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偷窥的套路与反套路

2019-03-28邓苗苗

廉政瞭望 2019年2期
关键词:韩熙载李煜朱元璋

邓苗苗

“墙 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这句出自《管子?君臣下》的古语后来延伸为成语隔墙有耳,意在提醒人们凡事要小心,即使关起门来说话,秘密也容易外泄。类似的俗语还有“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等,可见无论古今,偷窥和窃听都可能无处不在,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在他人的窥探之下。

“人肉照相机”奉旨偷描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电视剧《军师联盟》最近因为吴秀波、翟天临等事件,热度再起,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神剧”。不过抛开演员本身,《军师联盟》的出现,也将历史上一个神秘的机构——校事府带入了观众的视线。

剧中的校事府手眼通天,几乎人人都有侦查窃听、偷窥监视的本事,还十分擅长绘画,常常通过作画的方式将情报传递给曹操,如现代的偷拍一般,生动再现所偷窥到的场景。这样的监视与正常的监督监察不同,官员们生活在无孔不入的窥探下,导致人人自危、提心吊胆,而这并不只是影视创作的夸张。

校事官始设于东汉末年,是曹操为了达到操控朝廷的目的,“寄耳目于爪牙”,专门增设的一个官职,进行情报刺探。不仅关注军事动态,官员们的政治、经济状态,甚至连私生活也是重点监视内容,称之“探其一切”都不夸张。到了三国时期,除去蜀汉,魏、吴皆有这样的官职,或称校事,或称典校,往后多数政权都有沿置。

做情报工作的,保密是第一要义。许是“阅后即焚”的类似工作做得極好,或者统治阶级也明白大部分的工作都上不得台面,历史上留下的直接文献极少,不过有份“偷窥证据”不仅保存下来,还成为了世界级名画。

顺义六年(926年),原本曾在后唐政权及第登科的韩熙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南方,向杨吴睿帝上了一篇“投名状”。可无论是在杨吴还是后来代吴而建的南唐,韩熙载和其他大部分南迁官员的命运迥异,除了元宗时期的短暂恩宠,大部分时间里不仅得不到重用,反而深受猜忌。

南唐后主李煜即位后,想拜曾有凌云壮志的韩熙载为相,可此时的韩熙载似乎已经荒纵不堪了,李煜并不放心。于是,在一个韩熙载准备大宴宾客的夜晚,李煜派出了大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等人,潜入韩宅一探究竟。

在没有照相机可以偷拍的年代,绘画大概是能把偷窥到的场景直观展现出来的最可靠方式,毕竟光是靠语言描绘,难免附加上主观想法,或是添油加醋导致情报出现偏差。像顾闳中这样的宫廷画师,发展成为密探再好不过了。结果也没让李煜失望,传回来的图栩栩如生,细节也都把握得极好,不仅完美再现了宴会的不同阶段,就连宾客有谁、主人和宾客何种神态,都一览无遗、无所遁形。至于为什么要派一个以上的人去,当然是多疑的帝王要确保消息来源不同,以便甄别了。

到了后世,善于利用情报的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密探安插得无孔不入,到了“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笑谑”的地步,令朝野上下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可终日。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设了检校一职。也许人们对“检校”还比较陌生,可一提它后来的名字,几乎没有人不熟悉,那就是锦衣卫。作为朱元璋窥视百官的耳目,检校“逆天”到哪种程度呢?哪怕是你坐在家里生闷气,朱元璋也能知道!

有一天上朝,朱元璋突然开始闲话家常,笑眯眯地问国子监祭酒宋讷:“你昨天晚上为什么不高兴呢?”宋讷闻言大吃一惊,犹疑半刻照实说了原因:“国子监里有学生走路莽撞,将茶具摔碎了,微臣惭愧没有教育好学生,十分生自己的气,正在反省。不过陛下您怎么会知道?”朱元璋听完笑而不语,只拿出了一幅画,画上一人“危坐有怒容”,正是昨晚宋讷的模样。

《明史》记载宋讷见到图后,只是“顿首谢”,没有更多的详细描述。但设身处地一番,想必当时他受到的惊吓不轻。你想啊,在家里正生着气,不知道房间里什么地方就藏了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偷窥之下,还被真实地画了下来,光是想想都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再假如若是在朝堂上心存侥幸,或是心中有鬼,没有如实回答,一顶欺君之罪的大帽立马就会扣下来,小命也说没就没了。群臣生活在这样的高压窥视下,怎么可能淡然处之?

除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偷拍”,技术含量稍微低一点的就是偷听了。像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就时常授意自己十分倚仗的刘穆之宴请大臣,“布耳目以为视听”,行偷听之实。而他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则更夸张,可能谁也信不过,干脆亲自上阵,常“身藏屏后,隐听闻之”。

还能有点信任吗?

当然偷窥并不仅存在于自上而下,也有自下而上以及平级之间的窥探。

战国时的樗里疾是目前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利用窃听为自己谋利的人。绰号“智囊”的樗里疾不仅足智多谋,擅长外交与军事,还是秦惠王的异母兄弟。在公孙衍出现以前,他备受秦惠王的信任与宠爱。待公孙衍投奔秦国后,秦惠王愈加倚重公孙衍,樗里疾感到了危机,便挖出一条密道直通王宫,每当秦惠王召见公孙衍时,他便利用密道前去偷听。

一日,樗里疾听到秦惠王与公孙衍密谈攻打韩国事宜,并要求公孙衍保密时,立马想到了在这方面大做文章,不仅大肆散播这个消息,还将消息源头巧妙地指向了公孙衍,成功引起了秦惠王的不满,迫使公孙衍主动离开了秦国。自此,偷窥、窃听被后世广泛利用,成为了打击异己、谋取私利的有用手段。

明代夺门之变后,曾经的“战友”徐有贞和曹吉祥、石亨产生了矛盾,曹、石二人联手,准备排挤此时更受宠的徐有贞。也许是读史受了樗里疾的启发,曹吉祥也常派小宦官趁明英宗与徐有贞密谈时偷听,将君臣二人间的秘密泄露出去,再推到徐有贞头上。徐有贞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被明英宗厌恶疏远了。

樗里疾、曹吉祥对秦惠王、明英宗与其他大臣之间密谈的窃听还主要是针对于死对头,像胤礽那样窃听康熙,则是触了帝王的逆鳞了。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大概是清朝最精彩的一段历史,本来胤礽是早早定下的太子,只要安分守己,顺利即位不难,可他偏要抱怨,引起康熙的猜忌。后来,在一次出巡中,康熙的十八阿哥去世了,胤礽毫无悲戚,被康熙严厉斥责一番。其实只要安心思过,问题也不大,谁知道胤礽还要作死,站在康熙的帐篷外用刀划破篷布,进行偷窥和窃听。康熙发现后,自然怒不可遏,立即宣布了胤礽被废。这次窃听,代价可就大了。

无处不在的不同程度的偷窥与窃听,带来的是信任的崩塌。也许可以戏谑地化用一句古话,“窃听人者,人恒窃听之”,偷窥、窃听他人,也要防着他人的偷窥与窃听,就如刘义隆时常窃听身边人,自己也活在怕被人窃听的疑惧之中,但凡要和人密谈,都会神经质地举着蜡烛检查房間里的每一个角落。

校事官手眼通天,还十分擅长绘画,如现代的偷拍一般,生动再现所偷窥到的场景。

偷窥不成反被套路

不过,古代官场上的人可不都是吃素的,明知自己可能时时刻刻处于他人的偷窥之下,自然要想办法反过来利用。《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故事就有另一种说法,说是韩熙载眼见南唐走向了衰落,与其劳心劳力做无用之功,不如逍遥自在,及时行乐。所以,明知李煜派了人来偷窥,韩熙载仍是做出一副醉生梦死、扶不上墙的样子,让他觉得自己已经不能胜任宰相之职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清代吴趼人具有自传性的小说。吴趼人有一同窗好友叫吴继之,向他传授了不少官场生存之道,其中一个故事就是巧妙利用他人偷窥的。

说是有位军功出身的总督大人,总是喜欢半夜里出来转悠。说好听点是加班巡查,说难听点就是四处偷窥、听墙角。他与自己手下的兵丁是一同出生入死过的,向来是他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久而久之他的脾性被人摸了个透,就有人利用这个特点为自己谋差事。怎么谋呢?很简单。只要认识了几个兵丁,给些好处,让他们在总督大人出来偷窥偷听时说些自己的好话,比如自己能力多么强,如今如何落魄,不出三日,总督大人自然会找到这个人,委以重任,屡试不爽。原本想在暗中窥视,却被人利用,玩弄于股掌之上,怕是总督大人怎么也想不到的。

除了官场,偷窥和窃听还广泛应用在军事上,当然也可利用他人偷窥、窃听来方便自己行事。明末,后金攻打北京时,重新被起用的袁崇焕带兵及时赶到,京中却有魏忠贤的余党散布谣言,称此次金兵入京正是袁崇焕引来的。正巧有一个被金兵俘虏的太监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自己被关在金营时,听到外面看守的两个金兵在窃窃私语,说袁崇焕派人与皇太极密谈,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崇祯帝信以为真,却不知那两个金兵的对话是皇太极事先安排好的,故意让明廷的太监偷听到再给他机会逃走,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就解决了明廷的一员大将。

嘉庆五年,清廷发布谕旨,要求军机章京办事处不准外人偷窥,可见实际上偷窥的人不少。军机处作为清廷后期主管军、政的核心权力机关,有侍卫重重把守尚且还处在严密偷窥之下,更何况现代社会偷窥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明,让人防不胜防。也许采用偷窥的手段监视官员,可以起到一定程度上的震慑作用,但非法手段终究有别于正常的监督,偷窥到最后,也许目的没有达到反惹一身腥,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

韩熙载李煜朱元璋
李煜
李煜作品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被误读的《韩熙裁夜宴图》
5《韩熙载夜宴图》:中国最早的情报就这样传送了
朱元璋与叫花鸡
韩熙载夜宴图
舞台空间与数字世界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李煜和李清照追求思想自由的对比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