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香玉对豫剧表演艺术的创新
2019-03-28尚明利
尚明利
【摘 要】常香玉作为河南豫剧常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其舞台表演具有表演细腻、字正腔圆、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等特点,演唱风格独具特色。常香玉对豫剧的创新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广和普及作用。
【关键词】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033-02
豫剧表演风格独具特色,韵味悠长,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受大众的喜爱,豫剧作为人口最多省份的大剧种,受众众多,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的表演形式得到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以梨园春栏目为代表,豫剧在国内外的认可度、参与度极高,在当今戏曲艺术总体走衰的大背景下常派艺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笔者将分别从:豫剧发展研究、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创新分析、常香玉豫剧表演藝术创新价值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豫剧发展研究
豫剧仅次于京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受众群体广泛,文化底蕴深厚,但其发展前景不明朗。豫剧发源地为河南省,对人物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以韵味醇美、铿锵有力、接地气为主要特点。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将豫剧列入到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名录,不论从剧团分布、剧团数量还是演出场次等方面都是全国之最。
豫剧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之一,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表演为一体,具有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其综合性体现在唱念做打。唱指的是唱腔,每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在不同的行当或者不同的人物上都存在不同的唱腔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同唱腔流派。例如老旦一般都会用本嗓开腔,在“唱”中要体现出女性的迂回和悠扬婉转的韵味,再比如小生和老生之间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两者是一种相互对立的唱腔形式,老生的唱腔多表现的较为厚重,一般是用真声进行演绎,主要体现艺术形象的沉稳和庄重的人物性格,而小生则是用假声进行演绎,发声较细,体现人物细腻的一面。
念为念白,做指做功,打是武打动作。虚拟性主要表现在舞台空间与时间的处理方面,另外还表现在对演员生活动作的模拟上,例如船行马步、刮风下雨、穿针引线。虚拟性是一种美的创造,主要追求神似,是传统美学思想的产物。念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主要是以民间的多样方言为表现基础,也就是最接近生活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被称为“散白”;另一种主要是指具有韵律特征的“韵白”。这两种形式都需要通过独特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加工淬炼并配以音乐性和节奏感。
豫剧演唱在技法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男女分腔不够、演唱形式单一、音乐复杂不易传播等方面,豫剧很多作品都是男女同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男声唱腔,无法将其控制在最佳音域,另外许多豫剧作品会采用偏高的音作为常用音,虽然也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但为豫剧的演唱与传播无形中带来巨大障碍。另外豫剧作品演唱以大段唱词为主,在演唱形式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在当今社会观众会感到无趣,难以激发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对豫剧表演艺术加以创新便显得十分重要。
二、常香玉表演艺术创新分析
(一)音乐性笑声。豫剧表演涉及的题材较多,内容广泛,但豫剧唱腔大部分带有哭腔,然而常香玉在表演中音乐性唱腔十分丰富,其中音乐性笑声较多。在豫剧表演中常香玉通过深入分析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生活经历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将生活化笑声合理运用其中。豫剧《拷红》中唱道:“张先生的疾病不轻”,常香玉念到“轻”字时发出了笑声,在前一句“我就说呀”,唱到“呀”字时常香玉稍作停顿,并带出笑声,这些细节的处理无一不体现出红娘顽皮的个性,对人物形象的构建起到一定作用。
(二)“生”角唱法的灵活运用。人物形象的刻画在豫剧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提高艺术表演的生动性,在豫剧表演中常香玉常常会采用“生”角唱法,不仅将人物特点突出,同时提高了演唱的表现力与张力,这也是常香玉的主要表演风格之一。在《花木兰》中,常香玉未采取传统表演形式,将生角与旦角表演界限打破,对不同艺术形象进行塑造。花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为女子,从军后为女扮男装,换言之,在《花木兰》表演中出征前应采用旦角的唱法,出征后应将武生形象突出,利用生角唱法来表现。
(三)唱腔意境。在豫剧表演中应灵活应用唱腔旋律,三句腔作为常香玉常用的唱腔,由三个小分句构成,对人物形象与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致。以豫剧《拷红》为例,唱“尊姑娘稳坐在绣楼以上”时,常香玉采用了慢速前进的三句腔,音程跳跃幅度大,使整个表演更具张力。在豫剧表演中采取意境不同的唱腔对音量合理控制,充分表现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能合理把握人物性格,灵活运用不同意境唱腔,丰富了豫剧表演内容。
三、常香玉表演艺术创新价值
(一)人物性格塑造创新。常香玉在表演豫剧曲目《花木兰》时主要采用“小管”技法,将口腔、鼻腔、头腔衔接在一起,将花木兰温柔、善良、勤劳、贤淑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艺术表现力可见一斑。与此同时常香玉在豫剧演唱中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分析,通过不同腔体来增强发声效果,刻画出一个英姿飒爽、英勇神武的英雄现象。
对于豫剧表演而言不单单要从唱腔上下功夫,还应采取多种表现方法来塑造人物性格,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根据情境来转换声音、音量赋予人物形象的生命力,使其更加真实鲜明,提高了豫剧表演的感染力。
(二)花腔演唱创新。常香玉在豫剧表演艺术中实现了花腔部分的有效创新,以豫剧《拷红》为例,常香玉在表演中对崔夫人和张君瑞的声音及形象进行了模仿,崔夫人为老旦、张君瑞是小生,在演唱中常香玉应合理区分这两个角色,对呻吟声、嬉笑声、哭泣声以及叹气声进行模仿。在这段表演中常香玉需对祥符调、豫西调分别表演,实现唱腔的巧妙转变,将人物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张君瑞因小组而病倒,小姐因思念张生而忧愁,常香玉在扮演红娘时应对双方神态加以描述,实现了花腔部分的有效创新。
(三)唱法调整创新。在豫剧表演曲目《断桥》中唱道:“恨上来骂法海不如禽兽”,在这一唱段中主要结合了慢板与非板,其中慢板将主人公白素贞对法海的愤恨体现出,并对自己的遭遇进行了哭诉,当白素贞走到断桥时目睹了物是人非的一切,心里不由得一阵凄凉。常香玉在《断桥》演唱中采用了“七折”唱法,灵活运用了多种豫剧唱法,给听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四)音色表现创新。常香玉对豫剧唱腔音色的创新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在《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唱段中,常香玉对音色进行了创新对各种人物形象进行了演绎,这一段也成为了最经典的豫剧演唱名段,其艺术价值颇高。在《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唱段中,常香玉的音色顿挫有序,感人肺腑,这与常香玉的正确吐字、科学运气手段密不可分。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豫剧表演形势逐渐丰富起来,风格迥异,地方性语言的差异使豫剧的音乐流派逐渐增多,包括豫西调、沙河调、豫东调、祥符调,而不同表演流派的代表人物各不相同。常香玉作为常派创始人,音色丰富、音域宽广、音质纯净,在调整运气中产生共鸣,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研究价值。常香玉在豫剧表演中打破了传统唱腔的表现形式,吐字更加清晰、润腔手法更加娴熟,动作传神、表演细腻。常派艺术为豫剧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其他戏曲的发展与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康俊峰.论常香玉及其豫剧作品展现的中华民族精神[D].河南理工大学,2011.
[2]徐岩.多元文化背景中的豫剧在兰州存在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2.
[3]段玉香.由《红》《白》《花》论常香玉的演唱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