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吐槽”现象的研究现状
2019-03-29丁昭月
丁昭月
摘 要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发展,受到电子设备普及化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的影响的人们纷纷通过互联网进行吐槽。文章主要对近5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从吐槽的相关概念、产生原因、生发出的意义和隐忧几个方面对“互联网吐槽”进行概述,并结合现有论文涉及的相关传播理论对“互联网吐槽”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
关键词 互联网;吐槽;群体;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2-0064-02
1 绪言
吐槽行为对于社会人和社会群体产生的巨大影响。吐槽是人们参与公众话题讨论的一种相对自由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现代人质疑传统和权威的心理展现。常常带有戏谑、调侃甚至讽刺的意味。
随着以papi酱为代表的众多网络红人的崛起,“吐槽”作为新词语出现于大众视野,“互联网吐槽”成为近几年值得关注分析的网络现象,而“网络吐槽”也成为需要深究的关键词。本文将力求较全面占有网络吐槽研究的有关资料,做出综合性的梳理与评述。
2 研究现状分析
收集并梳理近五年的各类文献,在中国知网以“高级搜索”为搜索范围进行跨库搜索。以关键词为内容检索条件,以“吐槽”为检索词,以“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月1日”的发表时间为检索控制条件,得到333条记录;通过对文献内容的筛选和定性辨别,最终选出97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
3 “互联网吐槽”现象的研究内容
3.1 “吐槽”的含义
“吐槽”一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般指从对方行为或话语中找到言语漏洞或者针对某一关键词,用相对幽默的语言提出疑问或揶揄对方,这种语言通常短小精炼,具有指向性,还充满着娱乐性。
3.2 “互联网吐槽”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现有论文进行分析,关于“互联网吐槽”成因的探讨主要源自一些经典的传播理论,包括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理论、媒介仪式观、大众文化和大众群体心理理论。
1)互联网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2 132万人①。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
截至2016年6月中國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了1.3个百分点;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较2015年底增加3 656万人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为人们发表意见和情感宣泄提供了便利。
2)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反传统反权威的需要。随着民主政治的完善与发展,公民意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会对自己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思考并产生自己的观点。不再完全受制于传统和权威,形成了“亚文化”。伯明翰青年亚文化的相关理论表明:亚文化是以打破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控制为目的而建立的,带有着强烈的阶级对立色彩。亚文化本身,就是对于固有文化传统的有力抨击。
3)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及后现代主义精神。大众文化是由工业化催生,是一种与高雅文化相对应的通俗文化。吐槽,作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可避免的带有平民性和娱乐性,也正因为如此,会更吸引大众发起和参与,形成话题的集聚效应。
吐槽不仅帮助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发展并监督解决过程,还为人们发泄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焦虑和精神压力提供路径。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压力、阶层差异等方面都使人们身体和精神上都感到困顿,人们渴望压力的释放,而吐槽,就使这些成为可能。詹姆斯·凯瑞认为,传播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吐槽者享受由吐槽构建起的氛围,沉浸在这种释放平日体制束缚,尽情表现平等自我的狂欢中②。通过一些共同的语言符号来沟通,寻找心灵契合和心理安慰,在这场仪式中,获得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3.3 “互联网吐槽”的价值与隐忧
1)“互联网吐槽”的价值。现有研究关于吐槽现象的价值的探讨大致可以从吐槽的个人及社会两个价值主体进行论述的。个人价值主要体现在提供了情绪的抒发渠道,满足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需求,而社会价值体现在形成了吐槽群体的大众可以影响公共事务的发展趋向、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丰富社会文化的形态。
(1)就个人而言。第一,提供情绪抒发渠道。吐槽现已成为一种人们在面对工作、生活和学习压力时缓解压力的方式,与过往强硬的单方面推送相比,互联网的吐槽更具有互动性和实时性。如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当晚,各社交软件都会出现网友通过风趣幽默,戏谑的语语言对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内容、形式等的吐槽。第二,满足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需求。吐槽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当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民众就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当家作主参与公共事务的诉求,吐槽也逐渐成为网民实现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的特殊方式。政府与企业也相对应的开始建立官方平台,对公共吐槽事件做出回应,与大众进行良性地信息互动。
(2)就社会而言。第一,影响公共事务。大众对公众事件进行吐槽,形成群体声音,将会引起社会舆论效应,众多的吐槽者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承担者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吐槽个人在表达意见的过程中与其他吐槽者形成意见群体,获得集聚效应,这样的社会舆论甚至会影响社会事务的走向。第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人们在吐槽中与拥有相同观点的人产生群体认同,成为新的异质性群体,心中的不良情绪在较为温和的氛围下得到排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暴力行为。第三,丰富了社会文化形态。吐槽承袭了后现代文化的语言表达模式,形成书面语、口语甚至是外国语的混搭风,碎片化和去中心化文本内容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和严谨。反讽、隐喻等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③。
2)吐槽现象的隐忧。随着互联网“吐槽”的不断发展,问题也开始层出不穷的出现,学界对于吐槽产生了忧虑,主要体现在吐槽群体极化效应和个体责任的消失和过度娱乐化两个大的方面。
(1)吐槽群体极化效应和个体责任的消失。吐槽群体容易产成“感情的强化”与“理性的欠缺”。吐槽所展现的通常是人们尚未被消化的情绪,易造成感性与理性的割裂,不具有客观性。而群体又极易被感染,受到片面、偏激想法的影响,也存在使社会事务出现有失公允的情况。不仅如此,当人们过于依赖吐槽,只是抱怨而非通过实际行动去改变目前的处境,会形成消极颓靡的情绪,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发展。
吐槽会使人们在群体里的个体责任意识消失。法不责众的现实经验使人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在吐槽中的群体行为承担责任,这就使其在围观吐槽时享受超脱法律与道德的言论自由感。过当的言论会影响网络秩序,谩骂、侮辱层出不穷。
(2)过度娱乐化。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同时也滋生着负功能,即鼓励消费主义、逃避主义、纵情享乐、降低大众品味、阻碍艺术发展。在已有文献中,多篇文章涉及到了对2014年马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吐槽现象的分析,出现了官方信息发布的消息不如吐槽段子扩散范围广的尷尬局面。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适当的吐槽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具有的即时性、匿名性等特点,使吐槽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亟须解决。网络吐槽也要遵守社会文化文明的规则,更要有所规范。
4 结束语
关于“互联网吐槽”的文献,在研究内容方面,宏观涉及产生原因、优劣影响及可行性措施;微观是对微博等平台、各种吐槽视频和当红网剧的分析,呈现碎片化的特征,缺乏有效梳理与总结。在研究思路方面,主要停留在以国外经典传播理论作为分析依据的阶段,辅之以少量的本土化研究。研究视角看似多样,实则单一。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文献分析,缺少内容与实证分析,这些将是日后需要深入挖掘的研究方向。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
②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③宋文慧:《微博“吐槽”现象的文化解读》,《理论导刊》,2016年第7期,第40-42页。
参考文献
[1]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周星.网络吐槽现象的正反观——观察papi酱的网红现象[J].人民论坛,2016,5(13):90-91.
[3]王芳,吴君.仪式的抵抗:网络“吐槽文化”的传播研究[J].现代传播,2015,5(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