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6期
关键词:土地利用用地土地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重庆 400074)

麦克默里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中讨论了土地利用与消遣娱乐的关系,提出旅游业是一种独特并且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与国外相比,国内乡村旅游起步时间较晚,关于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研究也相对较晚。杨振之等学者较早关注了土地利用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土地利用方式的科技化和资本化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矛盾的日益凸显,更多的学者对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进行了研究。

一、国内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一)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土地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同样如此。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这表明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息息相关。郭凌把乡村旅游用地定义为“具有游憩功能的,可以被乡村旅游旅游业所合法利用的土地”,并且具有功能性、综合性、合法性、持续性等特征[1];张兆福总结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具有多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效益性。乡村旅游用地分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解决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瓶颈的关键[2]。苏琨(2008)探讨了旅游土地利用在土地分类系统中的归属问题[3],徐勤政和贺倩分别基于城乡规划和土地分类体系的视角研究了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分类,并指出分类标准缺失导致的违法用地和土地寻租。

(二)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深入发展,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梁金兰提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中最大的两大变化:旅游建筑用地急剧增加和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4]。郑渊博、潘洪义等以成都市三圣乡为例,指出耕地面积减少和建筑面积剧增是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最明显变化[5]。席建超等认为乡村旅游用地变化体现在建筑面积增大、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增多两方面[6]。由此可见,农用地面积减少、建筑用地增多成为近年来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重要变化。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与旅游市场发展、政策引导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王新歌、陈田等在研究大连金石滩旅游区土地利用动态演变的时指出,旅游持续发展、土地资本化、利益主导者转变以及行政建制改变是推动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7]。旅游开发中农地的非农化实际上是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决策的结果[8],政府调控、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以及市场需求规模化的增长都是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重要原因[9]。内因与外因的结合共同促进了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变化,新变化的产生与相对滞后的农村土地利用政策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也是目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全民旅游时代的到来,乡村旅游也迎来了另一个发展高潮,但是由于受到政策、市场经济弊端、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张兆福等人提出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用地结构单一、更改土地用途、土地污染严重等问题[10]。吴惠敏提出土壤侵蚀与污染是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重大安全问题[11],土壤的侵蚀和污染同时还伴随着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退化、贫瘠化等问题,保护土壤安全成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土地利用的首先准则。除土地污染外,乡村性的缺失也是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原生性的破坏既是对乡村旅游吸引物的破坏,又是对乡村旅游急需土地资源的浪费[12]。解巍在研究宜宾市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时也提出乡村土地景观遭到了破坏,同时指出农民土地收益权也是当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中的严重问题之一[13]。李南洁等也研究了农民土地收益权问题[14],提出农民作为土地收益的主体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收益太少,势必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土地利用规划不合理、土地管理机制不完善也是乡村旅游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5]。因此,我们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处理好土地利用的相关问题,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土地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对乡村旅游发展如何突破土地利用问题限制的研究从未停止。目前,对于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合理土地规划、完善土地政策、加强监督以及土地整理等方面。肖小明等提出要完善土地管理政策、强化规划管控作用、完善旅游用地管理机制来实现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精细化管理[16]。张颖、上官彩霞等认为重视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7]。王新亚强调应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管理和监督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健康、高效、可持续利用[18]。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是解决目前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措施,黄爱莲、臧花、谷晓坤等都提出了完善土地利用相关政策,加强监督管理方面的对策[19-20]。此外,陈荣清等探讨了土地整理对改善村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价值,提出土地整理同样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21]。

(四)乡村旅游土地流转模式研究

乡村旅游的开发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空间景观都会发生变化,在史上最严土地制度的当下,土地流转无疑是国内乡村旅游产业化开发获得大规模土地的良好选择。郭凌等拓展了土地流转的内涵,认为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村集体土地权益流转范围包括农用地权利主体转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农用地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等三种方式[22];田磊等总结了乡村旅游开发中主要土地流转方式包括土地入股、土地出租包租、土地转承包、土地转让等四种[23];黄华等指出乡村旅游发展中针对农家乐土地利用模式可以采用土地置换方式,森林生态旅游可以采用土地委托代理方式,生态农业旅游可以采取土地的出租或转包方式,另外土地入股方式适宜多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24]。另外,吴茜、王薇和邱继勤等分别从不同区域、不同视角研究了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流转模式。杨阿莉探讨了土地流转与乡村旅游产业化的互动机制,提出土地流转使得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规模化与资本化的特点,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25]。黄葵对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作用机理做了系统研究,认为土地流转不仅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向科技资本化和规模化转变,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6]。

(五)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效益研究

由于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特点,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并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开发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在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张世艳研究了乡村旅游对推动农村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作用,认为乡村旅游对于改变土地流转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强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重要价值[27]。乡村旅游的开发过程与农村土地开发、农村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治理三个方面存在着紧密的经济效益耦合机理[28],正是因为这种耦合使得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效益展开了进一步研究。王涌涛以问卷调查方式对常熟市蒋巷村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地作为乡村旅游的基础,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经济效益日益提升[29]。冯玉珊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蒋巷村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也表明乡村旅游开发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有良好的作用[30]。

(六)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政策保障研究

由于我国土地管制政策与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大量土地保障矛盾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矛盾不少学者从完善土地政策保障方面做出了研究。汪晓春以海南省乡村旅游用地为研究对象,提出建立农村土地银行、农村土地交易所,尝试农村土地抵押政策来保障乡村旅游用地[31]。黄麟在研究乡村旅游用地相关法律问题时认为完善土地产权、制定农村旅游旅游用地专项及配套法律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和规范旅游用地,同时还能够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32]。戴垠澍等也赞成通过完善土地产权政策,来推动土地征收和土地流转的实现,从而保障乡村旅游用地[33]。

乡村旅游用地保障还必须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用地的地类归属,这是保障乡村旅游用地的基础[34]。但是这个基础得以实现的首要条件是有科学化的制度政策,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做好制度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构筑乡村旅游制度供给系统、完善土地立法和加强劳动立法补给,实现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规范化管理[35]。张继军等还提出应该尽快制定农村土地地价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土地的经济、审美、生态价值,实现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规范化和法制化[36]。

二、国外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乡村经济发展受气候环境变化、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变迁的影响,使得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不少发达国家解决传统农业衰退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土地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伴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是总体说来,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展策略、利益相关者、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一)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发展策略研究

通过对国外乡村旅游的比较研究发现,各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如法国的乡村旅游以观光果园为主,在果园内为游客提供观光、尝鲜果、酒会等活动,带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而美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就以垂钓、野营、骑马为主,是豪放的自由主义风格;德国的乡村旅游旅游就以度假农庄为主,强调体验式的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游客的停留时间都会在一周左右。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几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二是出游选择多样化和自助化;三是乡村旅游的客源从区域内到跨区域、国际化发展[37]。Jackie Clarke等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提出,做好市场营销计划、建立旅游信息平台、成立旅游协会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旅游的国际竞争力[38]。Richard提出应该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拓展乡村旅游游客来源,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财政支出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39]。

(二)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利益相关者研究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涉及当地居民、政府、旅游开发商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因此乡村旅游土地利益相关者研究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国外当地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的态度变化很大,从早期文献研究中当中可看出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持消极态度的,但是后期却非常的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并积极投入其中。如Roehl等在研究美国早期乡村旅游土地利用时村民是持消极态度的[40]。而Perran Akan在研究土耳其度假村的乡村旅游后期发展时发现,当地居民对旅游开发持非常积极的态度[41]。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除了关注利益相关者态度外,还应该注重对当地文化的保护。如Lew在研究印第安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发现各部落文化存在着差异,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实行差异化的文化管理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当地旅游发展[42]。

(三)乡村旅游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成为了重点研究内容之一。例如Healy在研究中发现土地利用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使用和资源破坏等问题,可以通过产权制度来保障景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43]。John提出增强环保意识、降低污染、控制旅游活动项目等措施可以促进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44]。除此之外,财政的支持也是乡村旅游用地开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Sharply就提出财政和技术支持是促进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4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得以长远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无论是政府、开发商还是当地居民都应该时刻关注土地利用问题,运用合理有效方式保护土地,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述评

通过回顾与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在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界定及分类、土地利用变化及原因、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土地利用流转模式、土地利用效益和土地利用政策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国外在乡村旅游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可持续化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国外乡村旅游的产业化特别重视制度建设与农民参与而非仅局限于行政手段。在研究方法上,国外大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以确保研究准确性和科学性;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学理层面,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随着发展要求逐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开始反思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土地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以指导乡村旅游生态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猜你喜欢

土地利用用地土地
我爱这土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
分土地
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