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40年: 镜头里的铁色记忆
2019-03-28杜雷
杜雷
曾经,首钢冲天的浓烟是工业化最美的风景。随着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为了北京的无烟蓝天,首钢壮士断腕,整体搬迁。而2022年的冬奥会,使老钢厂迎来了新机遇......
在北京的石景山,有一群可爱可敬的摄影师,他们共同经历了首钢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用一张张照片展现了十里钢城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有幸和老人们结识,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
因为2008年奥运会,首钢整体搬迁;因为2022年冬奥会,首钢重现生机。火与冰,山和水,钢铁与体育……让我们共同回忆镜头里的铁色记忆,去看,去讲述,一座充满活力的体育基地正在京西崛起。
沖天浓烟:工业化最美的风景
现在的石景山,正在从首都传统重工业区向绿色森林城市转变,天蓝、地绿、水清、气爽。曾几何时,以首钢为代表的京西八大厂烟囱里冒出的滚滚烟龙,非但没有被视为北京污染的源头,而且还成了祖国正在实现工业化的象征,首都经济红红火火的标志。
马立昆老人是一位从工人成长起来的摄影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和影友们拍摄的一张张珍贵照片,忠实地记录了北京传统重工业基地——石景山区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成为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环境变迁的真实写照。
马立昆奔走在十里钢城,跑遍大街小巷,选取最佳角度,抓住最佳时段,精心创作了一张又一张首钢“浓烟滚滚”的风景照。有人看了照片后,一时诗兴大发,满怀深情地写道:京西石景山,黑烟红烟黄烟青烟白烟直冲云天,汇聚成一道道七色的彩链!
1964年,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的队伍中,有一个由首钢工人组成的方阵,一个制作得非常精美的高炉模型,摆放在大卡车上,随游行队伍一起行进。可就在彩排的时候,一位老师傅越看这个高炉越别扭:“高炉不冒烟,那还叫高炉啊?再说,冷冰冰的,也表现不出咱工人阶级战高温、夺高产的气概啊。”现场的小伙子们也真是敢干,立刻找了个大铁盆,里面装上沥青,用火一点,那烟冒的是呼呼的。这事现在听着像个笑话似的,可在当时,却体现了工人师傅朴素的感情,想让高炉冒烟,真实再现大炼钢铁壮丽场景。
改革开放之初,广交会上举办了一个工业系统成就展览,首钢有幸作为钢铁行业的先进代表参展,展览需要一张企业全景照片。俗话说:登得高才能望得远。可那时候,北京几乎看不见十几层的高楼,马立昆却拍出了首钢厂区的全景照片。怎么拍的?除了利用首钢厂区边上那座100多米高的“燕都第一仙山石景山”外,再就是从北京市消防总队借到了一辆能够升到30米高的消防车,这消防车是德国产的,是当时北京市最高的消防车。
那时候相机太差,没有广角,照片也是黑白照片。没有广角镜头,马立昆就从左至右咔咔咔连拍三张照片,再把这三张照片接成一张全景照片。没有彩色胶片,就请当时北京最好的国泰照相馆的师傅,在黑白照片上上色而成。那时候,在马师傅心里,只有拍出冲天浓烟才最能体现首钢“风景这边独好”的特点,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只有漫天烟云才是美丽的。
精心藏烟:环保提上了日程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首钢进入全速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单位,首钢率先实行承包制,生产、经营决定权从原来的国家主管部门回到企业,使首钢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多创多收的积极性,钢产量逐年递增,使首钢成为改革的一面旗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渐渐有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逐渐确立。当时北京市搞了一次摄影展,摄影师陈尚彬回忆,当时他初学摄影,送展的是一幅冒着五彩浓烟的首钢“风光”照,这也是用惯的题材。审稿的市领导中有一位曾经在欧洲某国担任过外交官,一看就急了:“乌烟瘴气的,这是夸首钢还是骂首钢啊?拿下!”当时的陈尚彬心里很委屈,他就没拍过不冒烟的照片,说实在的,那时的首钢,哪有不冒烟的地儿啊。
石景山区位于北京市西部,面积84.38平方公里,是首都的上风向和上水源,对整个北京市的环境有重要影响。石景山区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区,工业企业集中在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包括首钢、高井电厂、京能电厂、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燕山水泥厂、现代建材公司、巴威公司等大型冶金、电力、建材工业企业,仅仅是耗煤量,就约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大气污染比较严重,严重制约了区域发展,影响首都的大气环境。
1985年,北京商品房开发初露端倪,当时51个部委在石景山买房子当宿舍楼。可一听说是在石景山,好多人都不愿意来,在一次座谈会上,有人当面就问石景山的同志:“听说石景山区的肺癌发病率在全市最高,石景山人体检鼻炎不算疾病?”负责接待的领导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也就是从那时候,马立昆、陈尚彬等摄影师意识到,咱们的观念是该变变了,首钢的形象更应该变变了。
冲天的浓烟不再是首钢的“名片”。虽然政府和各单位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污染的措施,首钢的烟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浓了,但是环境改变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展现改革开放之后,首钢的新形象呢?摄影师们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招儿:藏烟。一是刮风的时候拍摄。秋高气爽的日子,站在京西八大处往东一望,风吹散了云雾,别提有多美了。再者,就是拍摄夜景。
图2《首钢之夜》就是马立昆、陈尚彬等人精心设计的藏烟之作。夜幕中铁水奔流,钢花四溅,虽然还看不到月亮的笑脸,群星的眨眼,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犹如一首壮丽的诗篇。这张“精心藏烟”的艺术照片不仅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许,被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背景照片。同时,还曾多次在外事活动中,作为礼品赠送给到石景山区参观的外国友人。大家看到照片后,问得最多的问题竟然是:“照片中那几条平行弯曲的铁轨怎么会发光呢?”
陈尚彬介绍,这张照片是当晚6点上石景山,半夜12点下山,用了近6个小时,在一张底片上连续17次曝光拍摄而成。照片灯火璀璨非常漂亮,近处弯曲的是铁轨,中间是炼铁炉出铁时的红色光芒,远处是石景山居民区的万家灯火。其实上个世纪80年代,北京的环境治理远没有现在这样好,首钢的夜景更没有今天这么漂亮,为了追求完美的艺术效果,马立昆等摄影师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一张底片上。
这技巧说来简单,可前期必须对各个发光点心中有数,比如铁轨的光亮实际上是火车头大灯长时间曝光造成的效果,每条铁轨只能曝光一次,多次曝光会导致个别铁轨亮度过大而破坏画面整体效果。画面上的每条铁路,陈尚彬都亲自走过。每座高炉的出铁时间,他都了如指掌。甚至,哪里有水蒸气泄漏,有可能造成画面亮度增大,他都记在心上……
我问陈尚彬老人:“您在拍摄这张照片时心里在想什么?”“陶醉!”陈尚彬回忆道,“我和影友登上了山顶,选好角度,支好三脚架,坐在山坡上,静静地等待,看着北京的夜色,首钢真美!石景山真美!我们的创作灵感来了,我们的艺术照终于把烟藏起来了,拍摄下了这一片波瀾壮阔的美景。
为了让首钢的天空“靓”起来,为了给北京创造良好环境,首钢等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吹响了治理大气污染的进军号。首钢把钢铁产业中环境最差的烧结厂作为环境治理重点。改造后的首钢烧结厂被誉为“全国最干净的烧结厂”,并成为首钢对外展示的窗口单位。
图3是上个世纪90年代拍摄的,这时候首钢的环境治理已颇显成效。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蓝天、白云、青山、碧树,在漫山红叶的映衬下,京西的秋色分外妖娆。
无烟蓝天:为了首都,壮士断腕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首钢进入飞速发展期,1989年,利润年增长率为全球钢铁公司的2.4倍。1994年,钢产量达到823.7万吨,位居全国首位。
全速前进的钢铁航母,也有它的隐忧。上世纪90年代,因环境污染问题,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争论。答案显而易见,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首钢产能再未扩大。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绿色奥运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石景山区坚持以工业污染治理为重点,选择污染最重的项目列入区政府环保十件实事,督促企业进行治理。首钢压产搬迁,兑现承诺,还北京一片无烟的蓝天;京能电厂、大唐电厂等重工企业全力治理污染,让高耸的烟囱只放蒸汽不冒烟。
图4题目是《群明湖野鸭子》,秋冬时节,野鸭子光临首钢厂内的高炉晾水池——群明湖,成为显现石景山区环境变化的一面镜子。群明湖碧波荡漾,每年从10月下旬开始,两千多只候鸟如约而至,陆续回到基本上没有污染的首钢“娘家”过冬,成群的野鸭在此嬉戏,成为北京一道新的亮丽风景,也成为游人观光、赏景的好去处。
得益于这些照片,上世纪90年代,人们对首钢污染环境的印象稍有改观。可是,首钢整体搬迁仍然是大势所趋。200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首钢搬迁方案,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拉开序幕。按照规划,首钢石景山厂区自此逐年减产直至2010年正式停产。
1994年,马立昆退休了,在首钢43年的工作中,他总共发表了2000多张照片。问及在首钢之外拍的照片,马立昆想了半天,才想起来只有一张。他想不起来曾拍过旅游照、风景照,他熟悉的是首钢高大的厂房、烟囱,蜿蜒纵横的铁轨。作为一个“拍烟囱的人”,他钟爱钢铁,可是石景山正在渐渐褪去钢铁的外衣,他拍摄过的烟囱不再冒出滚滚浓烟。
凤凰涅槃:迁也奥运,兴亦奥运
2005年2月,按照首钢搬迁调整方案,逐步压缩北京石景山厂区钢铁生产能力。4个月后,首钢历史上第一座大型高炉——5号高炉停产。
2010年12月,首钢停产进入倒计时。有摄影爱好者像当年的马立昆、陈尚彬一样,登上海拔183米的石景山,试图俯瞰首钢厂区的全景。灰色的烟囱淌出白色的蒸汽,在冬日模糊的阳光下投射出巨大的幻影,呈现一个个莫测的形状。它的下面,高大的厂房、挺直的高炉都已沉寂,缄默取代了曾经的铿锵。在这座城市迈向后工业时代的路上,它们不再是支点。它们和曾经拍摄过它们的人,一起退休了。
2010年12月18日,首钢焦化厂停工,仪式9点半开始,已经退休在家的陈尚彬9点不到就来到仪式现场拍摄。一进厂区,他就看到工人们在打扫卫生,像平时上班一样,尽管是最后一天,他们也要把焦化厂打扫干净。
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北京2008奥运会,首钢肩负起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毅然实施了史无前例的钢铁大搬迁。自此,首钢似乎淡出了公众视野,首钢老厂区也告别了往日的喧嚣,只有那高耸的烟囱和高炉仍在宣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
迁也奥运,兴亦奥运。谁也没想到的是,因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搬离北京而沉寂多年的首钢,却因为2022年冬奥又得以复兴。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北京冬奥组委宣布落户首钢,老钢厂迎来了新机遇。
国际奥组委所秉承的理念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对老工业园区进行改造升级,正符合奥运会的发展理念。首钢园区没有搞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对现状工业遗存的改造提升,赋予工业遗存新的生命力,让工业遗迹与现代化办公环境相互融合,充分展现首钢园区特有的文化韵味。
首钢园区将精煤车间等大跨度工业遗存改造为速滑、花滑、冰壶、冰球训练馆,并配套公寓,兼具商业化运营。将冷却塔改造为极限运动体验+特色酒店等,使冬奥广场两湖区域成为以冰雪项目为主要特色的功能齐备的文体休闲、体验和消费区域,营造差异化的宜居宜业环境。修复原生态山体及古建筑群,建设中央绿轴,树立城市更新范例。
2016年5月13日,位于首钢老厂区的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首次向媒体开放,各大新闻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对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进行全方位深入报道,首钢继2008年奥运之后再次与奥运结缘,现身各大媒体头条,沉寂多年的首钢老厂区悄然苏醒,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冬奥选择了首钢,首钢也选择了冬奥。首钢园区凭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完成了老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成功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高度肯定首钢园区更新改造为冬奥做出的贡献:如果您对城市更新感兴趣,如果您想了解奥运会是如何推动城市发展,如果您还想知道奥运会是如何助力实现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划,那请您环顾四周,看看这个堪称典范的首钢园区,您将会知悉所有答案。
陈尚彬用手抚摸着一张张照片,就像抚摸着百年老树的年轮,他说,虽然已经拍了首钢40年,但作为首钢摄影师,我从未退休。如今首钢迎来了冬奥发展的新机遇,我还要用镜头继续记录首钢的点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