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媒体舆论监督的演进对公共媒体发展的促进
2019-03-28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公民媒体与公共媒体
公共媒体即传统媒体,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政府或者其他形式的公共组织创办的,以处理公共部门信息处理、传播与危机管理为目的的组织;向公众提供无差别的信息,信息渠道相对稳定;并且有一定的盈利目的。
公民媒体即公民自己的媒体,强调的是公民的主观能动性,个体性,在信息制作、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公民媒体的核心特征——民有、民享、民传。其产生和发展需要以下几个前提:一是媒介和媒体的功能合一,所谓媒介,就是接受信息或者承载信息的终端。所谓媒体,就是依法运营媒介的专业组织。原来媒介是媒介,媒体是媒体。比如,报纸是媒介,报社是媒体;收音机是媒介,电台是媒体;电视机是媒介,电视台是媒体;网络是媒介,网站是媒体。可是今天不一样了。媒介的功能和媒体的功能实现了很大程度甚至完全的合一。比如,网络电脑和手机都同时具有媒介和媒体的功能,既是信息接收和承载的媒介终端,也是信息制作和传播的主体。这是公民媒体出现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二是智能媒介的普及,根据工信部的统计,到2017年初,中国的手机用户已经超过10亿,其中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7.31亿。这就意味着中国能够接收、制作、存储、传播信息的智能媒介已经基本普及。也就是说,中国几乎每个公民都享有应用这种智能媒介的能力了。三是智能媒介的私有化,中国的智能媒介不但普及了,而且在产权上属于私人所有。在公共媒体时代,媒体的私有在中国是不可能的。而在新媒体时代,在技术的赋权下,媒介和媒体的私有几乎在无声无息中就完成了。智能媒体的私有化是一个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媒介事件。四是信息制作、存储和传播极为便利,何谓便利?就是信息的制作、存储和传播技术几乎人人可以学会或操作;信息的制作、存储和传播成本几乎人人可以承受。
二、公共媒体发展的局限性
(一)公共媒体受制因素多
公共媒体受到的管制约束多,内容相对单调;公民媒体受到的管制少,传播的自由度高,传播的内容丰富多。
在旧的传播体系下,掌握内幕信息、核心信息的个人,要反映相关问题,需要借助公共媒体作为载体,通过拨打媒体爆料电话、联系媒体记者、记者深入采访、媒体签发人审稿等程序,才能够得到传播,是否公开刊发、报道尺度还需要公共媒体编审人员进行判断和把握,并且舆论传播范围也较为有限。
(二)公共媒体传播形式单调
这种差异主要是应用技术的不同造成的。传统媒体或者说公共媒体基本上是一种单向的、无差异传播,公民媒体是一种多向的、个性化的互动式传播。而且,公共媒体信息量有限、携带不方便、消费成本高,公民媒体信息量大、随身伴随、消费成本低。
(三)传播主体数量较少
公共媒体的创建和运营主体几乎都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尽管数量也很可观,但是,由于成本高,财源补偿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毕竟不能任意创建。而公民媒体的创建主体是自然人,数量动辄以千万计甚至以亿计,而且,由于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多媒体的发展,信息采集、制作、存储和传播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公民媒体的兴起
公民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公共媒体一家独大的局面,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公共媒体在一些特殊报道上的空白,很多传统媒体不愿意、不敢为、不能为的信息,都会在公民媒体上出现。相较于公共媒体,公民媒体在传播内容与方式选择上自由度更高,受到的约束和牵制较少,这样更有利于针砭时弊,给受众提供更加客观的信息;另外在信息消费方式上,公民媒体以其自身的便捷性、互动性取得了受众的青睐,信息量大且成本低的特点使其迅速发展。
四、公民媒体舆论监督的演进的新媒体条件
(一)影响力从媒体本身向核心事实转移
在旧的传播体系下,信息难以在移动互联网终端交互,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信息相对稀缺,信息需要刊发在报纸显著位置、或者电视的重要时段,才能得到受众广泛关注和传播,传统媒体具备“一锤定音”的话语权。而在移动互联网髙度发达的新媒体时代,公共媒体所登载信息的影响力已经割裂开来,一般的信息即便登在传统主流媒体的“头版头条”,也难以得到受众关注。并且,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任何权威媒体报道的内容都可能在新媒体舆论场中面临质疑、反驳,甚至被“反转”。在这样的传播环境下,舆论场出现具有与热点事件相关的,或者刺激受众敏感神经的核心事实,就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即便这类信息最初只是发布在不知名平台上的微弱声音,也可能点燃舆论场的风暴。
(二)新媒体发展为监督带来了便利条件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广泛普及,使得公众参与舆论表达的门檻空前降低,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在微信、微博、社交群组里发表看法,形成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局面,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源,一个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大V”发出的声音,影响力很可能超过传统媒体的报道。当舆论场出现足以刺激公众神经的信息时,“人人都有麦克风”让公共舆论形成了强大的“围观”力量,助推信息快速裂变式传播。在四川广安的“严春风舆情”中,“严夫人”一句“你对严书记的女儿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虽然只是发布在一个只有50名用户的微信群中,但经社交传播就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严春风随即落马,舆论监督变得如此见效。
五、公民媒体舆论监督的演进对公共媒体发展的作用
公民媒体的出现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甚至很多人还没有公民媒体的概念,但是,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静悄悄的革命。公民媒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怎么认识都不算过分。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公民媒体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媒体的格局。媒体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的“新”“旧”媒体之争,逐渐演变为“公”“私”媒体之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媒体的格局已经是公共媒体和公民媒体平分秋色。在年轻的用户中,在使用时间的分配上,公民媒体甚至已经略胜一筹。公民媒体的发展给公共媒体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这其实是一件好事,因为公民媒体的出现能够倒逼公共媒体改变垄断的心态、陈旧的观念、僵化的运营模式,不断提升内容制作的质量和服务的方式与水平,提高媒体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尽快实现战略创新、产品创新和价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