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国科幻史上的里程碑
2019-03-29晋洋
晋洋
首先刘慈欣老师这部由科幻著作改编的电影让我重新对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整体上看这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科幻大片。这部宏伟的电影拍出了当载着人类生存希望的领航员空间站飞向太空,上万个行星发动机被启动,太阳快要氦闪爆发,人类即将灭绝,死神不久将至,但人类依然咆哮不屈地为生存而拼搏。当时我就想起了美国的科幻大神诺兰星际穿越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的诗歌,那部电影同样表达了面对死亡以及人类灭族灭种distention的不屈无畏的态度和为生存而不懈拼搏、奋斗牺牲的精神。该诗与《流浪地球》里探索生命、爱和死亡的意义的主题十分吻合。英国作家狄兰托马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写这首代表作《不要温和的走进那个良夜》我给大家读两小段,大家可以再体味一下其中的涵义:“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他们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在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联想起2012年我还在代县政府办上班时被邀请到省作协文学院参加为期五天的山西省中青年作家高级培训班时,曾和刘慈欣老师当面交流过中国科幻文学文化以及科幻电影的发展问题。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年是阎连科老师、葛水平和刘慈欣老师分别来讲的课,张卫平院长当的主持人。
刘慈欣老师当时讲了山西乃至整个大陆的科幻发展水平,还有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科幻文学创作科幻文化和电影的差距。我当时就大胆地举手提了一个问题,即为神马我们中国拍不出美国好莱坞题材的 《星球大战》、《阿凡达》、《终结者》这样的科幻大片呢,是我们的科幻文学文化发展水平不行还是我们的电影拍摄技术水平不够?刘慈欣老师很耐心地给我做了他自己的解释,他说主要是我们建国后一直对科幻文化科幻文学不够重视,科幻在国内一直处于小众的状态,不被大众欣赏。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国家还是个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的国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生产都是大工业生产乃至自动化生产,所以科幻文化就比较发达,社会上的受众也多,大众非常支持喜欢科幻,自然其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的水平极高。那会我听了觉得有点似懂非懂,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还没有忘记这个问题。在昨天看了《流浪地球》后我欣喜地的感受到我的问题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中国科幻电影高速发展的纪元到来了,这是中国科幻文化历史上的里程碑。
不论从视觉效果制作上还是其科幻硬核上的科技理论科学概念都是无可挑剔的。这也说明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已经从农业国转为工业化国家,并逐渐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时代,经济和科技大发展、大繁荣,科幻文化已经有了快速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了。我从小喜欢科幻,高中就经常看科幻世界杂志,了解了儒勒凡尔纳,知道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好莱坞著名的科幻电影基本上我看过了。其无非是硬科幻的内核加上软文化的包装,比如美式英雄主义个人主义拯救世界的渲染宣传。最简单的代表就是漫威的超人、钢铁侠、复仇者联盟神马的,都是科技概念设计加上其软文化的包装。现在我们也讲软文化软实力,这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代表。
我很高兴地发现在《流浪地球》里,吴京为代表的宇航员与地球上的救援队员们都不是冰冷僵硬的口号式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来自普通人中的英雄。也有儿女情长,也怕死,也会犹豫不决,但令人感动的在于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背景下可以为人类的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家庭的利益,团结一致,共赴危难。就像电影最后结尾,说着俄语、韩语、日语、英语、法语以及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乃至不同的种族,只要是救援队一员,都放弃了最后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以几乎为零的概率殊死拼搏,为了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为了人类的生存而拼尽全力。此时人类这两个字眼已经成为了全球智慧生物共同的信仰。看到这里让我热泪盈眶。什么和平与战争、意识形态政治纷争、什么宗教信仰冲突,在人类的存亡之际都不值得一提。这就是本片最大的软实力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人道主义的精神。我们中华文明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大同,大爱无疆。有着这层软文化作为影片的主题,使这部科幻电影有了感动人心的永恒魅力,才能算得上是科幻经典力作。
还有从电影的内容上看,中国科幻电影的进步也不少,电影里有很多细节让人回味深思。比如《流浪地球》里的行星发动机的动力源叫做“火石”,其实从联系的涵义来说火乃普罗米修斯从上帝奥林匹斯山上为人类盗取的火种,代表了人类文明的开始纪元,人类在有了火以后才拥有了温暖和光明。所以“火石”也是刘慈欣老师运用的一个后现代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寄寓着人类对于延续种族生存的希望和人类文明未来永续发展的梦想,同时远古中国人就有用燧石取火的习惯,燧石也叫火石。这是对传统文化和祖先保佑的一种朴素的感情和信仰。还有吴京作为人类里精英的代表,电脑莫斯作为人工智能的代表,两个互相之间感情和理智的拼搏与较量也耐人寻味。吴京想要拯救地球上大部分的人类,而莫斯作为人工智能,程序是理智而逻辑性的,被设计成只要延续人类几百名精英的生命以及领航船的生物DNA和人类文化的保存,大部分人类都是可以被牺牲的。这就涉及到科幻文学上的一个著名的悖论。在人类种族存亡关头,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来保存种族的延续性是不是理智的、科学的,符合人类感情,合乎正义的吗?是人类存在本身重要还是人类文明的存在更重要?也许这是人类无法选择的一道难题。但吴京最后还是对电脑代表的人工智能表示,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就是保留下这几百个宇航员和人类文明的存在证据,又有什么意义呢?况且没有地球的补给这几百人估计在茫茫宇宙中也很快会灭亡的。吴京最后还是选择了拯救地球拯救全人类,虽然几率微乎其微,但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奋起抗争。就像电影里的台词说得那样,与其坐等灭亡,不如同归于尽。
而人工智能莫斯最后自嘲地说,人类的理智永远战胜不了他们的情感。看到这里我心中一动,感觉电影体现了科幻文化中另一个重要观点,假如人类都是理智大于情感,那和冰冷的机器又有何差别?人类的灵魂和人性何在?这也许就是人类和人工智能间最大的差别吧。人类有感情有人性,这点人工智能再发达也永远赶不上并代替不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还有流浪地球与好莱坞科幻大片最大区别是中国式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当渺小人类在浩瀚宇宙中挣扎时,靠的不是几个超人英雄,而是整体人类的斗争与牺牲。我们不是靠着诺亚方舟保留下人类的火种,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与命运的抗争来延续文明,两千五百年的流浪,一百代人传承。这就是中国刻在骨子里的五千年文化思想的另一个代表——愚公移山精神。
按电影里的说法地球终会在两千五百年的流浪后迁移到4.3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这个史诗般的计划共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摆脱提前设计行星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建立地下城为地球流浪做好准备。第二阶段开启流浪旅程,到达木星附近。第三阶段,利用木星引力摆脱太阳,离开太阳系。第四阶段,继续加速到达半人马座比邻星。第五,在新的恒星系里让地球重新安家落户。现在也已达到第三个阶段了,所以我大胆预测电影还有两部续集,将会形成三部曲系列的流浪星球,使其打造成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经典IP力作。更有意思的是看过《三体的都知道,半人马座比邻星正是三体人的老家,届时人类和地球移民到《三体》星系,就又和刘慈欣的科幻巨制系列小说三体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不是流浪地球的导演和刘慈欣老师为下一步拍摄三体系列电影而设计的前传系列的一种铺垫安排?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并自己做下判断。此外木星英文名叫朱庇特,其意思就是古罗马时期十二个主神里的最高神,既是人类的庇护者也是人类命运的裁决者。电影里有个特写镜头很震撼人心,当地球被木星引力逐渐捕获时,木星上巨大的红斑,就像是上帝之眼在冥冥中冷峻地俯视地球上渺小的人类为了生存而对似乎早已注定无望的命运进行抗争和拼搏。在现实里木星又是太阳系里质量最大的行星,是地球的318倍,太阳系所有行星加起来质量都没有木星大。因此用木星作为地球逃离太阳系的引力弹弓有着现实和隐喻的两重意义。
综上所述,我的观影体验得到的结论就是《流浪地球》是近年中国拍摄的最好的科幻力作,而且是中国科幻文化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将会带动中国科幻文化科幻文学科幻电影进入快速发展的崭新时代。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的科幻文化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抱有更大的信心和希望。无论从科幻的硬内核还是软文化的体现上,此片都是国产科幻电影里的力作。从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仅不用羡慕美国人有美国队长、超人、钢铁侠、正义联盟等超级英雄拯救地球了,我们中国的普通人也许就是科幻电影里的英雄,而且不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和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为全人类全世界愚公移山,牺牲奉献,全人类团结一心,世界大同,和谐世界的高尚价值观的中国超级英雄了。这也是我们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和方法。
(本文图片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