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建构国家身份的手段和原则
2019-03-29李莹
李莹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是营造社会现实的工具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不是中性的,而是承载着价值观。语言有一种力量,它能够解构和建构社会身份。国家的身份不是与生俱来和固定不变的,它是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的产物,是话语建构的结果,随着社会秩序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建构身份的语言手段表现为:国家通过设置话题议程,产生语言权力,建构有利于自身身份的话语秩序;用话语符号展现独特的文化模式,链接普世价值,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外交场合,用政治关键词激活国家的外交政策,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做国际规则的遵守者、参与者和倡导者。语言建构国家身份的原则有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多元文化原则。
【关键词】国家身份;语言权力;手段;原则
中图分类号:H0-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212-03
一、国家身份与建构主义
国家身份是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通过与他国互动而建构起来的区别于他国的角色和行为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明确自身是谁以及为什么要成为谁的一种自我意象。根据身份的理论,国家身份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它决定着国家的利益,并对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换言之,一个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除了物质性的硬实力之外,国家身份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家身份又是变化的,是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在国家身份的建构中,语言至关重要。因为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有一种力量,它可以表征现实,制造事实。它通过陈述性叙事,营造一种客观的图景,诱使别人承认和接受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建构自身的身份,实现国家利益。
建构主义也认为,语言在建构国家身份的过程中,离不开国家间的互动实践。在国家互动中产生共有观念,塑造国际体系结构和规则,而国际体系结构和规则反过来束缚、规范、约束国家之间的行为,从而使国家间彼此达成共识。在互动实践的过程中,国家一般采用恰当的言说方式,搭建一种有利于自身交际的语场,表征自己的特点,产生一种张力,吸引他国关注自己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扮演符合自身行为的角色,获得对方的认可来达到建构身份的目的。也就是说,语言在叙述中产生了行为,暗示了一种权力,迫使对方接受自身所叙述的事实,在言说中影响或左右他国的行为,改变了对方的认知观念。当出现交际困境时,语言还有修复功能,能修复破坏的国家关系,重建友好关系,它显示或构建了一种亲和力(语言力)。所以语言也似乎是一种武器,可以重塑人的意识,维护自身的身份。
二、语言建构国家身份的手段
国家在建构身份的过程中,行为体一方面通过语言手段建构事实,塑造理想的身份表象,进而凸显自身的身份;另一方面,行为体通过与他国的互动实践来固化自身的身份。当国家关系紧张时,国家往往会以语言权力为手段,利用一些特别的政治关键词,形成一种语势,营造一种氛围,引起对象国心理上的压力,用看似客观化的语言对对象国施加影响,达到迫使对象国承认其身份的目的。具体表现为:
(一)设置话题议程,产生语言权力,影响他国的认同,建构有利于自身身份的话语秩序。
Fairclough指出,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以及知识信仰体系是语言的三大功能[1]。而语言是如何建构国家身份的呢?
在布迪厄看来,语言是一种象征权力(symbolic power),权力隐身于各种符号资本,并附着于语言。[2]通过语言指称概念、营造事实,建构规则,使自身的观点合法化,进而影响对方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作为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行为,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映像”,还能把“现实”变为“实在”。[3]在国家建构身份的过程中,利用所营造的事实产生话语权力,又利用话语权力建立威信,极力维护和建构有利于自身的话语秩序。即国家在面对不同的话语表达中,努力营造自身的话语语场,国家作为话语的施动者,要抓住时机,设置话题议程,将所要表达的内容置换成明确的表达符号,通过这些表达符号树立自己的语言权威,使话题内容影响他者的态度,获得他者的认同,达到自身的目的。这时,语言就产生了权力。使话语变成了一种合法性规则,让他者认可和遵守,从而建构自己的话语秩序。这与福柯的话语权力一脉相承。福柯认为话语是情景性权力的载体,它能在人与人之间分配权力,因而具有塑造社会关系的功能。[4]例如:
17日,美国不顾国际国内绝大多数意见反对,宣布自9月24日起对约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的关税,进而还要采取其他关税升级措施。中国商务部发言人18日发表谈话,对美方此举“深表遗憾”,为了维护自身正当权益和全球自由贸易秩序,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今年上半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降至33.7%,其中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降至4.6%。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加依赖国内的消费和投资。同时,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全球最全的工业门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战略等,有能力抵御任何外部冲击,继续办好自己的事情。(【国际锐评】美国升级贸易战,无助于解决问题news.cri.cn2018-09-18)
语言一方面是表象行动的(DEED),另一方面,语言本身也是一种行动。而后结构主义强调语言本身的行事性会独立于行为体的意图。语言造就行动,语言用来表象行动,语言也是一种行动,以语言为媒介的叙述会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叙事者按照自己设定的叙事逻辑,影响或左右别人的想法或观念,引导别人或第三者进入自己所设定的身份框架。即叙事由叙事者控制,通过其建构表象的过程。
以上例子说明,在外交场合,国家在语言互动实践中建构话语秩序。话语秩序体现权力秩序,并称之为话语背后的权力(即隐含的权力),所以,语言战争也是政治和文化的战争。[5](刘勇涛2005)其背后体现的是国家行为体之间的权力关系,它具有施动性。所以,语言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树立自身的权威,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世界,重新建构社会秩序。
(二)用话语符号展现独特的文化模式,链接普世价值,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约瑟夫·奈指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对其他国家民众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前提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拥有高度自信。如果连自己都“厌弃”自己,何谈对他人的吸引力?比如土耳其,从凯末尔时代开始实行“脱亚入欧”的政策,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去推动伊斯兰化。结果,有目共睹,土耳其迄今都未被欧洲完全接受。所以,国家首先要文化自信,要用多种话语符号,如文字、图片、民族服饰、绘画、建筑、音乐等来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样式,塑造该国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利用这些话语符号将某些成规和其特定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这时,话语符号就化身为国家文化权力的载体。它可以建构文化结构、惯例和制度,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吸引他国的注意,影响他国的认知行为。当国家在展现自己文化精神时,尤其要注意展现那些可链接普世价值的文化要素,要在单一中体现多元,在差异中追求共同。国家作为行为体,它的话语表现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建构行为体身份的力量。要利用这种力量体现文化自信,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例如,中国利用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来展现特色美食;用纪录片《远方的家》展现秀丽的风光、各地风土人情和人文精神;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故宫历史,兵马俑制造过程,《清明上河图》宋代的商业图景等等。这不仅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蕴含着中国人勤劳、勇敢又热爱和平的精神文化内核。更体现了普世“和”的价值情怀,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影响了他国对中国文化的主观认同,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所以,这时“话语”所涉及意义的建构和真理的生产。这种“话语”理论超越话语的“工具性”,强调了“话语”的“功能性”。[6]语言符号可以叙述建构社会事实,再现社会历史,提升文化实力。
(三)在外交场合,用政治关键词激活国家的外交政策,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做国际规则的遵守者、参与者和倡导者。
福柯话语理论的核心是话语的功能性,即话语用来塑造自我,赋予权力。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决定人在这个世界的位置,话语有助于确立社会关系,有助于建构社会身份。[7]
在外交场合,国家要利用政治关键词激活敏感话题,用鲜活的事实,积极阐述自身的外交政策和主张,重塑有利于自身表达的语场,获得他国的信任。维护自身的利益。当遇到有争议性的甚至相反的观点时,要站在国际规则的角度,巧用表达方式、方法与语气,预设情景、营造和谐氛围、影响对方心理,迫使对方遵守和认可自身的观点,做国际规则的遵守者和维护者。当出现不利于自身的国际规则时,国家就要用带有普世价值的价值观,要采用利他主义的表达方式,合作共赢的语言事实来劝说他国,赢得多数国的认同,从而倡导建立有利于自身的国际规则。争取做国际规则的建立者和倡导者。例如:
问:我们注意到,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日前与法国、俄罗斯、英国、伊朗外长、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及德国外交部政治总司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出席了伊朗核问题外长会,并发表了联合声明。你能否介绍具体情况?
答:伊核问题全面协议是经过安理会核可的多边协议,具有国际法效力,是多边主义重要成果,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维护和执行好伊核问题全面协议,就是维护联合国和安理会的权威,维护国际协议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多边主义和国际法基本准则,维护国际核不扩散体系及中东和平稳定。——2018年9月26日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天水在线)
以上说明,通过“语言事实”来消除偏见,体现意识形态。也就是通过语言理解差异和阐释分歧,对语言参与者、旁观者的意识形态进行投射。
语言通过自身的差异性和关联性构建身份。正如以WIDDICOMBE为代表的话语分析者认为,交际这并不是简单的拥有某种身份,从而产生某种情感和实施某种行为,而是通过实施的(MOMENTTOMOMENT)交际活动为自己和他人实现某种身份。
三、语言建构国家身份的原则
语言建构国家身份,需要与他国不断互动。在互动中传递信息,表达诉求,采取一定的策略,建立国家间的信任,才能获得他国的认可,从而建构自身身份,实现国家利益。语言建构国家身份的过程,不仅是国家间语言权力的实践过程,也是互动者之间的一种心理试探和相互适应的过程。抓住他国的心理特点,明确他国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表征事实,施加影响,才能实现交际目的。为了顺利完成交际行为,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合作原則
合作原则是指作为建构身份国家,首先要秉持合作理念。要设置清晰的话题,话题与所要表达的身份内容充分关联。当对方的反馈出现误解或歧义时,要善于利用隐喻、拟人等一些语言手段,关联话题,便于他国理解从而消除误会,实现交际目的。
(二)礼貌原则
要遵守礼貌的原则,是指在与他国互动的过程中,首先,要表达明确的身份立场,即要用身份关键词明示给对方自己所要表达的话语内容,让对方能够比较迅速地推理出自己所表达的意图。其次,表达的内容要有量的控制,即所表达的信息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这样便于对象国在短时间内加工和理解。再次是质的追求,即说话者表达要言简意赅,要说明确而具体的内容。
(三)多元文化原则
作为建构身份的国家主体,面对不同的交际场域,要设置不同的话题。另外,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国家,要采用灵活、多元的文化策略,顺应对方思惟,从而实现顺利交际。
参考文献:
[1]刘勇涛.语言、身份建构和美国对外政策中的“邪恶论”[J].国际政治,2005(5):31-35.
[2]WIDDICOMBE,S.Identity as an analysts, and a participants, resource[A].Antaki,C.&S.Widdicombe;(eds.)Identities in Talk[C].londen:Sage,1998:191.
[3]Ludwig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nstigations[C]. Oxford Blackwell,1958.
[4]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59.
[5]同1.
[6]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3:83.
[7]吴猛.福柯话语理论探要[D].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