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合理性
2019-03-28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0089)
一、背景介绍
“重农抑商”可以分成两层:一为重农,二为抑商;即一方面注重农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压制商业的思想。“重农抑商”思想在春秋时期开始萌芽,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之后便被统治者作为巩固统治地位的一个手段所利用。
目前国内关于“重农抑商”思想合理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研究对“重农抑商”的合理性持反对态度,如徐小恒和徐振宇(2007)提出“重农抑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与商业目标一致,不具合理性;第二类研究则对之持总体肯定的态度,黄东海(2008)和晋龙涛(2012)等学者从财政角度论述“重农抑商”的合理性,认为其有利于解决征收税收、解决国库不足的问题;第三类研究对“重农抑商”的合理性持两者参半的态度,这也是大多数学者所持有的观点,赖作卿和王曾金(1995)从生产力的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并提出其在前期确实能够刺激和保护农业但是后期反而成为阻碍农业的一大因素,龚昌菊和庞昌伟(2014)、陈晓芳和商彤(2011)等认为“重农抑商”前期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到后期却因为压制了商品经济的扩张,不利于中国发展,吴雪峰(2012)则提出“重农抑商”在不同时期可能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如其虽然都使西汉初中期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增长但是两个时期对于商业的压制效果却有所不同,初期并未能产生显著效果而中期则较为显著。可见国内对于“重农抑商”合理性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存在即合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重农抑商”思想的合理性
“重农抑商”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农业和商业都处于萌芽阶段,并不发达,两种产业之间不存在尊卑之分。秦国商鞅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并指出“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认为商业会对农业的人力造成削弱,也就正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后来西汉面临多次自然灾害,人口急剧下降,农田没人耕种,国家步入困境,因此便实施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农业,另一方面从商贾人群筹集资金,国家才开始恢复。可见,“重农抑商”是统治者基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重农抑商”是巩固国家统治和稳定社会的必要条件。重农政策可以使得农民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进行农业生产,使社会稳定;抑商是因为从供给和需求角度来讲,商人为了更好的获取垄断利润,往往“谷有所藏”,哄抬物价,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重农抑商”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要手段。《管子·牧民》提出“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即一国君主必须致力于农事,保证国家粮食充足,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农业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农业繁荣,统治者才能保证百姓最基本的温饱需求,才能取信于民,保证社会安定,避免国家走向灭亡。当人们竞相去经商,为了利益而放弃根本的时候,没人耕种、田地荒芜,那么这就是国家灭亡的时候。农业作为封建时期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部门,其得到了保障的同时国家经济自然也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仓禀实而后知礼节。于是,人们对于生活不再只限于物质层次的要求,开始对精神层次产生了需求,因而推动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隋唐时期灿烂辉煌的文化就是对之最好的证明。可见,“重农抑商”通过保障农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其它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三、结论
本文从“重农抑商”的历史必然性、巩固国家统治、稳定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知其确实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是基于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如若将其置于当代社会条件下,显然不尽合理。但我们仍可以从“重农抑商”思想当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当今社会不管是农业还是商业都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两者必须同时加以重视,并且商与农已不再如封建时期一样处于对立的地位,两者反而相互促进。因此,不能以商伤农,以商误农,而应以商促农、以商保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