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手起家建设新中国

2019-03-29

共产党员·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会战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随着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中华民族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任务而奋斗的征程。

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在西南边陲,国民党尚有百万残余军队负隅顽抗;在广大新解放区,土地改革还没有推进,封建残余仍然存在;在国际社会,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阻挠恢复其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更千方百计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孤立、封锁新中国。在经济上,全国人口的五分之四是农业人口,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的粮食产量只有1亿多吨,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刀耕火种阶段,解决5亿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摆在面前极为紧迫的一件大事;工业生产基础极其薄弱,钢铁、煤炭、电力、汽车制造等重工业产能极少,不能满足国家需要,轻工业则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导致连火柴、钉子这样的基本用品都只能依靠进口,洋货充斥市场。

在内忧外患的境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带领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白手起家,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踏上了建设国家的新历程,迈开了为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而奋斗的新步伐。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从1956年到1966年的这十年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抒写了无数改天换地的壮丽诗篇,展现了十分可贵的奋斗风貌。

在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中,我国顶住外来的种种压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了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吃大苦、耐大劳,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不懈奋斗、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铸就了铁人精神。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党支部和全体共产党员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向贫瘠土地开战,连年战胜严重自然灾害,使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全国上下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河南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经过几年苦战,开凿太行山,引漳河入境,修造了“人造天河”红旗渠,彻底告别了“水缺贵如油”的历史。以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科技和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然鼓励着人们不懈奋斗。

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尽管中国经历了一些探索中的曲折,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不平稳,甚至有些方面还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但经济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是:在工业建设方面,建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钢铁、石油、原煤、发电量、棉纱、机械设备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电子、石油、原子能、航天等一批新兴工业逐步建设起来。全国工业企业达到35万个,形成的工业固定资产相当于旧中国近百年积累的25倍。在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化肥、农药、农村用电、农业机械等也有较大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了不少改进,全国主要粮食品种产量有了较大增长。在交通运输方面,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等事业都有较大发展。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火车第一次通到宁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同时,全国大部分县镇通了公路,沿海港口新增十几万吨深水泊位,远洋航运方面开辟了通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的三条航线。在教育和卫生方面,初等教育的普及使中国的文盲大幅减少,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则为国家提供了各方面建设需要的人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人均寿命大幅提高,迅速改变了旧中国遗留的积贫积弱的状态。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引人瞩目,包括成功地爆炸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成功地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等。随着向高科技领域迈进,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中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的结果,它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

知识链接:大庆石油大会战

中国曾经被西方断定为“贫油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向工业化进军的艰难历程,能源的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

1959年,石油部和地质部在黑龙江松辽平原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在大庆长垣南部找到一块200平方公里的大油田。那时,帝国主义还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中苏关系日趋紧张,依靠国外援助勘探大庆油田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尽快拿下这个油田,解决国家缺乏石油的困难,国家决定从全国石油系统各局、矿、院、校抽调队伍,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办法,组织大庆石油会战。

1960年4月上旬,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涌入只有几处牧场、几百户人家的萨尔图草原上。4月份的萨尔图,还是冰雪覆盖、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职工们一无房屋、二无床铺,有的寄住在牧场的牛棚马圈里,有的挤在自己修的地窝子、马架子里,能有顶帐篷住就是很高的待遇。余秋里和康世恩等领导同志就在会战第一线萨尔图中区开发试验区中心的一栋破旧牛棚里坐镇指挥。吃的供應不上,少粮缺菜,连锅灶、炊具都不够,不少职工用铝盔盛饭,脸盆熬汤。生产上设备不配套,汽车、吊车严重不足,几十吨重的钻机设备,只能靠人拉肩扛来搬运安装。没有工业水源,靠农村的土井连生活用水都保证不了,只能到水泡子里破冰取水。公路不通,电话不灵,组织指挥生产常常要靠步行。在这样的恶劣环境和艰苦条件下,会战队伍能否站住脚都成了问题,更何况还要开展大规模的生产建设。

面对重重矛盾和困难,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组织大家深入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广大职工统一了思想,自觉以“两论”为指导,发愤图强,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坚持会战。刚进入10月,大庆地区就普降霜雪,人要换棉衣,生产设施要保温,可几万名石油会战职工仍然住在帐篷或活动板房里。为了在冬季坚持生产建设,从机关到基层,每天出动上万人挖沟覆土,把新铺设的输油、供水管线深埋地下。技术人员和采油工人创造了“长烟道”“热风吹”“平頂盘管加热炉”等多种多样的保温设施,解决了油井和油、气集输管线的保温问题。从领导干部、总工程师、大学教授到生产工人、学徒工和炊事员,都组织起来,动手挖土打夯,盖土房子。仅两个月时间就建成30多万平方米房子,解决了几万人的过冬问题。1960年12月10日,大庆油田的气温下降到零下30多摄氏度,而当天原油产量达到7219吨,在冬季创造了石油会战九个月来原油日产量最高纪录。

在会战的艰苦创业年代,会战职工喊出了“三要”“十不”的豪言壮语,并付诸实践和行动。“三要”是:要甩掉中国石油落后帽子;要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国争光。“十不”是: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工作条件好坏,不讲工作时间长短,不讲报酬多少,不分职务高低,不分分内分外,不分前线后方,一心为了石油会战的胜利。这种“三要”“十不”精神,在大庆油田蔚然成风,并激励着石油会战职工奋发向上,锐意进取。

正是依靠着伟大的奋斗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大庆人取得了石油会战的胜利,在茫茫荒原上,建设起一座现代工业城市。

知识链接:“人造天河”红旗渠

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历史上常年干旱,境内缺水。“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群众生活十分贫困。1960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林县人树雄心、立壮志,决定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根本改变林县的落后面貌。

要实现引漳入林的目标,需要劈开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2个,架设渡槽157座,所动用的土石方2500多万方,相当于修筑一条从哈尔滨到广州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为了发挥它的效益,沿渠还需要修建中小型水库38座、提灌站250多处、水电站52座。没有大量的资金、劳力、人才和生产工具,要完成这样的工程是难以想象的。而当时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奇缺,资金匮乏,工具简陋,技术人员缺乏。

林县人民敢想也敢干,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没有资金自己筹,工程总投资1.25亿元,全县人省吃俭用自筹7878万元,占63%;没有现代化的工具,自己动手,用铁匠炉锻制钢钎铁锤。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民工们就以十几种野菜和树根充饥。当时林县一共70万人口,上了红旗渠工地的有20万人,几乎家家户户参战,夫妻并肩,父子同行。千军万马上工地,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走在民工队伍的前头。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了修好渠,早日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青年突击队员们迎着困难上,哪里艰苦哪里去。他们承担着最繁重的体力劳动,每天却只有6两粮食,他们就捞河草、采杨桃叶充饥。为了不耽误干活儿,青年突击队员们晚上就住在半山腰和工地附近的山洞里。工程十分艰巨,在坚硬的石英岩上施工,两米长的钢钎磨损得只剩下30厘米左右。冬天,手脚都冻伤了,但没有人叫苦。青年洞是总干渠的咽喉工程,要开通长623米、宽6.2米、高5米的隧道,没有机械设备,全靠手工开掘。在施工过程中,为排除山上的险石,除险队长任羊成就在腰间系上绳子在半空中除险石。两颗门牙被飞下的石子砸掉了,但他毫不畏惧。为了林县子孙后代的幸福,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共有198位同志英勇献身。

1970年,苦战十年的林县人终于修通了红旗渠。红旗渠是林县人的骄傲,是林县人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它对林县人精神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给了林县人一种自信心,相信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它赋予林县人一种特殊的性格: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红旗渠精神成为林县人改天换地、脱贫致富的精神支柱。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会战
红旗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武汉会战
当当夺权之争:尴尬的“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红旗渠的“难”
把红旗渠精神这杆旗扛起来传承好
拍摄电视剧《红旗渠》就是要让当代人不忘初心
《红旗渠》
足球流氓“会战”欧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