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探寻莎士比亚的自卑与悲观情绪
2019-03-28石明慧
石明慧
【摘 要】传统学者在研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时候,通常把目光聚焦于莎士比亚歌颂爱情和友情的主题,普遍认为第1至第128首是献给一位貌美的男青年,而第129至第152首是献给一位黑色皮肤的女士,最后两首则是作为结尾表达莎士比亚对于爱情的看法和情感。但从占绝大篇幅的献给男青年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在表达对于他的感情时,明显处于卑微的地位,同时他也运用一些比喻的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悲观情绪。本文从时代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分析莎士比亚自卑与悲观情绪的来源。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自卑;悲观
中图分类号:I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5-0220-02
莎士比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在1592-1598年期间所创作的十四行诗流传至今,吸引了无数学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可以说,研究英国文学一定不能错过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近些年来,学者对于十四行诗集的评论主题多种多样,主要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比喻及其意象,关于诗中男青年的身份,以及关于诗中的主题等等。有的学者认为莎士比亚与诗中的男青年之间的情感为友谊,但从第20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莎士比亚对于这位男青年绝非是单纯的友谊:“你风姿特具……迷住了男儿眼,同时震撼了女儿魂。造化本来要把你造成个姑娘;不想再造你的途中发了昏,老糊涂,拿一样东西胡乱加在你身上,倒霉,这东西对我没有一点用处。” 显然莎士比亚对于这位美貌的男青年有着无比忠诚的爱。从诗的语言上来看,前128首语言热烈,感情深刻,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远远多于后28首。对于这位男爱人,莎士比亚认为他是“真,善,美”集于一身的“缪斯”,对他的赞扬也远远超过后面的黑肤女郎,他把他看成比自己还要重要的东西,他的美超过了一切,只能用诗记录下来,让世人瞻仰。
从十四行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虽然一直在赞美爱人的美貌和表达他的爱意,实际上诗的基调却一直处于一种自卑消极的状态。从诗的结构出发,第1至17首,诗人从劝说这位男青年结婚,好让他的美貌以后代的形式流传下来,以防时间飞逝,年华老去。从第18首到第20首诗人一直在赞美男青年的美貌。第36首表达了希望男青年不要在公开场合对诗人表示尊重,以免有损自己的身份,而后他表达了爱青年胜过爱自己,自己的一切都是青年的,自己是他的奴隶等等。最后两人分开之后自己沉浸在无限的痛苦中。这些种种迹象都表明二人之间的感情不是平等的,莎士比亚在这段感情之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地位。
一、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十四世纪向欧洲扩散,十六世纪最为繁荣,相对于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时期对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则更加向往。中世纪时期,人们对于同性之爱大为厌恶,教会及国家法律对于同性恋有着极其严格的约束,一旦被发现,将面临着被烧死的危险。
莎士比亚从小学习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对于古希腊文学有着较深的了解。受古希腊文化中少年之爱的影响,从诗中也不难看出他对于这种感情的向往。其中第144首中说道:“我有两个爱人:安慰,和绝望,他们像两个精灵,老对我劝诱,善精灵是个男子,十分漂亮,恶精灵是个女人,颜色坏透。”诗人所爱之人有两个,一个是善良的男子,给诗人安慰,另一个是恶的女人,她把诗人拉进地狱,可见诗人对于同性之爱的渴望和需求。
二、身份差异
至今为止的许多研究者都把这位神秘美丽的男青年指向当时的一位贵族——南安普敦伯爵,也有史料曾经记载莎士比亚曾经在这位伯爵家中住过一段时间,这位贵族伯爵有着美丽的容貌,显赫的家室,而诗人当时只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剧作家,寄宿在伯爵家中,虽然爱慕着伯爵,碍于自己的身份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正因如此前半部分诗中表达出的自卑之感尤为严重。诗人为了他可以放弃一切,忍受一切,可以完全放弃自我。而后男青年把诗人的情人抢走,诗人也安慰自己是因为女人忍受不了他美貌的诱惑,毫无理由地原谅了青年。正如第41首中写道:“你那放荡不羁所犯的风流罪,与你的美貌青春那么相配,无论到大理,诱惑都把你追寻。”在两人的这段感情之中,诗人一直处于劣势的地位,任由情人夺走他的一切,然后将他抛弃。
三、对于时间的悲观之感
莎士比亚创作十四行诗的时候,正是他喜剧从喜剧向悲剧过渡的时期。在诗中,诗人虽然一直以欢快的语调表达自己对于青年的爱慕和赞美之情,而却没有换来等价的爱情。如第37首中写道:“同样,我,受到了命运的恶毒璀璨,从你的额精诚和美德中找到力量。” 和第38首中:“我卑微的诗神如可取悦于世,痛苦属于我,所有的赞美全归你。”
对于时间这一观念,诗人同样持悲观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其实是害怕时间的,诗中时间(Time)这个词出现了79次,一切美丽的东西都会随着时间而消亡,诗人只好用诗的形式描绘青年的美貌,却无法打败它。在开头的几首诗中诗人就劝说男青年赶快结婚,免得青年的美貌不再,自己以后只能靠眼睛来记录青年的美貌。显然诗人意识到时间的残酷力量,人类在大自然和宇宙面前如此渺小,无法对抗时间的力量,为了与时间抗争,诗人只能把青年的美貌记录在诗中,却又担心无法还原他的真实面目。随着时间的流逝,男青年和情人都背叛了诗人,他的悲观情绪越发严重,也为后来他与黑肤女士之间的感情做了铺垫。
人的一生随着时间,宇宙和自然的力量不断消亡,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而诗人对于这种“不朽”情感的追求,正是他对于精神上爱情的追求,在许多方式之中,诗人选用诗歌作为表现形式,通过许多意象来表达对于青年的爱,例如希望他留下后代,描写他的诗句被后人阅读,但在这些诗句中,诗人从未提到关于自己的只言片语。
四、对于社会的悲观之感
第66首中写道:“对这些都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见到草包穿戴的富丽堂皇,见到纯洁的盟誓遭恶意破坏,见到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位置,见到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厨子,见到不义玷辱至高的正义,见到瘸腿的权贵残害了壮士,见到文化被当局封住了嘴巴……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诗人在当时的上流社会中的交往,清楚地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他厌恶这个世界,想要永远地离开这个肮脏的社会,但又害怕他爱的人孤单。诗人对现实中的丑恶如此的愤怒,却无能为力,对于青年的爱成为他唯一的支撑。
十四行诗中同样描写了一位黑肤女士。莎士比亚把对黑肤女士的爱比作欲望的爱,是用来实现肉体的欲望的,而对于男青年的爱则是精神上的怜爱,是永恒的爱。诗人把对她的爱比作犯罪,比作邪恶的象征你。在第141首中说道:“不过我的灾难也非全无好处:她引诱我犯罪,也教会我受苦。” 在这段感情之中,诗人放弃了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对于现实的无奈。在混乱的现实里不再奢望能有让他醉心的美,他只能沉浸在肉体的欲望之中,消极被动地活着。
五、结语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表现出当时社会上的残酷现实,诗人心有不满却无力改变,只能让自己沉迷于无法实现的爱恋之中,而后来,在青年离他而去之后,只能靠着发泄自己的欲望来逃离苦闷。第153首和第154首作为整部十四行诗的结尾,包含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对于与男女之间情感的纠葛。诗人经历过快乐,悲伤,痛苦,怨恨,使得整部十四行诗蕴含着一股悲剧的意味。诗人因人生而痛苦,希望依靠“真,善,美”这一主题来治愈自己,失去之后再次寻找,却无法逃出这一悲剧的循环。因此,整部诗作体现了诗人一种自卑与消极的悲观情绪。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M].屠岸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毛红.绝望与焦灼的自我挣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焦虑主题[J].文艺争鸣,06:172-175.
[3]张秀梅.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悲观情调[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6):22-24.
[4]马风华.试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时间主题的悲观意识[J].时代文学(上),2010,(03):129-131.
[5]王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男青年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6]马艺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消极词汇的使用艺术[J].现代交际,2011,(0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