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疯狂奥数”有错吗
2019-03-29房树洪
房树洪
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中,曾经被形容为拿冠军“拿到手软”的中国队,已经连续4年没有拿到冠军了。于是,就出现了呼吁反思治理奥数相关政策的声音。难道我们取消奥赛加分、治理“疯狂奥数”错了吗?
“疯狂奥数”的重点在于“疯狂”二字,是指人们出于功利化的目的,盲目地追求奥数。这一现象出现的背后,反映的是“奥数人才”拥有比其他人才更绝对、更有决定性的优势。曾经在政策上对于奥数学习的过度鼓励使得许多人丧失了对于学习的选择权,出于无奈去学习奥数,而通过取消奥赛加分的方式治理“疯狂奥数”,目的正是在于培养学生对学科常态的兴趣,让奥赛回归本质。原本国家鼓励学习奥数的初衷就是让学生爱上奥数、学会奥数,但是一旦到了“疯狂”的程度,功利化心理就显露出来。在教育部倡导减负的时代背景下,对极端功利思想的治理迫在眉睫。
奥数一开始其实是少数人的游戏,奥数运动本身在于鼓励对数学有兴趣的人,帮助数学爱好者成为栋梁之才。因此目的本身不与功利相关,只与热爱相关。曾经有一个叫付云皓的学生,他是两届奥赛冠军,并被保送上了北京大学。但不符合人们期待的是,他没有继续学习数学,而是醉心于星际争霸,大二就退学了。为了上个好大学而苦学奥数的有千千万万个付云皓,但据调查显示,50%的奥数生不再与数学有交集,30%的人甚至厌烦数学,物极必反啊!这些“悲剧”折射出的是“疯狂奥数”的弊端——不利于数学人才的长线培养。自1985年中国首次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以来,截止到2018年中国已经获得204枚金牌、179枚银牌、133枚铜牌,将516枚奖牌收入囊中。但我们把目光放远一点,想一想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我们拿了几个?答案令人心寒。如果没有热爱,只是单纯追求升学,这条路走不远,也走不顺。想干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应抱有绝对功利的目的。
取消奥赛加分,有利于筛选出真正的数学人才。很多教育学家指出,在兴趣的促使下,学习才是有意义且高效的。原来的政策让很多父母为了分数逼着孩子学奥数,而现如今,学奥数的孩子更多的是真正热爱奥数的数学人才。治理“疯狂奥数”不仅为学生减轻了负担,还帮助高考制度快速筛选出了最为真实的人才。同时,更多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更加丰富的知识、参加更多的志愿活动,这也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取消奥赛加分,治理“疯狂奥数”,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数据显示,奥数热最为严重时,我国近95%的孩子都在学习奥数,而且奥数培训幼儿化趋势明显,一些孩子还未上小学,就已经开始补奥数了。甚至有人同时报多个奥数班。既然许多家长都是为了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才开始变得“疯狂”,那么,取消奥赛加分就是最治本的治理方式。这样一来,父母失去了逼迫孩子疯狂刷题冲奥赛的动力,也通过政策明确了国家的良苦用心,悟出了素质教育、多元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疯狂奥数的问题。取消奥赛加分,还有利于教育体系的健全。以前,奥数高额的加分与升学挂钩,成为进入名校的“硬通货”和“敲门砖”,这无疑是对于学科学习的一种不公,只有奥数在和其他学科、其他兴趣爱好处于同等地位上时,整个教育体系才能不被奥数绑架。为教育解绑,这是真正达到多元教育最为根本的问题。取消了奥赛加分,讓数学与分数脱钩,让知识与利益脱钩,却让更多的父母领悟到了学习的真谛、考试的本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虽然在分量极重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比赛中,我们失去了几个冠军,但我们收获的也许是对教育的尊重,对孩子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需要注意的是,治理“疯狂奥数”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也要避免疯狂地治理奥数,应该制定更加长远的、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成长、全面发展的系列举措,让“疯狂”转为规范,让治理更加有效。
(作者系北京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