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上党戏曲演唱中的运用

2019-03-28王旭龙

戏剧之家 2019年4期
关键词:上党唱法演唱者

王旭龙

在民族声乐演唱和戏曲演唱中,演唱者都是不可或缺且非常重要的因素,民乐演唱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与欣赏观念,如何贴近民族生活,做到与民族的气质、情感息息相关,就需要演唱者在表演中融入质朴感和亲切感,而科学的发声方法则能够有效提高演唱者的歌唱能力。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和音乐之间的关系,用演唱语言的发音找出规律,将发声、共鸣、行腔进行处理,对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非常讲究。民族声乐经过数百年的时代变迁发展至今有其独特的演唱风格和严格的发声训练,其要求掌握呼吸及气息,强调发生共鸣,咬字清晰,具备良好的发声方法与技巧才会呈现完美的民族声乐。因此探讨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对推动上党戏曲进一步发展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对中国戏曲具有推动作用。

一、中国民族声乐基本概述

(一)发展背景

民族声乐可谓是我国众多音乐学派中一种独特的演唱方式,不仅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语言发展过程,而且在声音训练方面对传统民歌演唱方式和西洋美声唱法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行腔、润腔等发声技巧均是现代民族声乐继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如“润腔”实际上就是一种“装饰音”,集表情性和技巧性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曲调在音乐表现方面不够深刻的问题。独特的语音语调使得声腔圆润流畅,反过来润腔能够带来独特的民族风格。再比如在发声、吐字和行腔训练方面充分结合了我国的语言基础,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演唱效果,如声音要求脆、甜、润、水等,收声要求准确且归韵,发声则要具备韵味和情感,这些无不体现了我国浓厚的民族艺术气息。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民族韵味作为艺术的灵魂,也是区别于其他声乐艺术形式的特征,独特之处在于它代表着民族声乐艺术民族性的一面,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色彩。另外,民族声乐的演唱在注重“个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共性”,民族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声唱法,两种唱法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差异,汉族的声乐大多可能会表现得气势宏大、中庸适度、多元大同,而部分少数民族的声乐则会显得委婉悠扬、旋律多变。但西方美聲唱法有所不同,美声注重来自人声的通透及内在感染力,强调歌唱中运用胸肺来灵活调节发生气息,腔体灵活,声音可大可小,因此演唱时而激烈高亢,时而压抑低沉。我们既要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又要吸收借鉴美声科学唱法,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经过不断地碰撞与融合,从而促进其不断创新走向世界,最终形成了极具独特风格的音乐学派。比如彭丽媛的演唱就充分融合了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技巧和西方美声唱法,因此极具特色;再比如吴碧霞的演唱风格也是基于传统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来发展自身的演唱艺术特色。由此可见,我国民族声乐根据声乐艺术的普遍规律,使得其演唱技法和演唱形式更具有科学性,同时民族声乐又借鉴吸取了美声演唱中的一些技法,扩大了艺术表现力,使其自身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思想情感。

(二)二者关系

民族声乐和戏曲演唱作为音乐文化都属于我国民族文化,例如京剧、昆曲、豫剧、川剧和黄梅戏等戏剧在社会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戏曲具有丰厚的养分,包含了大量的演唱技巧,我国的戏曲种类达到了几百种,而且在表达技巧和发现方式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便对于同一乐曲,对于同样的字词的表达处理也存在着不一样的方法,由此向观众传达出的情感也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例如二者之间的文化底蕴和基础相同,都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上发展而来的,而且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地域特色。民族声乐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很多认可,正是由于在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文化差异我国民族声乐中也存在不同的意识形式。比如《白毛女》作为我国第一部自主创作和演唱的歌剧就包含了不同民族的的演唱方法。上党传统戏曲演唱经历了长久的历史变迁,仍然具有其独特巧妙的艺术特色。由此可见,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以传统戏曲文化为基础,戏曲唱腔的丰富性又为民族声乐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养料。

(三)发声技巧

民族声乐科学的发声训练对于提高演唱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演唱者而言在唱歌之前最重要的是呼吸和调气,比如锻炼呼吸肌肉群有助于很好的控制气息,合理处理音强从而确保发声轻柔洪亮;又或者唱高音时将气下拉,唱低音时则需提气,演唱者平时勤做呼吸训练能够在正式表演时迅速找到恰当的发音位置,只有呼吸顺畅并能够进行合理的气息调整,才能将演唱发挥到最佳状态。其次,结合生理原理选择科学的发声方法亦能使演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歌唱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器官,只有演唱者经过不断训练才能进行有效判断,从而避免生理上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另外听觉能力也是发声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演唱者在变化的音色中找寻自身优势和共鸣感,体验不同的发声位置和感觉,还能有效提高其个人鉴赏能力,最终创造出优美的声音。

二、上党戏曲演唱中的有效运用

(一)气息使用

上党戏作为一个起源于太行山麓的地方剧种,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国内众多的戏曲种类中显山露水、脱颖而出。其具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声腔,唱腔方面既有北方剧种的高亢热烈,扣人心弦,也有南方戏的委婉流转,动人心怀。如何呼吸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呼吸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深部位的状态时,歌唱者才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歌曲的演唱中,才能进入作品风格的展现和艺术创造的状态中。而现实中很多演唱者由于气息问题阻碍了自己的音乐表现力。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和戏曲唱法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借鉴民族声乐的发声方法可有效提高上党戏曲的演唱水平。比如气息使用就是所有歌唱者的必备技能,一些演唱者采用腹部呼吸来提高歌唱力度往往会出现卡的情况,在戏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可以采取小腹呼吸的方法,借助腰的作用给予呼吸支撑点,民族唱法则是使用较强的声带张力,集中共鸣,主要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呼吸的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在此范围贮存气息来控制呼气,以便灵活运用,更好地去支持发声。再比如不同风格的戏曲具有不同的情感和速度,便需要采取不同的用气方法,诸如用气时后腰肌向下、气息轮圈不可过大、气息向上、口子要小等都能有助于声音轻柔透亮且集中。吸气时慢慢扩大胸部,缩进腹部,横膈膜下降,腰部会有膨胀的感觉,与小腹形成一股对抗力量。用气的时候收小腹,气息会上升,这时借助胸肌将气往上运,然后通过各种发声器官的配合,发出良好的共鸣音。

(二)共腔鸣体

在上党戏曲演唱过程中,歌唱位置对戏曲的呈现效果有重要影响,比如当声音处在高位置时需要利用头腔来进行共鸣才能让声音和歌唱完美结合,如抬起上颌,吸开后鼻腔实现撑空才是正确的哼鸣方式,戏曲表演中讲的是“声贯于顶”,声音洪亮、唱法有力道才能达到高音效果。另外演唱者还需注意咬字的正确位置,咬字和吐字都是离不开共鸣的,对于共鸣的应用也要在咬字清晰的基础之上,不能只是单纯追求共鸣而忽略了其他的发声器官,进行二者的协调和统一。比如保证短字头以及长韵母的咬字发音及清晰度,确保字正腔圆找到发声共鸣的正确位置。再比如戏曲演唱中的发音需要提前储蓄一定的能力,合理运用哭腔等技巧才能呈现高质量的演出效果,例如在上党梆子《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唱段中就需要使用连腔来表达情感,可见民族声乐中的发音技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上党戏曲表演的魅力。

(三)演唱风格

戏曲演唱涉及到丰富多彩的剧种,便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来选择合适的唱法。传统戏曲包含了大量的演唱技巧,在戏曲中每个人物形象都具有其独特的演唱方式,由此可见传统戏曲在表现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这正是民族声乐所需要的。借鉴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则可以让上党戏曲的整体旋律更加优美。上党戏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在其形成过程中曾受到蒲剧的影响,但与省内其他三大戏曲迥然不同,兼有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它在清代乾隆中后期已经盛行,嘉庆、道光年间班社林立,名伶辈出,剧目竞现,流派纷呈,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广而言之,北方戏曲需要节奏强烈、澎湃激昂,要求开大后鼻腔将气息使用降得更低,如河北梆子就需要高亢的唱法,给人以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而南方戏曲一般是婉约的风格,在演唱时,抒发的情绪往往是细腻温婉、清丽脱俗的,需要演唱者融入自己的情感,用高低音相结合的方式,将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传递给观众,每出单独呈现出来,都能给人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因此不只是上党戏曲,更多的戏曲剧中的演唱都需充分借鉴民族声乐的发声技巧,结合地域差别,从而使得戏曲演唱达到完美的效果。

三、结语

總之,民族声乐之所以不断发展正是由于在特有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审美理念和音乐技巧上形成,并不断衍生其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艺术风格,中国民族声乐扎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各个民族的音乐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它反映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体现出了人们的思想感情。为了能够进一步地发扬以及传承民族声乐及戏曲,我们首先要对民族声乐的艺术特征和演唱风格做充分的认识与理解,这样才能更加完善它的演唱风格,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戏曲的魅力、民族的魅力。上党戏曲唱腔在传统歌唱技巧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演唱技巧加以利用定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戏曲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焦莉.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7(17):106-107.

[2]王俪霏.浅谈民族声乐发声方法在戏曲演唱中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6,29(10):169-170.

猜你喜欢

上党唱法演唱者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上党地区战略地位嬗变之考述
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
上党棒子款款来 烟霭楼台舞翠鬟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