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的见证

2019-03-29郭文嘉

决策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燕房间稿件

郭文嘉

把最后一个箱子的物品整理完毕时,仿佛已掏空了所有气力,就这样,我瘫坐在新的办公室里,漫无目的地打量着窗外陌生的风景。这里有设计新颖、充满现代化感的写字楼,有静谧、潺潺的七里河,也有三三两两在河畔漫步的行人,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安静美好,但总觉得了少了些什么。当同事问起,新一期杂志的地址是否要更改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里少了“见证”。而那个见证了我成长的北林路16号,此刻,我要正式地与它告别了。

第一次来北林路16号牧专老校区海燕出版社时,就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心中忍不住窃喜,能在这里工作真是幸运。

海燕出版社是我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单位,那时的我对于该从哪里着手编辑工作、编辑应该做些什么一无所知,只能比葫芦画瓢,学着其他老编辑的样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开始,我学着在电脑上改红、核红。第一次改红,3000字的文章我改了整整一天,完全找不到窍门,对文章也不知道怎么捋顺,这一天下来,我头痛欲裂,眼睛酸得睁不开,气鼓鼓地回到家里跟家人抱怨:“做编辑太累了!”我妈也不反驳:“做寄生虫最轻松。”我妈的激将法真的挺管用,谁还没点洪荒之力不成?就这样,我下定决心要把改红、核红的难关攻克,于是一遍遍地看着老编辑的校对稿子,把不懂的符號、不会的格式全都记下来,厚着脸皮不停地请教屋里的老编辑。时间从指缝间悄然溜走,不知不觉在北林路16号212这个房间里,迎着朝阳,披着夕阳,我渐渐将改红一篇文章的时间从一整天缩短到半小时,从编辑一篇文章需要两天到只用半天,从一篇稿件都约不来到已经有几个固定成熟的作者给我投稿。

原来做杂志需要那么多程序,这是我成为一名期刊编辑以后才知道的:编前会、审读约稿和自由来稿、提稿、参与各个校次、协调美编调整版式和风格……

如果你听到喋喋不休的辩论声从2楼传来,那也许是我们在编前会上讨论近期有无更改的栏目和主题;如果你看到我们在212房间进进出出、行色匆匆,那也许是我们在传送审读稿件;如果你看到屋里的编辑都盯着电脑屏幕,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展颜微笑,那也许是我们在和作者一遍遍地沟通如何修改稿件……

在这个看起来没有任何特别的房间里发生了太多“编辑部的故事”……有各抒己见时激烈的编前会,有鸦雀无声默默看稿的校对进行时,也有休闲时刻和同事们互相插科打诨的快乐时光。在这个房间里,我也渐渐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编稿的期刊编辑,甚至还小试牛刀地编辑了两本图书《爸爸哪儿也不去》和《奶奶家》,这两本书带给了我全新的挑战和职业成长。在编书的过程中,同样也是从零开始,从迷惘到清晰,从无助到自信,有太多的感谢藏在心里。

校园里的树,年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姹紫嫣红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每天经过这段路的我也在年复一年的编辑工作中,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天下无不散的筵席,这个见证了我职业成长的北林路16号212房间,我终于要跟你说再见了。

再见了,贴着蓝色“海燕出版社”标识的大楼;再见了,楼下铺满煤渣的操场;再见了,含苞待放的满树桂花;再见了,实惠美味的学生食堂;再见了,碧波涟漪的荷花池塘再见了,每次出门都会对我挥手微笑的保安大叔……初心不改,学艺不止,在金水东路39号的海燕出版社新办公大楼里,我会带着期待和盼望,在做编辑的路上继续学习。同时,也期待在新的办公室里一起谱写更多“编辑部的故事”,一起见证更多编辑的成长。

再见了,北林路16号,愿再见不负遇见,我们都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猜你喜欢

海燕房间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Chapter 4 Merrick's first home
房间
Friendship
锁在房间里的云
赏春
赏春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