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开”在芭蕾基训中的重要性

2019-03-29杨韵

戏剧之家 2019年3期

杨韵

【摘 要】“开”位于芭蕾审美特征之首,在芭蕾舞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芭蕾基训中一切动作的源泉。本文阐述的是“开”在芭蕾基训中的重要性,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阐释了芭蕾的发展历程。其次,分析了“开”的审美特征,包括“开”的概念、具体要求和训练目的。再次,探索“开”在Battement tendu中的运用。最后,从六大方面分析了芭蕾基训中“开”的重要性,分别有“开”是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前提,是舞者拓展舞姿幅度的法宝,是舞者掌握身体重心的重要条件,是舞者增强灵活性、协调性的重要保障,是舞者增加空间占有感的重要保障和是舞者提高平衡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开;芭蕾基训 ;Battement tendu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103-03

一、芭蕾的发展历程

芭蕾作为舞蹈艺术之一,起源于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达到鼎盛,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一种艺术形式。“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ballet一词,源于古拉丁语ballo。最初,这个词只表示跳舞,或当众表演舞蹈,并不具有剧场演出的含义。

芭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自欧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年大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处所的宫廷。每当成婚喜庆、接待外国元首,或其他节日庆典时,就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贺或助兴。它属于欧洲的古典舞蹈,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脚和手的五個基础方位以及一些特定的舞蹈姿态、技巧、术语和审美原则。其中,“开、绷、直、立”这四大美学原则是人尽皆知的芭蕾审美特征,它是学习芭蕾舞的必经之路,成型于1700年并沿用至今,成为评价各个阶段芭蕾舞者的审美标准。

二、“开”的审美特征

(一)“开”的概念

努力做到外开、绷直、延伸,这是作为一名芭蕾舞者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芭蕾舞者不分男女,在站立时,双脚脚尖尽可能打开呈180度,双膝冲双脚脚尖方向打开,从肩关节开始向下一直到脚趾都要向外打开,具体则是肩、胸、胯、膝、踝五大部位,这五大部位的左右两边都应对称地向外打开,尽全力延伸四肢。

(二)“开”的具体要求

芭蕾基训中的“开”要全方位考虑,不能仅仅注重脚部的开而轻视了整条腿力量的外开,不能只重视动力腿动作的开而轻视了支撑腿支撑力量的外开。还要领悟到外开不是短暂的舞姿呈现,不能只在静态的舞姿中苛求身体部位的外开,还要在动作的过程、动作间的衔接以及舞蹈的表现中保持外开的形态。这样,外开的训练价值与审美需求才能与动作融合。

脚的外开不是最终目的,而正确的外开,外旋的力量应来源于髋关节外旋,从而带动大腿、小腿以及脚向外转开,最终脚趾尖的位置与肩、髋、膝、踝在一条平行线上,从而使人体的重心通过这5个关节的中心。不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完全做到“开”,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注意开的范围、角度应控制在自身的能力范围之内,不能为了开而使蛮劲,这样很有可能造成肢体扭曲,拉伤肌肉或韧带。倘若不了解外开的实质是髋关节外开,为了完成动作,有些人会靠膝关节外开,很有可能造成膝关节韧带的损伤。由此可见,科学地运用外开是何等重要。

对于初学者来说,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开”度处于自然状态,双腿肌肉没有良好的控制力与稳定性,在双脚完全外开的状态下身体极有可能会失去平衡,出现倒脚、重心不稳、拇趾外翻等现象。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在训练站正确的一位脚之前,可以先训练小八字位的正确站姿,并且时刻强调脚尖与膝盖在同一方向,收紧臀部并从髋关节处向外转开(外翻大腿),这样对膝关节和踝关节都能起到保护作用,避免韧带受伤。实践证明,初学者的髋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的可塑性很强,经过一段时间的芭蕾基本功训练后,身体五大关节部位的开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得到解决。

(三)“开” 的训练目的

“开”是为了训练动作的肌肉能力,还有在跳舞时舞者的表现意识,二者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这种能力的增长与成熟需要在日常芭蕾基训中不断磨炼,需要在舞台上逐渐地积累,才能使舞者在表演时处处弥漫着古典芭蕾高雅的气质,拥有优美的肌肉线条和舒展的造型舞姿,从而达到训练效果,由内而外地展示出高贵、典雅的气质。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年轻舞者们经常会感到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这时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开”的训练中,从头到脚,从心理到生理,舒展肢体线条,在动作中释放自我,磨炼自己的意志,挑战自我,使心灵也得到升华。

三、“开”在Battement tendu中的运用

(一)Battement tendu的含义

Battement原意为“拍打”,Tendu原意为“绷直”,连起来是“绷脚(尖)擦地”的意思。

众所周知,芭蕾舞者必须具备身体各部位的“外开”,在做Battement tendu动作时尤其应注重下身(胯、膝、踝)的外开。“外开”指的是在身体的四个点(两肩两胯)保持不动的情况下,整条腿从髋关节处向外翻转,加大舞者腿部的活动范围,从而完成一些高难度的腿部技巧。要想达到身体各部位关节的外开需要有颗恒心,要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形成。

(二)Battement tendu的训练价值

Battement tendu是芭蕾基训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它是芭蕾基训中一切动作训练的基础,也是腿部舞蹈的基础,准确地把握它的规范性做法和动作要领,可以为其他动作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Battement tendu旨在增强关节、韧带、肌肉等的柔韧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尤其是脚趾、脚掌、脚弓、脚腕、跟腱等部位,腿沿地面向外伸展至最大限度,同时训练人体垂直站立时的稳定性、后背的控制力等,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延长腿部线条。

(三)“开”在Battement tendu中的具体运用

脚在做擦地动作时,人的身体要笔直地站立。要将重心均匀地放在两只脚上,动力脚向外做擦地动作时,重心要稍作调整,微微转移至主力脚。动力腿和主力腿始终要保持“开”的状态,身体的 “四个点”(即两胯两肩)要摆正,保持稳定,位置不能发生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擦地过程中,主力腿的脚掌要展平,五个脚趾要牢牢地扒在地面上,切忌出现倒脚的情况。

1.一位的Battement tendu:

在双腿上的重心移至主力腿上,向前擦地时,动力脚的整只脚与地面摩擦边推地边向前擦出,擦出至正前方的最远点并绷脚点地,离开地面的顺序依次为:脚跟、脚弓、脚掌,最终动力脚脚跟与主力脚脚跟最外侧在一条直线上。注意擦地时,胯部的位置保持自然状态的外开且应找胯部向上拉伸的感觉,不能出现下沉的现象(即俗称的“坐胯”),膝盖应更加收紧且双膝要冲着双脚脚尖方向打开,脚踝的力量随着擦地的过程逐渐增大、聚集。收回时与擦出时顺序相反,着地顺序依次为:脚趾、脚掌、脚弓、脚跟,将动力脚收回至一位。向旁擦地时:动作要领及注意点同向前擦地的,在保持身体姿态和重心的前提下,向旁擦出至最远点,这时动力脚和主力脚在平行的一条直线上,再按擦出去的路线将脚收回至一位。向后擦地时:动力脚脚尖带着走,擦出至正后方的最远点,绷脚点地。离开地面的顺序依次为:脚跟、脚弓、脚掌,最终动力脚脚尖与主力脚脚跟最外侧在一条直线上;收回来时脚跟带着回,脚尖慢慢沿着地面擦回来,最终收回至一位。

2.五位的Battement tendu:

在双腿上的重心移至主力腿上,向前擦地时:擦地的过程同一位向前擦地的过程,动力脚的脚跟与主力脚的脚尖在同一条直线上,准备动作和结束动作都应落在五位上。向旁擦地时:保持双腿、双脚、膝、胯等关节的外开,动力脚应经过一位的位置向旁擦出且要贴着主力脚擦出去,也要贴着主力脚收回至五位,要走直线。向后擦地时:动作过程及要领同一位向后擦地的,准备动作和结束动作都应落在五位上。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完美地完成一位或五位的Battement tendu动作,必须始终将身体各部位的“开”贯穿在动作中,即前文提及到的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

四、芭蕾基训中“开”的重要体现

芭蕾基训不仅仅对芭蕾舞者意义非凡,对于每位学舞蹈的人来说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开”是在芭蕾基训中最基础的训练,同时也是芭蕾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因此,对于每位舞者来说,它都是我们学习舞蹈的必经之路。究其原因,可大概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开”是舞者最大限度地延长肢体原有线条的前提

每个正常人的肢体内都有着巨大的运动潜能,而舞者只是将正常人的运动潜能进行了比较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挖掘。在芭蕾基训中,舞者不仅要转开身体的各个部位,还要最大限度地延伸四肢,让肢体线条变得更加修长、美观。

例如,在芭蕾基训中,伸出前腿时,假设膝盖正对天花板方向,脚后跟垂直于地面,腿的线条就不会呈现出美感。若想塑造具有美感的线条,重点就是外开,同样是前腿的舞蹈姿态,外开后伸出的前腿,脚跟和小腿转向了内侧,将腿部(大腿、膝盖、小腿)和脚背的正面线条展现出来,从而让腿部的线条在视觉上变得更加修长、舒展,呈现出优美的视觉效果。因此,外开是舞者延长肢体线条的前提。

(二)“开”是舞者拓展舞姿幅度的法宝

舞姿幅度有助于提高舞者的表现力,芭蕾舞的外开为拓展舞姿幅度提供了有效的训练方法。由于芭蕾舞的训练是以对人体骨骼结构的探究为条件,所以其训练方法必然科学而有效。

以旁腿舞姿为例:如果以正步抬起旁腿,大约抬至45度时就无法继续抬高,如果将腿向外转开,旁腿便可以抬高至180度。这是因为“大腿可绕髋关节做外展、内收运动,因受耻骨韧带及股骨大转子的限制,大腿的外开幅度也有局限性,通常情况下最多达到45度。但如果大腿外旋后再做外展,大转子已转开,耻骨韧带转到关节囊上方已放松,旁腿越高耻骨韧带越放松,限制外展的力量阻碍便会消失,再结合骨盆的倾斜,脊柱的侧曲,故旁腿可高至180度。这一解剖学上的论断,在阐述芭蕾舞外开方法的同时,也证明了芭蕾舞的外开与拓展舞姿幅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训练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使舞姿的表现更具魅力,使舞者在表演时自身的感染力有所提高、舞台表现力更为突出。

(三)“開”是舞者把握身体重心的重要条件

舞者在跳舞时要有一个稳定的重心,这个重心应建立在“开”的基础之上才会具有美感。因此,应在平日的芭蕾基训中注重“开”的训练,使舞者身体的各个关节部位具备一定“开”的条件,这样才能提高舞者掌握身体重心的能力,也为今后的“控制”“平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旁腿姿态为例,当动力腿在“开”的状态下向身体的一边伸展时,主力腿也必须保持“开”的状态向身体的另一边踩压,如此则形成了一种横向的对抗力,当两条腿外开的角度、力量相同时,身体重心受抵抗力的约束就会出现较为平稳的状况,身体重心平稳了,姿态就会变得更加舒展。

(四)“开”是舞者增强灵活性、协调性的重要保障

一名优秀的舞者在表演时不仅要有良好的控制力、灵敏轻盈的动作、轻松自如的空中舞姿,还需要有精湛的技术技巧。对于这些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芭蕾基训中“开”的训练。倘若舞者没有保持“开”的状态,便几乎没办法做到芭蕾的所有动作。

(五)“开”是舞者提高平衡能力的关键

芭蕾舞中大部分动作的运行轨迹几乎是与空间平行的,腿与脚最大限度向两边打“开”能有效地增大舞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接触面越大,则稳定性越好,从而使舞者身体达到平衡状态。(1)跳跃,舞者是否能保持在空中时的舞姿形态不变、展现身体的动态变化、动作的运行轨迹,都是由跳跃能力的强弱所决定的。弹跳能力是舞者必不可少备的基本功力,而弹跳能力的优劣也取决于自蹲的推地能力的好坏,而蹲主要是依靠在芭蕾基训中对下肢“开”的训练,即髋、大腿、小腿、踝关节部位的外开训练,下肢的外开能力对舞者下肢的肌肉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因此,要想保持跳跃中的平衡性必须依靠上身肌肉的控制与下肢的外开共同协调完成。如在一位小跳时,有了“开”的基础训练,舞者就能迅速地把握一位半蹲的要领,从而在起跳和落地时能够充分发挥肌肉的弹性,保持上身肌肉的收紧与下肢各关节的外开,避免出现肌肉颤抖的现象,最终完成跳跃动作,提高自身的平衡能力。(2)旋转,旋转是芭蕾众多技术技巧中的一种。各种舞姿的旋转都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开”,无论是转的起法儿(即准备动作),还是转的过程,都要求身体自上而下的向外转开,依次是肩、胸、胯、膝、踝五大关节部位。通过“开”的训练,舞者能够巧妙地获得支撑面积和半脚尖的支撑能力,从而在旋转时保持重心的稳定,保持身体的平衡。如在做单腿旋转动作时,双腿、双脚一定要保持外开,不能出现勾脚、蒯脚现象,不然就无法保持旋转时的流畅性、平衡性,影响视觉的美观。

(六)“开”是舞者增加空间占有感的重要保障

舞者受空间的约束,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内起舞。而芭蕾又是一门感观艺术,观赏性较强。芭蕾舞者在表演时,从肢体语言到内心的精神世界都充满着无限向外拓展的感觉,这是由芭蕾的发展历程所决定的。芭蕾是欧洲的古典舞蹈,原本只是封建贵族统治者在宫廷里表演的艺术,是统治者们对趾高气扬的动作气度的表现,甚至是对这种气度的刻意模仿。通常,在最初的时候芭蕾舞者便是皇亲国戚,因此,在平日生活中他们会自然地流露出贵族气质并逐渐形成芭蕾的审美特征。芭蕾的外开能够使舞者在有限的空间内拥有无限伸展的占有感,无论是在平日训练的舞蹈教室还是表演时的舞台,只要端起以“开”为首的贵族气质,无限地延伸双臂,双腿外开,便会给人一种视觉享受,提升舞者的气质,表现出想要占领整个空间的欲望。

芭蕾基本功训练是以“开、绷、直、立”为审美特征进行的,可以说芭蕾基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的、完善的训练体系。外开练习是学习芭蕾的基础,芭蕾基训也是在外开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外开对舞者动作质量、技巧水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开”是芭蕾舞特有的特征,也是芭蕾舞的灵魂。可以说,芭蕾舞所有的动作和技巧都是在身体五大关节部位“开”的基础上完成的,任何动作离开了“开”都不叫芭蕾舞。理想的“开”不仅有利于舞者身体的平衡,还可以使他们的线条更加优美,舞姿幅度更大等。因此,“开”在芭蕾基训中有相当大的训练价值,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芭蕾基训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欧建平.西方舞蹈鉴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38.

[2]舞蹈的基本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5.

[3]李春华.古典芭蕾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

[4]魏祯.浅谈“外开”在芭蕾中的作用[J].音乐时空,2013:93.

[5]张羽燕.浅谈课堂中“外开”在芭蕾基训中的重要性及作用[J].体育博览,2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