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科技治理中风险共识的达成
——基于厦门PX项目风险治理的文本“深描”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9期
关键词:厦门民众科学家

(南京理工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94)

一、引言

目前,新兴科技的治理难题正席卷着全球——尤其是治理中公众、决策专家、决策者以及企业等利益集团应当如何进行合理的角色分工,以及如何就新兴科技潜藏的多重风险达成认知和价值的双重共识等问题挑战着人类的智慧极限。基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厦门PX项目风险治理的实践过程进行文本“深描”,以便探讨新兴科技的协同治理机制和风险知识的生产模式。

厦门PX项目事件是指是指2007年厦门普通民众以及厦门大学给各级政府决策者上书的科学家(下文简称上书科学家),对腾龙芳烃(厦门)有限公司在海沧南部地区投资的对二甲苯(PX)项目所进行的质疑、反对和抗议。本研究在对厦门PX项目风险和理进行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以新兴科技治理实践中多元主体在参与中形成的第一手原始文本资料为主,依据关系主义原则来深描在新兴科技治理中多元主体是如何进行利益和认知磋商的,以及在此动态实践中各自关于厦门PX项目的价值诉求和风险认知是如何不断转化的——上书科学家和厦门广大市民借助于专家知识的民主化①和常民知识的内省化②过程,在缩小认知盲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健全科学③和街头科学④。正是在此过程中,多元利益相关者在协同治理中“共同生产”了公共知识。

二、科学与政治的弹性边界:专家知识的民主化及健全科学的实践建构

厦门大学的学院科学家在一开始上书厦门地方政府决策者的过程中,他们虽然明确提出“不反对PX,但反对海昌PX”这一主张,但上书科学家在 “上书”的过程中不但未能对PX项目内生的整体科技风险进行全面论述,而且未能清晰意识到因厦门地方政府的规划悖论带来的海昌PX项目所蕴藏着的社会风险,而语焉不详地论述项目选址距离的远近,使得自己缺少确凿证据而陷入被动。更为重要的是,上书科学家反对厦门PX项目既有决策的价值出发点在于维护自身“药谷项目”的继续上马——即将上马的PX项目侵占了“药谷项目”的地皮,而不是维护公共利益。⑤

尽管如此,上书科学家对自己的科学建议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性——承认并直面了专家知识局部有效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的特征,因而他们才会对于新兴科技治理中的公众参与保持了开放性的支持态度——比如厦门大学的上书科学家袁东星教授在2007年全国“两会”提交完“政协提案”后的记者采访中,并没有草率地给厦门普通民众贴上“无知”的负面标签,反而高度重视他们提供的情境化的知识⑥:不但补充了厦门普通民众提出的项目社会风险的界定,而且还在社会风险概念的启发之下而拓展了项目科技风险的范围——从对二甲苯单一化学物质的毒性拓展到整个项目生产过程及附带产品的潜在危害;⑦不但没有反对公众维护自己正当价值诉求和风险感知的“理性散步”行为,而且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利益得失,挺身而出鼓励公众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话语权和参与资格。在此过程中,上书科学家可能会逐步意识到不但厦门地方“官商学”利益集团具有和自身截然相对的价值诉求,而且同样反对厦门PX项目既有选址的上访社区居民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诉求,从而促使他们进一步调适自身关于项目的价值出发点,最终综合考量项目的净收益及其公平分配问题。⑧正是上书科学家以内省的方式和开放的态度,来直面厦门地方政府决策者和科技官员的打压,他们才会毅然坚持逐级上书和据理力争。与此同时,在“上达天听”的过程中,上书科学家始终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借力于公众在决策流程之外的网络参与和广场理性散步中而形成的“生存智慧”,最终形成了具有较高强健性的健全科学。正是在“专家知识的民主化”中形成的“健全科学”,不但使得上书科学家获得了厦门普通市民的信任和支持,而且还为政府决策者重新组织区域规划环评、召开公众座谈会和重新决策提供了认知和价值基础。

在此过程中,上书科学家形成了公共决策所需要的“扩展的事实”⑨。更为重要的是,上书科学家也逐步地在和盟友联合、对手较量的过程中,使得自己从观点辩护者不断向诚实的代理人⑩进行转化、升华和蜕变。而上书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扮演诚实的代理人角色,是因为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自身提供的专家知识的不确定性,并勇于承认常民知识的情境合理性,从而在科学与政治的弹性界面推动专家知识的民主化,最终使得自己提供的专家知识既具有不确定性也具有现实有效性的双重特征。

三、新兴科技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常民知识的内省化及街头科学的历史生成

在厦门大学的科学家逐级上书之前,厦门的民众就一直在积极地参与海昌PX项目的治理。在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项目之时,身处邻避冲突漩涡之中的未来海岸等社区的民众,就试图通过上访等体制之内的合法途径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和风险感知:厦门PX项目是地方决策者固守GDP崇拜、维护政绩观的结果,在项目选址决策中忽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和中央政府最新提及的生态环保、民主透明、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在此过程中,社区维权者还呈现了自己作为特定情境中局内人的风险感知——在PX项目上马前选址所在地已经时时飘来酸臭味;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利用自己作为当地居民的优势,提出了无论是厦门大学的上书科学家还是政府的科技官员乃至企业科学家很难提出的厦门PX项目存在的社会风险——厦门PX项目选址所在地过往就存在因地方政府的区域规划悖论而带来的石化区和居民区并存的现象,而巨型化工项目的上马会进一步加剧这一矛盾,从而使得PX项目自身内在的科技风险被人为放大,也就是厦门PX项目人为社会风险和内生科技风险的叠加效应,会使得风险后果以成千上万的系数加以无限放大。

而在上书科学家将厦门PX项目的选址问题带到全国“两会”上,在上书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和院士学术头衔的光环效应下,以及网络意见领袖“连岳”先生的引导之下,厦门普通民众开始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上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厦门PX项目的风险认知和价值诉求:在价值诉求方面,厦门普通民众通过对上访社区居民和上书科学家的个人正当利益诉求进行扬弃、对地方“官商学”利益同盟“损公肥私”的价值立场进行驳斥,最终形成了从生态环保、民主透明、公平正义等多维度考量项目的核心价值观念:生态环保是指在强调厦门PX项目表面的经济效益之时,必须识别出项目背后付出的隐性成本——往往以企业的负外部效应形式存在、而由社会公众承担的生态代价,至少要综合考虑项目经济效益和生态代价之间的净收益。如果说生态环保是强调厦门PX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风险之间的平衡关系,关注的是净收益这一“蛋糕的做大问题”,那么公平正义就进一步关注经济效益和生态风险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分配问题,聚焦于“蛋糕的公平切割”问题。而民主透明是指为了更好地“做大且公平切割净蛋糕”,需要让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厦门PX项目选址决策中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和理性沟通这一民主制度,对于形成公共决策所需要的公共知识的重要意义。而在风险认知方面,厦门普通民众进一步拓展了厦门PX项目的风险范围:第一,在上书科学家的智力支持之下,厦门普通民众阐述了整个项目内生的科技风险的内涵——包括PX产品本身的毒性、该项目生产过程的毒性(以及)附产品的毒性。第二,详细罗列了项目因地方政府的规划悖论、地方环保机构监管不力和企业环保执行不力带来的各种人为风险。总之,厦门普通民众在上书科学家的支持和自身切身经验感受的基础上,拓展了厦门PX项目的风险认知范围,明晰了风险认知背后理应维护的价值诉求。在此过程中,厦门普通民众也在中国科技与公共决策史上实现了从公众理解科学、公众信任科学到公众参与科学的重大转变。

总之,公众参与科学并不是指停留在决策方案选择阶段的程序性表决,更为重要的是在议程设置阶段,在积极表达“公民的关切”中同时贡献自己的风险认知和价值诉求。鉴于此,公众参与科学既需要下游参与,更需要上游参与——尤其是体制之内的上游参与,只有后者才能保证下游参与的意义和价值。然而现实情形是,在厦门PX项目既有选址的决策流程之内,厦门普通民众并没有合法的正式性参与渠道,因此他们只能在决策流程之外的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上,以非正式参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和风险认知。而在决策流程之外的非正式参与也遭到地方决策者的反对之后,民众被迫以“理性散步”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利和参与资格。

四、新兴科技协同治理中开放性共识的达成

厦门PX项目风险治理的案例研究表明,在新兴科技治理中决策专家都无法摆脱价值立场的影响。既然如此,决策专家要以公共决策委托人的利益诉求——“公民的关切”作为风险治理实践的价值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扮演好新兴科技治理中“人民科学家”的角色。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专家知识也是一种情境化知识,它的效度局限于标准化的实验室情境,然而公共决策面对的却是纷繁复杂的地方情境,因而前者和后者在需求匹配方面存在“知识缝隙”,这样专家知识需要高度情境化的地方性知识来加以填补。当然,专家知识的民主化、常民知识的内省化、健全科学和街头科学的相互建构、乃至于多元决策主体的协同治理和公共知识的最终出笼,都亟需开明政府提供的“理性沟通”平台,都需要政府决策者回归到决策“守夜人”的角色。

【注释】

①Nowotny,H.(2003)Democratising Expertise and Socially Robust Knowledge,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30(3):151-156.

②Coburn,J.(2005).Street Science.Cambridge,MA:MIT Press.6-7.

③Herrick,C.,Jamieson,D.(2001).Junk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Philosophy & Public Policy Quarterly,21,11-17.

④Coburn,J.(2005).Street Science.Cambridge,Mass:MIT Press.8.

⑤邵芳卿.政协提案背后:专家与官员的对话[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4月18日.

⑥Wynne,B.(1991).Knowledges in Context.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16(1),111-121.

⑦邵芳卿.厦门百亿化工项目存安全隐患 百名政协委员反对[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4月18日.

⑧袁东星.袁东星PX座谈会上的发言校正稿[OL].(2007-12-17)[2016-05-15].http://news.163.com/07/1218/16/400PSOP5000124L3.html

⑨Funtowicz,Silvio O.,and Jerome R.Ravetz(1992)Three Types of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Emergence of Post-Normal Science,in Sheldon Krimsky and Daniel Golding(eds.),Social Theories of Risk.London:Praeger,pp.251-273.

⑩[美]皮尔克,小罗杰.诚实的代理人:科学在政策与政治中的意义[M].李正风,缪航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6-18.

猜你喜欢

厦门民众科学家
厦门正新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假如我是科学家
“偶”遇厦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