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019-03-29张轶
张轶
【摘 要】
目的:探究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例急诊抢救室工作人员,选取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1月,根据管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常规组(10例)与干预组(1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干预组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工作人员的考核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比对两组工作人员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文书书写与综合成绩,干预组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风险管理急诊抢救室,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护理知识,改善护理质量。
【关键词】急诊抢救室;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98-01
前言
急诊科是接受重症病人的部门,是所有急诊病人在入院治疗的必经科室,在整个医院管理中占有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居住环境的改变,其突发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参与治疗的科室较多,医生流动性大,具有较高的感染发生率,且急诊科患者多由于突发疾病伴随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医患关系,极易产生护理纠纷,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成为医院关注的重点。有学者提出,加强急诊科的风险管理,能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本文将对我院20例急诊抢救室工作人员为对象,探讨风险管理在急诊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例急诊抢救室工作人员,选取时间为2017年2月-2018年1月,根据管理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分别为常规组(10例)与干预组(10例)。所有工作人员均为女性。常规组,年龄为18-36岁,平均年龄为(28.61±3.35)岁;工作年限为1-8年,平均(4.69±0.52)年,学历为大专与本科的分别为7例与3例。干预组,年龄为19-37岁,平均年龄为(28.75±3.63)岁;工作年限为1-9年,平均(4.82±0.61)年,学历为大专与本科的分别为8例与2例。将两组工作人员的一般情况输入统计学软件中,组间差异呈(P > 0.05,表示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为常规管理:
按照正常操作流程进行日常工作管理。
1.3.2 干预组
干预组实施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并成立质控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制度。对于急诊护理的紧急预案管理与制定需加强,制作书册或策略形成图表,方便工作人员阅读学习;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如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培训制度等,并由质控小组监督制度的落实情况,一旦出现规章制度与操作程序的违反现象,需及时给予指正与分析,调整制度,确保其合理性与完善性。
做好护理人员的监控管理。合理调配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夜班护理人员可得到充足的休息,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运用“一带一”方案,加强新毕业、试用期与实习期护士的管理工作,并进行岗前培训,确保行为规范化,操作技术具有准确性与熟练性,同时加强护理文件的检查,避免出现出现错误。
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使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提高风险控制意识,在工作中落实无菌操作与消毒隔离。急诊室内需确保空气清新,定期进行消毒,同时还需确保每季度至少一次的急诊室空气培养,使无菌区的菌落数控制欲100cfu/m以内,对空调、无影灯、手术台等室内设备定期清扫与消毒。对于急诊室所需的物品进行严格管理,分类保管无菌物品和非无菌物品,无菌物品应当按照规定制度进行灭菌,并定期检查过期产品与包装破损,及时进行处理。工作人员在拿取无菌用品时需洗手,避免发生感染。
急诊科患者多伴随病情紧急、社会需求不同、不可预见性大等特点,因此在各个过程中均可体现护理风险,抢救的各个环节中均存在风险,如狐狸处理、操作与配合抢救等。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提高风险意识,并学习主动性处理风险方案,从而避免出现护理风险。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工作人员的考核评分,进行对比分析。
考核评分:使用我院制定的护理人员考核进行评估,分别由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文书书写与综合成绩组成,满分为100分,闭卷考试,标准答案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行数据统计,所选择统计学软件为SPSS 21.0,分别对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进行运算,其中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x±s表示,试验为t试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n/n%”, 试验为x2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工作人员考核评分比较
比对两组工作人员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文书书写与综合成绩,干预组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分别从急诊抢救室的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的技能等进行管理,通过制定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2],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执行,加强对风险意识与规范工作流程,并成立专门的管控小组进行护理监控,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行为,定期组织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使急诊抢救室操作更加规范化与专业化,改善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降低風险事件的发生情况,同时避免出现护理纠纷[3],也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本次研究中:比对两组工作人员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文书书写与综合成绩,干预组均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证明了风险管控有助于改善急诊抢救室的护理质量,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预防风险事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急诊抢救室,有效提高工作人员的护理知识,改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管水萍.PDCA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6,(9):105-106,107.
[2] 沈福琼,黄文琴.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23):3730-3731.
[3] 卫静茹,王凤柯.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养生保健指南,2017,(29):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