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提升的思考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9期
关键词:辅导员院校职业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 100872)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猛,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相比之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对发展滞后。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工作任务持续增加,工作倦怠严重,工作积极性不足。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因素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应该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学生的效果,因此高职院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不容小觑。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与社会对高职院校认知存在严重偏见、学生素质总体不高教育难度大、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晰以及职业发展困惑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社会偏见严重

高等职业院校,既具有高等院校的高等教育性,也具有不同于普通高校的职业教育性,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高职院校起步晚、发展快、充满挑战。高职院校虽目前已有个别升级为本科院校,但绝大部分仍是专科院校,普遍建校时间较短或由中专院校升级。高职院校依然存在严重的社会偏见,尤其是学生、家长、企业等,认为高职院校总处于本科院校的低位。《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被边缘化,在职业教育领域示范引领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发展模式优势和现实存在感趋弱并存。高职院校的考生一部分是普通高考划定的“三类生”,一部分是中专、职校、技校毕业生,都被社会自动划为高考或中考的“差生”行列。再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没有学位,只有大专文凭,而就业市场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仍旧很普遍,尽管是技能型岗位也要求本科文凭以上,“本科”学历仍凌驾于“高职”学历之上。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职工,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远不如本科院校辅导员。

(二)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晰

高校辅导员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专门职业,它与高校教学、科研岗位一样,有着明确的职业要求。2014年《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界定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的概念,“高等学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政治性、教育性、服务性、直接性、层次性、复杂性、繁琐性是辅导员工作的特点。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一部分是思想教育工作,还有另一部分是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如党团和班级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校园危机事件应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等。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晰,实际工作中仍旧被理解为除了课堂教学的其他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管理。很多不在辅导员职责范围之内的行政事务,但由于与学生利益紧密相关,往往也是被安排由辅导员处理,辅导员工作负担越来越重。辅导员接受院系领导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双重领导,工作压力高强。另外,基层辅导员还要承担来自各级部门布置的或者领导交办的其他临时任务。辅导员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琐碎繁杂,每天工作重复性大,缺乏创新性,往往没有时间去做好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学生素质总体不高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高职院校录取分数处于低位,往往不是考生理想的院校,而是上不了本科的无奈选择。高职院校学生情况差异较大,一是中职毕业生往往专业技能相对较强而基础课较差,二是普通高中毕业生相对基础课相对较好而专业水平较差。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心理素质脆弱、学习动力不足、自理能力较差、心态不稳定等问题,容易自卑、失落,对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会自我贬低,感觉比普通高校低人一等。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教育难度大,对辅导员要求高,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四)辅导员职业发展困惑多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定位不明晰,身份不明确,限制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尽管《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2017]43号)明确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双重身份,但实际上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身份还是模糊的,处于尴尬的边缘地带。跟教师相比,辅导员受院校重视程度和社会地位不如专任教师,“教师”身份不被认可,且疲于应付学生日常管理实务,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科研,在薪资待遇与职称挂钩的环境,没有科研成果,职称之路难以攀爬;跟行政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的行政事务处理经验和能力不够突出,职务晋升通道狭窄。辅导员往往职称和职务都相对偏低,待遇上不去,心理落差大,看不到发展前途,工作态度消极,无法安心工作,更没有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辅导员身份的不明确,且工作上受到高职院校领导认可度、重视程度不高,辅导员难以实现专业化,大部分辅导员如有机会都愿意转到教师行列或行政管理部门,把辅导员当成过渡性的转岗跳板,缺乏职业思想。

二、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建议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提升,笔者认为社会层面而言,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破解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知偏差;辅导员自身而言,应加强学习,提升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自我激励,缓解工作压力和消极情绪;对于主要的学校层面而言,应从明确辅导员职业身份,完善职业发展机制和加强激励机制建设等方面努力。

(一)明确职业身份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队伍的重要力量,所在院系乃至学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给予明确,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并确立辅导员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应当为辅导员“减减压”,尽量减少与本职工作无关的日常管理事务,而在思想教育工作开展上给予鼓励和支持,鼓励辅导员学习思考,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钻心研究思想教育相关工作,支持辅导员以创新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辅导员的职业身份,明确岗位责任,激发职业归属感,有利于提升工作动力。

(二)完善职业发展机制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辅导员现状,不断完善辅导员的培养机制,注重对辅导员的理论、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鼓励辅导员提高学历层次。完善日常学习培训、岗前培训、专业培训,拓展各种形式的集中学习,如交流座谈、辅导员沙龙,讨论研究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创造校外进修交流机会,鼓励攻读在职研修课程,提高学历水平。多开展学习访问、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辅导员对相关知识和学生工作理论的学习,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加大职业发展扶持、激励,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从而消除辅导员普遍对自己职业前景没有信心的消极心态。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任务重、社会责任大、自我期望高,完善职业发展机制,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有助于智力方面和心理方面得到支持,对适应工作环境、处理工作问题、完成工作任务有很大帮助,从而充分激发辅导员自主能动性和自身潜力,规划自身成长。另外,对于工作优秀的辅导员,应扩大其晋升空间,畅通发展通道,让这些辅导员在转岗和晋升方面得到提升,切实支持工作优秀的辅导员向行政、教学、科研等岗位转岗;或提供到政府、企业挂职等机会增强优秀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或增设非领导职务层级让优秀辅导员在辅导员岗位上发展为专家型辅导员提供保障和支持。完善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

(三)加强激励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加强辅导员激励机制建设,应抓住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两大方面,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既要保障辅导员的基本需要,满足其合理需要,也要满足辅导员更高层次的需要,如政治方面的需要、学习进修、文化娱乐、职业归属感等需要。首先,物质激励可以保障辅导员薪酬福利、住房条件、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基本生活需要。另外,学校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业余生活,为辅导员提供各种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第三,建立合理公平长效的绩效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消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错误分配方式,可以从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激励,让辅导员可以感受到学校对其工作的认可,获得工作的成就感,内心的荣誉感得到满足。第四,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辅导员的管理既要有奖励也要有惩罚。通过激励机制的建设,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最大限度提升工作积极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