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南丹中堡苗族女盛装的变化与对比分析

2019-03-29张甜贺阳

设计 2019年4期
关键词:纹样苗族刺绣

张甜 贺阳

摘要:对一套中堡苗族女盛装传统与现代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进行挖掘与学习的重要性。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中堡苗女盛装为实例,并结合数据测量及田野考察所得資料,对比分析中堡苗传统与现代女盛装色彩和工艺的变化。社会发展和现代文化对少数民族人民审美水平和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极大,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刻不容缓。

关键词:中堡苗 盛 装服饰文化

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02-0106-04

引言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迁徙民族,聚居的地区都相对偏远落后,但和自热紧密联系的他们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树一帜的服饰艺术,工艺精湛,造型独特,生机勃勃,充满了想象力。苗族支系繁多,多达百余种,而且每个支系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服饰的结构、色彩、制作工艺还是穿着方式都因居住环境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苗族没有文字,所以苗族的先民将自己的历史不仅记录在口头文学里,还运用织绣染的方式记录在面料服饰上,代代手耳相传[1]。

一、中堡苗族服饰文化概况

广西南丹中堡苗族乡位于南丹县西北部,崇山峻岭,道路崎岖,乡里的山大多为石山,无法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因此交通闭塞,发展缓慢,是南丹县最为贫穷偏僻的一个乡。中堡苗族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通车,九十年代开始种植烤烟、黄腊李、板栗等经济作物,经济发展开始有了起色。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中堡苗的服饰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外界的影响,但由于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堡苗服饰商品化的进程。

中堡乡苗族人根据其服饰特点称自己为“花苗”,据当地的老人说,中堡苗祖先在江西,因战乱而迁徙南逃,一部分在湖南定居,一部分逃到贵州,一部分继续逃难深入广西大山深处来到了中堡,中堡苗的服饰纹样便记录了这支苗人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方式。而由于在战乱时期,中堡苗女性不打仗,先于男性逃难,所以中堡苗族人将历史文化主要记录在女装尤其是女盛装之上。以《中国苗族服饰》的分类来看,广西南丹中堡苗的服饰为黔中南型南丹式,女性传统服饰为上穿贯首衣,下着百褶裙,全身以粘膏染、刺绣饰之,色彩热烈,做工精致。男性传统服饰则为普通的唐装式样,上穿斜襟唐衫,下着大裆裤,色彩黯淡,简洁单一[2]。

二、中堡苗族传统女盛装的服饰特征

(一)上衣(马鞍衣)

广西南丹中堡苗女盛装的上衣被称为“马鞍衣”,一件内穿,一件外套,因盛装上衣一般为两件,为了便于区分,笔者按上衣的穿着顺序将其分别称为“内穿”盛装和“外套”盛装,(如图1、2、3、4)所示:

“内穿”盛装身长71厘米,袖宽23.5厘米,两袖通长133厘米;“外套”盛装身长67.5厘米,袖宽13.3厘米,两袖通长142厘米。上衣都是平面T字形结构,肩平线中间开口,贯头穿着,衣片前短后长,前面一片后面两片,款式图(如图5、6、7、8)所示:

由款式图我们可以看出,盛装虽然看起来华丽隆重,但结构非常简单。“内穿”盛装是常规筒袖,正常穿过手臂穿着,里面穿着普通内衣,“外套”盛装的特殊之处在于袖根处缝合,手臂无法穿过,穿着时搭在臂上。如果是一般节日,通常只穿一件“内穿”盛装,在最隆重的场合,才会在“内穿”盛装之外套穿本件盛装,富裕人家可以多套几件。而且穿“外套”盛装时里面必须先穿“内穿”盛装,不能单独穿这件盛装。这样的穿着方式一是为了区别于其他民族和支系,二是听当地的老人说以前逃难时,穿着者可以把外面的上衣脱一件,追捕的人会以为穿着者没有走远还在原处,不会再去追赶。这两件上衣都是纯棉材质,通身遍布大面积的粘膏染和十字挑花绣,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局部伴有抽象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内穿”盛装袖子上的刺绣像是没绣完的样子,但其实有一种说法叫“留一手”,意思是刺绣不会绣完,若有来世,学习刺绣的人就知道绣的过程,母亲也会告诉女儿如果绣完眼睛就会瞎等[3]。

(二)下裙(百褶裙)

广西南丹中堡苗女盛装的下装为百褶裙,(如图9)所示,腰围为80厘米,腰头宽11厘米,裙长66.3厘米,长及小腿,底摆周长达到1114厘米。它是单片围合式结构,穿着时由后向前围裹,用长带系于腰间。中堡百褶裙遍布裙褶,褶量很大,腰头以下由三段棉布拼接而成,第一段是素色靛蓝色棉布,由这里开始打褶;第二段在蓝白相间的粘膏染底上分散着疏密有致的红色挑花,这段面料的褶裥最为密集,并且横向抽线固定使褶裥不能展开,所有图案隐藏在褶裥内,若隐若现,优雅而神秘;第三段底以粗毛线满绣鲜红几何纹样,点缀明黄色,粗犷厚重,与上面几段的素雅细致形成对比,丰满热烈[4]。而且只有在盛装的百褶裙上才会刺绣这段红色纹样,平时穿的百褶裙底部为素色没有装饰。

(三)其他(鞋、配饰等)

广西南丹中堡苗女盛装中最传统的鞋是草鞋,(如图10)所示,由于现代鞋的种类丰富且便宜舒适,所以已经无人再穿着这种草鞋了。盛装中的配饰主要有腰带,围腰,绑腿和银饰。由于配饰并无太大变化,这里只简单描述,不做过多解释。腰带和围腰(如图11)都用黑色土布制成,腰带宽20厘米,长12米,两边有刺绣并缀有流苏,缠绕于腰部。围腰则相对简洁,配有花边系结于身后,需同时佩戴三条,佩戴时一条叠着一条将花边露出。绑腿(如图12)为白色土布,素色无花,宽约10厘米,同样12米长,要将小腿绑十几层。

银饰种类有银项圈,银耳环,银头巾和银手镯等。银项圈(如图13)刻有花草或鱼纹,连接处配有彩色串珠,一般要9至12根为一套同时佩戴;银耳环(如图14)用银线盘圈而成,样式简洁大方;银头巾(如图15)用黑色土布制成,长1.2米,中间部分镶缀花纹银片,一般为少女佩戴,出嫁后则要盘发成髻(如图16);银手镯(如图17)比较厚重古朴,很有质感。

三、中堡苗族现代女盛装的服饰特征

(如图18)为一位中堡苗奶奶穿着着现代中堡苗女盛装,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传统盛装和现代盛装的服饰形制和穿着方式基本一致,但是服饰整体的色彩和工艺已与传統盛装有很大不同。现代盛装采用化纤材质,色彩纯度更高,对比更加强烈,面料色彩为化学染的蓝色和黑色,刺绣色彩以明亮的黄色为主,虽艳丽但不显精美。在服装工艺方面,很多传统刺绣中有趣的图案被简化,并且加入了很多塑料制品来做装饰,显得有些廉价。而且现在在绘制粘膏染图案时会使用已有的拓板,所以图案非常整齐,少了独特的个人印记。

四、对比分析

(一)色彩

中堡苗传统女盛装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热烈大气,庄重华丽,其底色为自织布本白色和植物染染成的不同深浅的蓝色,刺绣以红黄两种跳跃的颜色为主,辅以粉色和绿色。红黄绿这几个跳脱的颜色在黑白蓝的衬托下不会显得艳俗,反而很有地方特色,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衣服上同一类颜色在不同的部位也有深浅明暗等细微的差别,使得整体服装颜色更加和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用PANTONE色卡和中国传统色色卡将传统盛装上出现的色彩做了一个记录(如表1)所示:

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套盛装上有这么多不同的色彩,难怪如此的精致华丽。而且刺绣有些地方的颜色衔接是不一样的,例如“内穿”盛装后背下面的黄色刺绣中夹杂着一些浅蓝色刺绣(如图19)。这可能是当时刺绣的人在绣的时候没线了就用了一点手头上有的线接上,有线后再换回来,笔者认为这就是一种很真实很好的生活状态,认真但不强求。这样的接法一点都不会影响盛装整体的华丽效果,反而使色彩更加耐看,更加独特。

中堡苗现代女盛装给人的第一感觉则是明亮艳丽,过于耀眼,没有传统盛装的精致细腻。这是由于现代盛装的色彩没有传统盛装那样丰富,一眼看上去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经不起仔细推敲琢磨。而且刺绣以亮黄色为主,且黄色的占比相对于传统盛装来说多余红色,我们以袖子上的刺绣为例(如图20)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盛装袖子上的红色与黄色几乎是以1:1的比例出现,而且绿色较浅,夹杂在红黄色之间,不同色彩之间对比较弱,分布和谐。而现代盛装的袖子绣片是以大面积的亮黄色为主,红色几乎成为了线迹装饰,而且绿色暗沉,集中在绣片中心,边缘的绿色和白色刺绣也被黄色取代,这样给人的感觉就是艳丽甚至有些艳俗,远不及传统的精细美丽。

(二)工艺

中堡苗传统女盛装和现代女盛装的主要工艺都是粘膏染和十字挑花绣,虽然工艺相同,但使用的材料已有很大不同,所以呈现出的效果也大相径庭。传统盛装的粘膏染是以粘膏树的树脂混合牛油作为防染剂,先手绘出纹样,再用单层或双层刀刃的蜡刀蘸取粘膏防染剂描绘纹样,完成后用植物蓝靛染色,再经草木灰水煮沸脱去粘膏,以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纹样。现代则是用拓板将纹样拓到布上,然后用蜡刀蘸取粘膏防染剂描绘纹样,完成后用化学染料染色,煮沸脱膏,这样呈现出来的纹样就十分整齐,像是数码印花一样(如图21)。而且传统盛装上的部分粘膏染纹样上还会加以刺绣,装饰更丰富,更有层次感,现代盛装则省去了这些细节。

十字挑花绣是一种以根据绣地经纬纱交叉点短针刺绣的针法,属数纱绣范畴,在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地区较广。中堡苗传统女盛装的大部分刺绣绣线是丝线,并使用植物染色,所以绣品十分细腻,且色彩饱和度低,自然雅致,小部分例如百褶裙裙摆使用粗毛线刺绣,这样就行成粗与细的对比,层次感强但十分协调。而且植物染色即使是褪色也不会显得脏旧,看上去另有一番历史和生活的沉淀感。为了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现代女盛装使用化学染色的绒线刺绣,也省略了一些细节处的刺绣。由于绣线较粗,所以很多地方堆积在一起,看不清图案的样子,呈现出一块一块的几何形状(如图22)。并且在刺绣中加入了色彩鲜艳的、亮晶晶的现代塑料装饰饰品(如图23),就像现代的舞台装,远看色彩鲜亮夺人眼球,近看却也没什么值得品味的地方。

服饰是文化传播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图案都反映了社会现状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于没有本民族文字的苗族来说更是如此[5]女中堡苗传统女盛装的红黄色挑花针脚细腻,色彩绚丽,穿插布局在粘膏染的纹样之中,与配穿的百褶裙颜色呼应,整体风格强烈,热情大方。这一套传统盛装的制作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来完成,一针一线承载着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情感。而现代盛装用化学染代替植物染,用较粗的绒线代替丝线刺绣,用拓板代替手绘,色彩虽明亮却不雅致,完全没有传统盛装的粗犷细腻和强烈的风格,干篇一律,少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机勃勃的创造力。

结论

为了追求更方便更舒适更有趣的生活方式,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受外界文化耳濡目染的他们基本上不会再穿回本民族的服饰。而且一些国外和中国台湾的学者收藏家在我们重视服饰文化的传承前便收购走了一批做工精致的老衣服。因此,少数民族的汉化和工艺样本的缺失就导致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断代。[6]在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既不能阻止少数民族人民对舒适生活的向往,也不能让如此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失传,所以如何让少数民族服饰在保持原有的真实状态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活力,并让人们意识到我们自身民族文化的魅力和伟大,已经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彭彪,磐石,石以萍.从苗族服饰看其民族认同[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2):28-31

[2]扬素雯.南丹中堡苗族服饰艺术研究[D].广西:广西民族大学,2015

[3]民族服饰博物馆.用手稿来演绎“格物致知”[Z].http: //www.360doc.com/content/16/1214/18/30696644_614691403.shtml.2016-12-5

[4]刘育红,孙嘉.民族服饰博物馆.南丹中堡苗族粘膏染刺绣百褶裙[Z].http: //www.biftmuseum.com/collection/info?sid=14682&colCatSid=12.2017-5-27

[5]周亮.论苗族古歌的道德映象与传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3(6):247-250

[6]玉时阶,玉璐.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状与传承保护[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1-8

[7]詹昕怡,刘瑞璞.苗族“交襟左衽衣”结构的节俭设计方法[J]设计,2017,30(21):91-93

[8]陈辰,王建芳.松桃苗族帐沿纹样的艺术特征探析[J].设计,2016,29(19):136-138

猜你喜欢

纹样苗族刺绣
拯救“濒危”花纹
补妆
战国时期带钩的纹样艺术特点
刺绣织成的日本传统美食
刺绣风尚
【花样盛年·欲望清单】华美刺绣
苗族老照片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刺绣新生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