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护理教育在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019-03-29祁天梦
祁天梦
【摘 要】
目的:探讨在护士规范化的培训过程中通过采取多元化护理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于2018年3月~2018年7月于我院病房进行轮转学习的32名护士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主体,所有护士均接受多元化的护理教育,收集对比前后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比培训前后的应用效果。结果:培训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2.56±0.24)分、核心能力评分(145.75±7.68)分显著高于培训前(1.75±0.08)分、(121.84±5.01)分,培训后护士的操作技能评分、理论考核评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结论:在护士规范化的培训过程当中,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教育模式,能够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多元化护理教育;护士;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19)02-03-133-01
目前,临床上通过加强规范化的培训力度,不仅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1]。为了能够使得新入职护士更快的进入工作状态,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教育模式,为其制定一套系统的理论教材以及考核计划,并且联系典型案例进行更加直观的教学和指导,进而培养护士的价值观,使得护理团队更加和谐和稳固[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于2018年3月~2018年7月于我院病房进行轮转学习的32名护士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主体。所有护士均为女性,其中,3名为本科学历,19名为大专学历。护士年龄均在20到28岁之间。
1.2 培训方法
所有护士均接受多元化的护理教育,首先选择带教老师。打破原有的传统观念,通过学历、理论和操作考核以及职称等方面选择带教老师;其次,需要不定期对于带教老师开展知识普及,如:常见病的专科知识、质控方法以及教学计划PPT的制作等,进而扩宽带教老师的认知范围;最后,需要按照阶段开展带教工作。根据护理部的有关规定制定轮转技术,并且将培训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包括:1~2个月以及2个月到最后,开展一对一的带教培训。①第一阶段。在临床工作当中,带教老师需要不断加强对于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以及基础常识的巩固和记忆,对于临床护理技术的操作,不仅需要结合多媒体计算机等设备,为护生播放视频,同时,还需要指导护生进行实地锻炼和操作,进而提高护生的临床实践能力;②第二阶段。需要轮转护生独立完成对于患者的护理服务,如:病情观察以及日常的护理工作等,带教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出错误并且进行及时指导,最终由护士长进行监督和考核。在此期间,还需要结合经典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利用早晨时间,加强对于护生有关疾病知识的详细介绍和讲解,重点考核护生对于护理程序的利用,并且将其与典型病例相结合,进而使得护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记忆理论知识。
1.3 临床观察指标
收集对比前后的有关信息和资料,对比培训前后的应用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过程中,借由版本为SPSS21.0的统计学软件,总结归纳并分析新入职护士的各项数据资料。其中,表达成(x_±s)形式的两组计量资料,则通过t对组间比较结局进行检验,计算结果显示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显著至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培训前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以及核心能力评分
培训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2.56±0.24)分、核心能力评分(145.75±7.68)分显著高于培训前(1.75±0.08)分、(121.84±5.01)分。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2.2 对比培训前后的考核成绩评分
培训后护士的操作技能评分、理论考核评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
3 讨论
护士作为护理行为的实施者,其所采取的护士风险将会直接影响护理效果。近年来,由于我院的不断发展,为了储备护理人才和新兴力量,则需要引进大量的护理人员,但是由于新入职的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工作能力和经验,将会增加安全隐患的发生。对于前来医院就医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部分患者甚至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具有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轮转护士的规范性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入职护士进入到护理工作后,带教老师需要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教育,带教老师的自身能力、专业水平以及师德师风将会直接影响护士的学习效果,因此,选好带教老师十分重要[3]。由于大部分护士为独生子女,存在惟我独尊的特点,以往传统的培训方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操作的演练,与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脱轨,因此,通过在单一理论讲解以及模型演练的基础上,严格遵照将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原则,将培训以及考核的场地转移到病房当中,如图一所示。而对于实践能力的考核则主要是以经典案例作为核心考点,并且结合护理程序的基本框架,充分反映出护生对于患者的症状观察、紧急事件的处理能力等[4]。研究结论能够成分表明:培训后护士的自我效能感评分(2.56±0.24)分、核心能力评分(145.75±7.68)分显著高于培训前(1.75±0.08)分、(121.84±5.01)分,培训后护士的操作技能评分、理论考核评分以及临床工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P<0.05,两组差异于统计学而言有意义。因此可见,临床上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教育模式,通过临床实践能力、理论知识的考核以及操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仅能够提高护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护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教育模式,能够在护士规范化的培訓过程当中提高护士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 庄旭华, 张海梅, 逯艳丽. 基于临床需求的典型案例教学法在传染病医院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 2016, 14(31):3335-3336.
[2] 刘翠, 胡建, 崔岩, et al. 迷你临床演练评量在护士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中的应用[J]. 中华护理教育, 2016, 13(2):113-115.
[3] 高学琴, 芦鸿雁, 赵婷, et al. 新护士岗前规范化培训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齐鲁护理杂志, 2016, 22(4):109-111.
[4] 乔雨晨, 常红, 孟茜. 应届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需求的研究分析[J]. 北京医学, 2016, 38(5):428-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