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力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观点。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生产关系和支配生产关系的规律也就不同……这种研究的科学价值在于阐明支配着一定社会有机体的产生、生存、发展和死亡以及为另一更高的有机体所代替的特殊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变革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到,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与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不仅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产关系反过来又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生产力论最基本的原理之一。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曾反复阐明科学就是生产力,他说:“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意思是指,科学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可以渗透到、凝聚到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转化为生产力。“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随着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总之,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邓小平同志根据20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规律和新趋势,即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作用的规律和新趋势,于1988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生产力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战略思想。
党和国家领导人以这一思想为指导,不仅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同時持续不断的对我国的科教体制进行改革,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使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迎来了春天,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涌现了一批批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和科学技术两大时代潮流的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三、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社会主义?对它的回答在根本上规定着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误区,或只从制度特征来认识社会主义,比如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人为地拉平分配差别;或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谈社会主义,片面地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比如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或把特定条件下的政治需要——阶级斗争上升为社会主义,比如“文化大革命”后期,国民经济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或仅从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来理解社会主义。这些误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束缚了人们创造性建设社会主义的手脚,以致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对于任何新事物都要进行姓“资”姓“社”的判断和争论。
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反复强调以往社会主义认识中被忽略的生产力因素,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社会主义含着人的发展的要求,提出要消灭剥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样把生产力、价值目标和社会制度特征三者结合起来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同时他还尖锐地提出一系列否定式的命题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等。
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合乎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解,我们党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确定了检验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生产力标准,为人们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最终推动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我国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