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成功之道

2019-03-28饶昀羲

戏剧之家 2019年6期

饶昀羲

【摘 要】目前市场上文化类综艺节目数量很多,但有情怀有回忆的节目还是很少,《见字如面》应运而生,取得了很好的播出效果。《见字如面》从私人书信的新鲜奇特和雅俗共赏更好的将娱乐性和文化性和谐相融,更好的满足了不同人们的受众心理,给出其他文化类综艺节目一些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成功之道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6-0105-01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成功

《见字如面》是源自于英国的一档综艺节目《LettersLive》,被黑龙江卫视引进而来,是一档以优质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由主持人、拆信人和读信人组成,《见字如面》采用季播的方式。腾讯视频是独家网络播出平台,而黑龙江卫视也于2016年12月31日播出。“《见字如面》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

《见字如面》第一期“琼瑶女”归亚蕾读信重现蔡琴催泪爱情在腾讯视频的点击量达到2000多万,而接下来的几期,虽然点击量有所下降,可是还是维持在1000万左右,而同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中国成语大会》以爱奇艺点击量为最高,有100多万,而其他几个主流视频网站的点击量只有几十万,视频点击量相加也远远低于《见字如面》。在中国这个综艺市场以真人秀为主的舞台上,《见字如面》的播出还是给了一力强心针。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的成功原因

(一)新鲜奇特:私人书信打开历史未知的一面。私人書信一般是亲人,朋友之间的交往信件,没有太多复杂的社会成分,所以有很强的真实性。而且人们对于私人书信有想看的欲望,所以私人书信很好的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而且私人书信的语言风格比较凝练,简洁,抒情性强,会将受众更好的带入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私人书信来朗读的过程中,带给受众的已经超越了时间空间的范畴,实现了历史和他人的见字如面。在节目中由林更新读秦兵黑夫和惊写给家人的书信,战地家书:古今大战秦俑情。这是他们在跟随大将王翦征战楚地间隙写下的家书,竟然流传了千年,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秦国。书信不仅仅是感情的维系,更是情感的寄托。在书信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那份真挚的情感,能看到以书信为依托的生动的历史。《见字如面》不单单是简单的朗诵信件,更是通过信件的挑选,打开历史的大门,以史为鉴,将中国漫漫长河的历史以更加有趣,形象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雅俗共赏:娱乐性和文化性和谐相融。在受众的观念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性和娱乐性不可兼得。但是,这样的观念是局限和陈旧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文化性是指,在节目的过程中要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要传播知识。文化类综艺节目如果只具有文化性而不具有娱乐性,很难满足受众需求。而没有收视率的节目是不能够长足发展下去的,所以一个节目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将文化性和娱乐性更好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将渊源博大的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快节奏疲劳的人获得一个片刻的消遣。

(三)老少咸宜:抓住多样受众群体的心理需求共性。“触及心灵就要谈到共鸣,共鸣论主张的是在节目中诉说目标对象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或者是人生体验和感受,激发起目标对象内心深处的回忆,使其与目标对象建立移情联想。而情感共鸣是指两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在日常行为和生活上产生了一种灵魂上的和精神的无限延展和沟通。”情感共鸣就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基本一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在精神和行为方式上达到配合默契的交往。而《见字如面》中老中青三代优秀演员倾情演绎,真诚的朗读信件,激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因为老中青三代人对于书信都有很深的感触,使得读信人和观众都获得了精神上的延伸和沟通。

三、《见字如面》的成功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借鉴意义

主流媒体是社会传播力量的中流砥柱,主流媒体身负重任,必须要有媒体责任感,主流媒体的品牌号召力其他媒体无可比拟。今天,许多的主流媒体都以真人秀节目为主,但是主流媒体影响力大,覆盖面广,不能单纯的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也不能单纯的跟从,要善于创新,要善于抓住受众的心理。

综艺性是节目的立身之本,而文化性则是一个节目获得长足发展不可获取的必要条件。单纯具有综艺性,可能会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是人们对于综艺总是会有疲劳的时候,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且文化的需求是永远不会缺少的,所以节目必须要有文化性,只有将综艺性和文化性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节目才能更好的走向成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全燕.《见字如面》亮相黑龙江卫视2017年新品发布秀,获卫视重点推介[DB/OL].环球网公益,2016-10-20.http://hope.huanqiu.com/domesticnews/2016-10/9578081.html.

[2]曹银忠.大学生网民群体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