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与路径选择
2019-03-28徐建华
徐建华
摘 要 新技术驱动着话语方式及传播形态的创新,推动着传播进入智媒体时代,这种传播形态的变革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新传播技术的应用造成“糟粕”与“精华”并存,传播定位过度注重娱乐化、知识化和商业化,传播内容并未实现转换,从而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为此,应从传播方向引导、顶层设计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及其内容现代化的转换、传播体现及传播路径的完善等方面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以此来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关键词 智媒体;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意义;传播形态;现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3-0125-02
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驱动力。智媒时代世界观多极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分层化,无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和演变进程形成重大影响和强大冲击。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面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习总书记指出,文化的兴盛是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1]。如何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充分发挥智媒体互动、便捷、开放及灵活的传播优势,构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生态,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创新性转换,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智媒体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正向影响
文以抒情,歌以咏志。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介的发展。从图文读物到电视电影,互网络时代的媒介载体更是繁杂丰富。而每一种新载体出现,都势必对文化内容进行再创造,匹配适合的媒介语言进行创新性表达。智媒体正是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虚拟技术、人工智能交互等新技术的传播生态模式,既是可持续、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及商业模式,又是实现用户及信息需求的智能匹配的新型媒体形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变化,智媒体的发展更加深入和复杂,智媒体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1)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结构的优化。智媒体融合了多种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也融合了传播理念及内容、文化的转换,多个层面、多个维度共同发挥作用,优化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构模式。在传播理念转换方面,智媒体综合了新媒体和大众媒体的优点。大众媒体关注的是深度产生和整理经典,阐释传统文化的知识性等,较为注重传统文化传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或注重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而新媒体注重传播的趣味性和快捷性,其关注点是如何吸引传播受众注意力。智媒体则是将上述传播理念进行融合,不但注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也突显了其传播的趣味性和针对性。在传播内容方面,智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共同发挥作用。但传统媒体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期刊、图书、杂志等媒介深度阐释传统文化,为智媒体提供了资源及数字资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更加贴近民众。
2)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空间。依据智媒体传播的快捷及开放性,傳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速度也显著提升,借助其互联、多向的传播特征,能够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影响空间[2]。传统的文化传播,多是借助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及书籍等来传播,影响空间非常有限,其所影响的群体也多是喜欢传统文化的精英群体或小众群体。然而,传统的媒体能够深刻而系统地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自媒体碎片化传播所不可比拟的。虽然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难以确保传播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但其互动性、海量性及即时性都较强,能够较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从而能够有效地拓展传统文化的影响空间,拓展传播空间或将其传播触角延展至国外。智媒体充分融合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等媒介方式,不但注重传播内容的深度、准确性及完整性,还注重了传播形式吸引力及生动性的提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拓展了新的空间。
2 智媒体时代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的挑战
1)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同速传播。智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门槛较低,其草根、多向、开放及便捷的传播特征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率,加上媒体平台的融合推进,是传统文化的糟粕与精华同时迅速传播,造成信息真伪难辨,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继承的有效性[3],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和演变进程形成重大影响和强大冲击。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提出了新课题,如何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播。
从文化学角度看,一定的文化总是或多或少影响人的行为和生活,包括人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生活。只有主动适应智媒体和文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将创新精神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全过程,使文化创新活力在本土与世界、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交流碰撞中迸发活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则,但对于哪些内容应该摒弃、哪些是服务现代发展的精华等内容尚无确切定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带有历史烙印,为此,应以批判思维对其进行总结和筛选,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探寻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发挥其价值。
2)传播内容为完成现代化转换。在智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仍为模式“照搬”,时代创新及现实关照仍然不足,受众的认同感不高。一些传播内容仅为照搬古代礼仪和典籍知识,未能有效连接现实社会。智媒体环境下,依据新技术迅速传播传统文化,却未对其传播内容进行创新和改变。许多历史文化类书籍、文化典籍及知识文化类节目的畅销及走红,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设立传统文化相应团体及恢复祭孔大典等内容,都反应出传播传统文化的高热度。但上述传播内容照搬传统文化礼仪或知识,甚至出现文化解读的扭曲变形,现实关照及创新都不强。为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现行的价值理念及运行规则不同于传统社会,应对传统文化进行区分和筛选,使其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 智媒体时代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1)优化传播环境:加强顶层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一笔内蕴深厚、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国家层面的文化设计非常重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弘扬提供方向引导,使其融入现代建设体系中,培育国民现代精神,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及创造性转换,优化其传播环境及传播路径。其传播路径有两步很关键。第一步,创新性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也应走出象牙塔与博物馆,利用移动科技与数字技术,通过媒介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赋予传统文化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给大众让受众乐意接受,积极参与。第二步,创造性转化,使得传统文化突破原有圈层,结合时下流行元素,进行多元跨界,重新演绎展现,拥抱更广泛的受众,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2)创新传播内容:推动其现代转换。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能照搬照抄,而应对其进行创新和创造性转换,使其活起来。但其现代性转换需要对其当代价值进行审视,摒弃其负面及消极的因素,使其傳播及表达符合现代生活实际需求。在智媒体时代,各传播媒介在文本解读及语言表达方面各具特色,但若仅用古代文化典籍语言及文本来解读及表达,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为此,应用现代语言对其进行解读和全身,依据智媒体表现手段进行传播,方能被社会广泛认可。
3)调整传播定位:注重其价值引领功能。中国是文明传承的礼仪之邦,又是一个文明古国。民俗学家指出,当一种传承数千年的节庆成为符号时,其节庆模式就处在等待状态,它会对新的时间和空间及主体虚位以待。所谓传统,关键在于 “传”和“统”,为此,应注重传播的价值引领作用,智媒体平台应融合媒介传播优势,在引领社会规范、精神激励及价值引领等方面下功夫,零视频、图像、声音及文字解读等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及展示,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总之,弘扬传统文化,让历史遗迹触手可及。我们也要需要顺应媒介发展趋势,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准确定位其传播内容和传播价值,注重顶层设计及传播内容的现代转换,优化传播路径和完善传播机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文化人,提升人的精神素养,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功能,有效提高传统文化传播的效果及其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崔潇.新时代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内容创新的四个“度”——以第一届“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国际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对外传播,2018(12):36-38.
[2]单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基[J].人民论坛,2018(35):134-135.
[3]郦波.诗词类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意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2):44-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