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剧的文化价值及其保护探讨
2019-03-29李泳伸
李泳伸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苗剧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同时探讨了苗剧的保护措施,包括重视苗剧保护工作、坚持自身民族特色以及跟上时代的脚步等。旨在认识到苗剧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其他戏剧的优势进行创新,让苗剧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关键词】苗剧;民族特色;文化价值;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3-0041-01
一、苗剧的历史
最初的苗剧是由唱本改编而成,随着苗剧逐渐发展,大多采用苗族人民的生活素材、民间故事以及歌舞等改编,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体现了苗族的传统文化特点。
二、苗剧的文化价值
苗剧是苗族歌舞发展中产生的衍生物,它并不能被称为正统的戏剧。它的音乐大部分是苗族的传统原生态音乐,在表演时也带有苗族歌舞的特色,与其他汉族戏剧大不相同。苗剧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难以估计的文化价值。
(一)苗剧表演的独特性。苗剧的表演素材来自于民间,充满生活的气息。别的戏剧表演时大多浓墨重彩,而苗剧的服装与妆容却非常贴近生活,具有朴素的特点。同时苗剧融合了苗族歌舞特点,是一种复合的表演方式。剧中语言大多采用苗族的本土语言,运用笛子等民族乐器进行伴奏。
(二)苗剧的雄浑之美令人敬畏。由于苗剧的形成是基于苗族的传统文化以及地理坏境,它天然带有苗族人勇敢、坚强不屈的特点,带有苗族地区的环境特色,充满了刚强、雄壮、天然之美。比如苗剧《苗山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苗族山水画卷,展示出苗族人民开阔豁达、永不放弃的精神。再比如《哈迈》中,邪恶势力强大、难以战胜,但哈迈悍不畏死,依然拼尽全力去消除罪恶。虽然势单力薄,但最后依然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并且化成雨水滋润苗族大地,这样勇于牺牲的精神令人动容。大部分苗剧都采用美好与丑恶的碰撞与交锋来塑造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正面角色,让人感同身受。这样雄浑的剧目在观看时让人情不自禁产生敬畏感,同时对于苗族人民高尚品格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苗剧具有庄严与轻松共存的矛盾色彩。很多的民族艺术都充满着一种封建迷信特色。这源于古代人民信奉神灵,渴望与神灵对话,得到神灵庇护。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献上猪牛羊,载歌载舞,希望得到神灵垂青。苗剧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所以苗剧在表演时既有供奉时的庄严感,又有歌舞的轻松愉悦之感。这种矛盾色彩充满难以言喻的美感,受到许多苗族人民的喜爱。
三、保护苗剧的措施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爆炸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苗剧这种少数民族戏剧基本已成“稀有物”。并且苗剧大多比较陈旧,使用苗族语言讲述苗族故事,很多听不懂苗族语言的人很难欣赏到苗剧的美。并且苗剧的创新性缺乏,没有与时俱进,难以满足现代人对于艺术的需求。因此,我們必须抓紧苗剧保护工作,让苗剧吐故纳新,从而让这样一个民族艺术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一)重视苗剧保护工作。要保护苗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苗剧的文化价值,从而重视苗剧保护工作。苗剧保护工作应该使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苗剧。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缺乏了解,不了解又谈何传承呢?因此要想保护苗剧,最重要的是投入资金培养苗剧的接班人。规划师资力量,成立苗剧人才计划。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更多的工作还需要更多的人一起完成。
(二)苗剧应当坚持自身民族特色。目前苗剧式微,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频率很低。现在流行的大部分是京剧、川剧等汉族戏剧。苗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难不受到汉族戏剧的冲击,但是苗剧在发展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与汉族戏剧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不能被汉族戏剧同化。毕竟苗族的民族特色是苗剧的核心,失去核心后苗剧将名存实亡。
(三)苗剧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为了不被时代抛弃,苗剧必须随之作出改变。苗剧需要在不脱离戏剧发展规律的情况下,不断发展创新,满足人们的艺术需求。为了扩大观众的数量,需要按照观众的审美方向对苗剧进行一些创新。当然,最基本的民族特色不能变,要在保持核心的前提下改变形式与结构让人们能够更加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并且苗剧可以建立一个健全的剧本招收流程,解决剧本青黄不接的状况,为苗剧注入活力。另外,还可以尝试融合一些别的汉族戏剧的优势,但不能全套照搬,应该结合自身做出创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任何传统艺术都存在一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发展过程。时代在变化,任何一成不变的事物最终都将被淘汰。苗剧具备巨大的文化价值,但同时也有一些落伍陈旧。我们应当辩证统一地看待苗剧的优势与不足,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融合其它戏剧的优势进行创新,跟随时代的脚步,让苗剧繁荣昌盛,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韦芳.苗剧特色研究[J].中国戏剧,2017,(09):63-65.
[2]钟世华,潘怿晗.试析少数民族戏剧文化生态保护区媒介建构[J].当代文坛,2016,(01):107-110.
[3]石洪樑,李云保.云南少数民族戏剧保护与传承[J].学术探索,2015,(08):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