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界解码 协同创新
——中国美术学院跨界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探索

2019-03-29成朝晖中国美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9年1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跨界思维

文/ 成朝晖 (中国美术学院)

跨界,是一种学科突围,亦是这个时代做新学问的方式,它的目标是指向社会实践,破解我国转型发展现实中的难题,在破解现实难题中探索联动工作的方式。新时代的世界与眼光,需要我们用多维度与宽视野来看待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代表着追求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更代表着一种新锐的眼光和思维方式。

一、跨界思维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本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各领域才能够互通有无,正因为如此,才有“跨界”的前提条件。如何才能在跨界合作中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设计领域的 “跨界”而言,是意识和思维,即跨界思维模式的转变。跨界,是为了实现突围,突破习惯势力和心智模式束缚思想的力量。

首先,跨界思维是精神之扩展,即向外开拓新的领域与天地。跨界思维是一种突破性的思维,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思维。跨越思维是跨观念之“界”,即嫁接外在领域中,具备价值要素的创新思索,在相互渗透与融会贯通中产生新的增长点,制定出全新的设计表现语言和个性发展战略,进而完成原设计形态“质”的蜕变。

其次,跨界思维是视角之多元,即以多元多维视角、多向性的发散式地寻找可供关联的事物。当代设计不再是各自领域中匠心独运地创造,而是在各自技艺表现娴熟的基础上,需要亲历瞬息万状的生活实践,以获得创新的新鲜血液。目前,绘画艺术与时尚设计、建筑与产品设计等专业的跨界交流逐渐多元,行业细分导致设计各个专业间的脱节,需要彼此的联姻,将本领域的视线向外拓延才有脱颖而出的路径。

再者,跨界思维是整合之包容,即以一种综合性的跨界整合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来实现突围创新。跨界思维的实质是包容的整合,跨界思考时需要决策者涉及到多行业、多文化、多领域的知识。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协同创新且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更深层次的开拓和创新。

二、跨界解码

设计教育与设计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服务才永无止境。高质量的艺术设计反映和塑造着人类的历史,是人类创造力最高形式的表现,而设计教育最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指导他们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学科交叉的需求,为我们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素质培养要求。我们的设计人才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跨界视野和沟通、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逐步构建全新跨学科高端人才培养教学思路,重点打造跨界设计等交叉方向的全新毕业设计课程。通过学院推动各系共同研发交叉领域毕业设计研究方向,与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进行教学合作,打破校、院、系的藩篱,为跨界高端人才培养搭台,提出并逐步形成“跨界联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

1、教学理念与宗旨——基于学科交叉的开放教学理念,实现跨界融合

以“艺术与科学、感性与理性、思辨与践行、活化与创造”四个方面作为教学指引,基于学科交叉的开放性教学理念,实现跨界融合。打破学院各系之间的教学资源交叉共享的无形壁垒,进行跨界整合式教师团队联合指导毕业设计。践行对社会积极与系统性影响为责任感的跨界创新设计,通过学院的联合形成教师合作,最大程度实现教师的“异质互补”,点燃集体的创造力,进而增加师生的知识视野与互通性,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激发创新潜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交叉复合型的设计人才。

2、教学组织与形式——基于心智模式的跨界思维拓展,实行创建协作

跨界联合教学是针对艺术设计学院的毕业设计课程,面向视觉传达设计系、染织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学系等5个不同专业,招募16-20名学生作为学员组成各团队小组。同时从各专业方向筛选出经验丰富的优秀毕业导师,并邀请和聘请校外专家与企业一线设计师,以不同专业背景的导师组成导师团队。联合团队指导的毕业设计教学强调不同专业教师之间的跨界与联合,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专业特长导师组成指导团队,“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来改变传统的个人理想式思考与小清新的设计模式。以项目课题的形式,不同系和专业学生交叉互动的团队组合,通过跨专业团队形式组织学生相互学习。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通力合作,以跨界合作与交叉互助的方式进行毕业设计。

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届跨界联合毕业设计课程,活跃的专业交叉氛围和开放式选课方式,促进了教师及学生的思考与跨专业认同。我们将不同专业学生根据不同项目选题分专业组合,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有效且相互制约的分工。毕业设计导师需要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与拓展的可能性,适时并严谨的依据选题的创新性、交叉性、前沿性等特点实行遴选制度,精选适合学生发展能力的跨界合作项目课题。学生们发挥个体能动性,在设计理念、整体策划、组织模式、沟通交流、信息设计和具体实施等方面充分锻炼,学会使用语言表达和传达技巧进行沟通与说服。不同院校与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到真正地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专业优势,在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等方面优势互补。

3、设计主题与遴选——基于社会问题的设计实践探索,推动跨界畅想

我们针对当下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社会问题:诸如智创生活、健康关怀、人工智能、能源匮乏、环境污染、适老化等重大问题,从系统科学角度设置毕业设计主题,探讨如何让学生在毕业设计课程中学会沟通、合作。

关于智创生活的课题,主要是从智能科技的角度,探讨人机交互与智能家居等相关设计。目前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令人振奋的新阶段,如何使得人类与机器之间的交互可以适应环境变化,以及如何使得人类与机器之间可以具有情感的交流,已经成为目前人机交互设计的重点。在这个大背景下,这个课题希望针对智能家居中的人机交互问题,设计一个智能机器人,为当下人们的生活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关于健康关怀的课题,主要是关心弱势群体与适老化等相关设计。例如:就医难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的一大问题,如何改善普通社区老人的就医状况。老年人由于多项身体机能衰退而容易产生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疾病,需要频繁地就医诊治。课题可针对居住在普通社区中的老年人,了解他们就医过程中存在的痛点,并设计相应的解决方案。再如:如何缓解压力和提高睡眠的设计。针对当下压力大,亚健康,失眠和睡眠质量差等困扰很多城市白领的巨大问题。目的是探索和设计新的解决方案,比如通过声、光、电等智能硬件,是否把催眠大师或压力缓解大师的引导睡眠或引导呼吸的方式引入,解决压力人群紧张或失眠问题,科艺融合进行协同创新的设计表达。

4、多维授课与指导——基于持续发展的科艺融合协同,践行设计力量

知识创新与前瞻未来始终是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使命所在。跨界联合毕业设计教学依托构建“跨界联合”的教学模式,寻求培养学生专业的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从跨界思维训练,到专业的整合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到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 跨界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提倡掌握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与表达方式,培养思辨的、多维的、系统的设计方式与习惯。注重培养学生们的跨界思维与专业研究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导师指导的多是非本专业的学生,这为本科生深入接触其他学科领域的资深教授、学者提供机会。每个学习小组成员的本科生是来自不同系、不同年级的同学,甚至是研究生等,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等不同院校、不同级别的学习伙伴,这种多元化的学习群体构成有利于推进思维的碰撞,进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辨能力。同时,导师们积极联络与开放各类国际学术交流资源,建立本科生与境内外高端学者的常态化交流机制,拓宽学生的国际学术视野。

其次,我们注重教学中包括素质、意识、眼力、心智、方法等教育,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质,达到重教重学,多元多维。教学中注重设计思维特征、设计表现方法、设计能力培养,针对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设计创造活动、如何营造适合设计创造的宏观及微观的跨界实践,进行整体构建、系统思维、系统设计。探索、理解、接受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学会无标准答案的情境下的选择与决策能力。适应艺术设计解决问题所体现的只有“可以解”而非“唯一解”的特性。教给学生“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如何去知道”的解决事物的设计与研究路径,以设计的视野去解读万千现象,以艺术的视线去扫描设计的方方面面,以形式的视角去解决设计的终极问题。

再者,引导学生们懂得设计是社会责任中的一种创造性服务。培养学生意识到创造新设计与普通大众审美需求之间找到适合性切入点的重要性。发现问题或发现需求,并利用设计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复杂问题,并以此作为创新设计的驱动力。

5、微信互联与宣传——基于移动互联的信息传播平台,开展互动共享

微信媒介作为即时的互联网通讯产品,已成为师生联系便捷的通讯工具。微信互联与宣传平台可以推动课程公开化,信息更新快,实时且快捷上传,学生获取信息、传播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变化。同时,便于在线交流,强化师生互动,达到创建协作,互动共享。

其一,利用微信平台拓展与延伸教学的时空跨越。跨界联合教学中教师队伍是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方向和行业领域的交叉团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聚在一起讨论的时间是有限的,微信的线上交流平台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利用微信可以随时沟通的优势,搭建线上交流渠道来提升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

其二,利用微信平台构建与丰富教学的互动学习。以微信为载体,利用其打破时空限制的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答疑与互动沟通,方便学习交流。尤其是我们与中国科技大学的异地交流。主导导师可以在微信平台上时时发布相关通知、信息、要求等,特别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对学习资源进行合理设计,展开有针对性的解惑答疑、专业咨询、作品点评与建议等,及时又便捷,且随时爆发出智慧与能力。线下的联合教学课堂与微信的线上交流平台形成优势互补与良性互动,极大提高了知识传播与交流沟通的时效性。

其三,利用微信平台分享与传播教学的设计成果。借助于微信交流平台,可以实时传送跨界联合教学成果,便于成果推广、传播、展示和交流。以文本、图片、H5音乐、动画微场景、视频等形式展示毕业设计成果,扩大跨界联合教学影响力,多元的碰撞与交流,为毕业设计教学的传播开拓前所未有的空间。

三、跨界设计

2015年,笔者作为第一届联合跨界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参与了联合教学。我们本着跨界协同、技术互通、生活需求引领,突破学科思维束缚,打造不一样的毕业设计的目标开始了首届的跨界联合毕业设计。

我们围绕互动体验与智创生活,立足跨界整合设计思维,系统解决生活需求,挖掘生活本质与价值,以艺术设计+技术+美学+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设计,体现科技的无微不至,生活的创新理念。围绕社会生活需求,运用交互技术、通过整合创新方式,组织相关生活子系统,形成集成化的未来生活解决方案,构建设计样板。课程构架与路径是:领先案例与技术分析、需求分析、设计目标、标准经验功能模型、功能系统实现、设计成型。以生活需求为价值目标,建构可操作、可应用的居住应用空间、产品、交互系统。

整体四组的作品主题为:智创生活。每组题目分别是:

智,Intelligent,智能创新。解析源自于人类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成果往往是智慧的闪现。作品为虚拟控制子系统 “云计算桌”(参见图1),技术关键点为:多点触控技术、无线蓝牙数据传输、可视化交互课程、可折叠支架系统。为现代办公人群设计云计算智能桌,主要针对群体的交互式操作,提高工作效率的数字信息交互设备。可以借助多点触控实现多人手势分享、记录以及会议录音功能。用智慧启迪生活中的设计朝更加人性化、更加善意的方向发展,用智慧去开启感官、信息、文化之间的大门。

图2

创,Create,交互共感。创意源自:推动世界发展的永远是创新,当我们跨入新的工业文明时代,互联网以重要特征的数字技术为创造力打入了强心针。在急速变换的技术旋风中寻找新时代的创造法则成为我们的课题。作品为日常产品子系统“耳助生活组合” (参见图2),技术关键点为:雷达躲避技术、红外线识别技术、音频与震动转换技术。这是为聋哑人设计的跟随型机器伴侣,用其他感官去补偿聋哑人在听力上的弱势。它会锁定聋哑人信号并在家中躲避障碍物,底盘利用雷达技术和激光传感器捕捉物体。实时为聋哑人传递信息,同时,它能读懂手语,迅速反馈。当聋哑人外出时,设备能感受外界的音频变化,可以感知方位和声音预警。

生,Exist,情感关怀。创意源自:生是一种存在状态,每个人的状态都不尽相同。我们的存活方式是一种动物,也是一种精神。每个人应该追求更加良性的存在方式,让所存在的环境和社会更加永续。此设计为个人穿戴&体验子系统“互助云端”(参见图3),技术关键点为:微信传感装置、拔断触发设计、蓝牙互联云端平台、手工艺材料结合。此设计意在构建一个社群安全体系,设计了一个互助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如果有用户发出求救信号,周围的人会接收到求救信息。与之相连的是我们的穿戴设备,在穿戴设备的设计上,突出功能性的同时也关注到设备的隐藏性,其外观会更倾向于普通的装饰物,可以随用户喜好佩戴。

活,Life,互动体验。创意源自:事物变化,生活变化,而反过来看,生活日常,昼夜日常。每个人都在平常态中寻找社会属性,我们互助而竞争。在日升日落中体味日常生活的美,日常生活的纯,日常生活的真。此设计为空间居住子系统的“工作微运动”(参见图4),技术关键点为:人机动作捕捉装置、红外感应、联动机械装置、微运动结构。此设计为一套“强迫”久坐工作人员运动的居家设备。包括:可以轻微滑动的椅子,触发臀部腰部轻微运动,让血液畅通;有眼力落地灯,能根据人的位置转动灯光照射方向,提供良好的照明环境,让电器拥有服务于人的智力;转换桌的设计希望工作的人可以通过推拉两个动作拥有工作和休闲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让人在工作间隙时间适当休息;而微运动饮水机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办公室游戏,希望人们要做指定动作才可以让机器触发水循环系统,依靠体感识别技术,实现“起来动一动喝一杯水”家居设施。四组设计作品创意思路是围绕生活需求,运用交互技术,整合创新方式,形成集成化的未来生活解决方案,以生活需求为价值目标,构建可操作、可运用的居住应用空间、产品、交互系统,强调跨界联合协同合作的精神,实现东方智造。

图3

图4

2018年,笔者再次参加了跨界联合毕业设计导师团队。毕业设计主题是设计的理性与感性。旨在思考人工智能与设计的未来,理性和感性相辅相成。人工智能所驱动的科技必须根植于人的需求,并帮助人类增强自身的能力,而不是取代人类。我们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思维能力,拓展跨学科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同学们运用设计的视角,发现隐藏于语言背后的真正课题,并运用全新的观点来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计划与辅导,包含选题确定、外出考察 、市场调研、思维建构、初案设计、深化设计、完善设计、材料试验、技术实现、成品制作、展览呈现等流程,导师与同学们一起带着镣铐跳舞,体现设计的规范性、研究性、科学性,在一定的条框界定之中尽力充分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整体设计的架构,要求学生了解设计与社会的需求关系,掌握与运用设计方法整合理念进行系统性设计。

此次作品中很多是结合了增强现实技术或虚拟现实技术,因为这正在成为我们接触数字世界的主要方式,设计方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作为导师,笔者引导学生的作品有科技,更需要有温度,因为我们有能力将冰冷、严峻、定量的数字世界转化为极其迷人和极具美感的设计作品。部分学生的作品整合了数字技术和实体环境,专注于数字可视化。例如,作品“无问”,是基于AR室内导航设计在未来引导方式上的各种可能性,设计出室内导览的具有概念性和当下技术可行性的实验形式。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模拟出可以承载信息的虚拟立体效果,并设计出与空间实景融合的浸入式远程系统,从多视角、多维度的动态体验形成一种超现实的导视形式,使“身临其境”的远程社交接近现实。作品“国美新衣”是AR增强现实的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为解决室内空间GPS无法高层次定位及导视系统二维化视觉盲区,运用AR技术将信息与实景动态融合,设计身临其境的浸入式远程社交,模拟承载信息的虚拟立体效果,多维度体验超现实的导视。整体的毕业设计精神是:精确解构科技知识,理性分析设计科学,个性表达设计观点。这也将成为我们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一种常态。

跨界整合虽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潮流,艺术设计院校顺应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亦是趋势,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搭建了很好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平台。但跨界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既需要消化当下的最新资讯、迎合时代潮流,更要融入自身独特的思考,由此,跨界方能成为一个真正可持续性的命题。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跨界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跨界设计
跨界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