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佛教岩彩壁画敦煌研讨
2019-03-28杨奇超
杨奇超
【摘 要】丝绸之路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我们知道了许多奇珍异宝,我们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交换了食物,交换了生活用品,同时我们也在文化和思想上进行了互相的学习。从以前传统的绘画手法到与其他国家画法相结合再次形成属于自己的画法,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产生了岩彩壁画,岩彩壁画有着自己的特点与优势,也正一步步地发展壮大。本文就从敦煌壁画的特点出发,对岩彩壁画的起源与发展和岩彩壁画所具有的特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丝绸之路;壁画;敦煌;彩岩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06-01
一、敦煌壁画的特点与发展
(一)造型特点。在敦煌壁画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的人物。一种是平民,一种是神灵类的画像。因为两种人物不同,所以,在敦煌壁画中他们的造型特点也不同。在对于平民的造型中,他们更多的是融入了平时生活的元素,整体的造型感觉给人的特征很明显,就是赋予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在人们的穿着上也十分具有当时时代的特色。而对于神灵的造型则是偏向于夸张的手法,造型也大多相似,都是靠想象出来的,所以它们的服饰会有点夸张,与平时的俗人相比,在衣着与造型上缺乏一点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绘画风格。敦煌壁画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变化。在较早之的十六国和北魏石窟中,我们就会发现各窟壁画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细劲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到了西魏时期则是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
(三)線条色彩。线条和色彩是最能直接表现传统绘画的特点,它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与表现能力,能够将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明显地表现出来,这就是线条与色彩的作用。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外柔而内刚。
二、岩彩壁画的起源于发展
岩彩画广义指一切以矿物色为主要用色的艺术作品。狭义指使用粗细颗粒的矿物色表现的绘画作品。岩彩画的起源也是时代变化的产物。从最初开始的克孜尔壁画中就能体现出来,虽然重视异国的特色绘画之处,但也不会彻底抛弃传统的画法,而是将两种不同的绘画方式进行融合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的画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岩彩画被逐渐提出来,它代表着中国美术的又一大进步。
岩彩画是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也正因此,成为了许多人喜爱的绘画之一。目前它的一些特征还没有被完全地剖析出来,在成品中看到的可能也是比较生硬,但这些都是以后岩彩画的发展方向。我们都知道每一种画种的形成都是不容易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实践才能够完成。现代的岩彩画可以从生活、传统和外来艺术中寻找一些灵感,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西方外来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画法,这就是岩彩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敦煌岩彩壁画的特点
(一)敦煌岩彩壁画的经营位置。构图对中国绘画来说是很重要的,敦煌壁画也是如此。敦煌壁画大多按“之”字形或“品”字形来构图,也有从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来展开构图的,还有地图式的构图。
(二)敦煌岩彩壁画具有造型意识。线条和色彩是最能直接反映敦煌岩彩壁画特征的,而且在线条的画法上也有了许多改变与突破,目的就是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线条画法将那个时代的敦煌艺术特点表达出来。敦煌壁画是以线造型,线是中国画的骨干,六法中称之为骨法用笔。敦煌壁画贵就贵在它以线造型是较早的,岩彩敦煌壁画在研究中国绘画线条造型方面有着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三)敦煌壁画的设色特征。敦煌壁画中的彩设色主要是石色,这都是岩彩画的颜色,但是我们看到敦煌壁画变色很厉害,变色既是由气候造成的,也取决于色彩本身的稳定性。我们也知道“六法”是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象形、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而敦煌画的设色就很重要,设色是给整个壁画进行最生动的加工,如果设色不好,颜色搭配不好,那么整个壁画的整体走向就会错。
四、结语
敦煌壁画是我们的一大文化特色,它也是我们的文化瑰宝。它的发展与形成是许多先人智慧的结晶,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在每一个画法上都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它都是在保留原有的基础之上将传统的画法与国外的画法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种画法。这种形成的思想在现代也是十分有用的。我们在接收一些西方文化时都要进行一些适当的选择,取其精华。敦煌彩壁画目前的发展仍然处于探索时期,但是它有着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点,凭借这一点就能够继续发展下去,逐渐变得更加成熟,最终成为我们都喜欢的一种文化。
参考文献:
[1]隋丽娜,程默.基于网络文本的丝绸之路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西部论坛,2014,24(05):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