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舞弊风险研究
——基于管理者特性的视角
2019-03-28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不仅取决于公司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是否完善,更取决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是否重视。在我国诸多家族式中小企业中,管理层多为亲眷家属,大多亲朋好友为额外牟取个人利益而置公司利益于不顾。对于这样的企业,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无疑天方夜谭。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形成制度后能否贯彻执行,与管理层的性格特质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二)研究目的
由于财务舞弊难以完全根绝,当前舞弊手段又日益隐蔽,对于外界财务信息使用者而言由公司出具的财务报告有信息不对称的特性,投资者常常后知后觉,带来经济损失。如果不考虑舞弊行为道德层面的谴责,从公司角度仅将其视作成功即可改善公司形象吸引更多投资、失败造成公司经济损失的风险性行为,是否进行舞弊务必要计算风险与收益。因此如果风险足够大将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财务舞弊现象。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对行业内公司的威慑是一致的,公司内部的监管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管理层的财务经历、风险偏好、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入手,对管理层的特性进行分析,对公司潜在的财务舞弊可能性进行分析,以供处于信息劣势的财务报告使用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参考,对企业作出新的评估。
二、文献综述
(一)风险偏好综述
传统经济学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因与现实中复杂多变的情况相去甚远而饱受质疑,行为经济学更注重人的行为特征所起到的作用,随着行为经济学的迅速发展,关于风险偏好的研究也逐渐完善。
风险偏好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Von Neumann和Morgenstem(1947)建立的期望效用模型,通过决策者在不同情景下做出的决策推断其效用函数,并据此判断其风险态度。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行为容易受到多方面影响,其中教育背景、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不同风险偏好的管理者在对经营环境和投资决策的判断上会有很大不同。Barker和Mueller(2002)认为管理者的年龄会对其风险态度产生影响,那些相对更年轻的决策者会更倾向于具有风险的战略。从心理和生理来看,年龄大的高管的精神和体力难以支撑实施大的组织变革,获取新想法和学习新行为的困难较大。而且年龄越大的高管距离退休时间越近,未必能享受到研发投入带来的收益。Roman Kraussl(2011)认为风险态度会受到决策者财富水平的影响,财富水平较低的决策者相对更少的投资于风险资产。
(二)内部控制有效性综述
COSO报告提出:如果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合理保证经济实体的经营目标得到实现、财务报表可靠、遵守法律和规章制度,则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L(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upreme Audit)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该符合三个标准,即适时适量标准、成本效益标准、功能设计的一贯性标准。从以上定义来看不难看出有效的内部控制过程实质上是对企业大量的信息进行管理以支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决策过程和保护企业资产,合理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那么如果董事会和管理层能够合理保证经营效率效果目标、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合法合规性目标的实现,则可以认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不仅如此,内部控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服务于企业的目标,派生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为企业相关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程度或水平。
综上来看,内部控制有效性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而是相对于实现企业目标来确定的。同时,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是看企业内部控制活动是否能为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主要是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来评判。
(三)财务舞弊综述
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将财务舞弊定义为“有意地、故意地错报或遗漏重要事实,或者误导性会计数据,以及在与其他所有可获得信息一起考虑时,可能导致阅读者改变和调整他的判断和决定的会计数据。”《国际审计准则》(第240条)规定:舞弊是管理部门、治理部门、雇员或第三方中的单人或多人故意通过欺骗获取不公正或非法利益的行为。
三、相关概念度量
(一)风险偏好的度量
风险偏好属于较为主观的个人意愿行为,难以通过具体某项或某几项指标精准量化。前人对风险偏好的度量有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效用函数度量
1947年VonNeumann和Morgenstem提出了期望效用的概念并建立了VNM效用函数:U(X)=E[U(X)]=P1U(X1)+P2U(X2)+……+PnU(Xn),其中Xi为某种决策可能会面临的结果,Pi为概率,E[U(X)]表示关于随机变量X的期望效用。该方法非常直接、精确,但在实际研究中,很难明确取得效用的计算值。
2、问卷评分法
通过设立风险偏好问卷,对决策者的风险偏好进行度量并打分获得其风险偏好指数RPI(Risk Preference Index),指数越大,意味着决策者越偏好风险。然而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很难与每一位决策者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决策者通常拒绝透露相关信息。
3、高阶梯队理论认为管理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工作经历等人口统计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管理者的价值观和损失规避等心理特征,进而影响组织战略的选择。年轻的管理者学习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强,而且渴望事业的快速成功,会在短期内增加投资而较少考虑风险。年长的管理者由于精力不足,学习能力下降,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倾向于维护自身已积累的社会地位和声誉,规避潜在风险较大的项目。BarberBM等人的研究发现,男性决策者比女性决策者更具有冒险性。T.J.Dohman发现具有良好家教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风险偏好程度更高。也有学者认为,管理层的经济状况越好,风险偏好程度越小。
(二)内部控制的度量
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诸多学者认同良好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会导致可靠财务信息的观点。之前的学者多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考察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里所说的一般标准大致包括3方面,即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其中要素评价标准可分为5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因其繁琐复杂,难以穷尽,如以生产性企业为例进行框架构建,可分为5个业务循环,即销售业务循环、购货业务循环、生产业务循环、薪金业务循环和理财业务循环。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中,要素评价标准以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为基础。一般标准测试的3大方面首先是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同时又是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了。
四、财务舞弊的判断
(一)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手段
上市公司舞弊的动机不同,所采用的手段也不同,但大多数公司表现为高估收入和资产、低估费用,财务舞弊手段主要包括:
1.虚假确认收入
指上市公司不遵循收入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而是根据需要提前或退后确认甚至虚假制造收入。主要是通过虚构收入、多记收入、提前计算收入、人为创造收入等方法来实现。
虚构收入包括虚构销售对象、伪造原始凭证、填制虚假发票和出库单以及混淆科目、通过不具有产权的资产进行交易虚构收入、确认一年中的部分收入但确认全年的收入以提高利润、将以前年度利润计入本期等。这种舞弊方式多伴随伪造会计凭证及合同。
多记收入是指把公司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以明显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客户或关联方。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公司产品根本就没有什么实际用途,完全是公司用于提高收入、“创造”利润的载体,来购买这些产品的公司也是同一个利益集团中的另一部分,整个过程纯粹是左手转右手。
提前计算收入是把还没有销售出去的产品也计算到档期的收入中,或是商品所有权的主要风险与报酬还未转移就确认收入。
人为创造收入是公司出钱贷款给客户来购买自己的产品。
2.虚减成本、费用和负债
减少成本的思路和增加收入差不多。利用会计政策变更将费用一次性冲销的向前一次性摊销;把本应在当期计算的成本尽量向后推,在当期只计算部分成本的推后计算成本;把本来应该算入的成本非法地少算或不算;通过一些合法的手段比如股票期权等,在使公司员工得到很高收入的同时公司财报上体现很少成本合法地少算成本。
3.虚增或虚减资产
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贷款时通过各种方法影响评估者,使得多数资产确定为评估增值;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活、长期投资损失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从而达到增加公司资产总额,降低负债权益比率,改善偿债能力和财务状况的目的。比如虚增现金流:通过银行存款与流动资产之间的转换隐藏虚拟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或是将虚拟或暂时筹措的银行存款转换为应收账款后再二次转换为非流动资产;或隐瞒重大事项:包括募集资金使用方向的转变、重大担保事项或诉讼事项、大股东占用资金等。
(二)财务报告舞弊识别方法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财务报告舞弊的手段五花八门,如何能从纷繁复杂的财务信息中窥出财务舞弊的蛛丝马迹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这一部分提出几种识别方法:
1.行业分析,分析公司行业政策尤其是近期公司大的方针政策,发现不合理的财务指标,揭示舞弊的征兆。行业是影响财务舞弊的一个重要因素,充分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同行业竞争对手的资料,进行横向比较易发现舞弊问题。
2.环境分析,在很多情况下,除了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合谋,还可能存在公司与外部相关主体的共谋。比如经常更换外部审计师、管理层频繁变动、管理层严格要求主管达成预算的倾向、关联交易等。对于这些变动都应该给予充分的关注。
3.存货分析,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利用对开发票虚增收入和利润,这样在税负上不会出现巨额欠税。但上市公司很少同时等额增加收入和成本,必须通过虚构存活以消化一些购货发票,这样存活就容易出现异常增加,存货周转率急速下降。
4.应收账款分析,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需要审计师逐一函证,而应收账款的账龄长短很容易受到操纵。虚构收入的公司往往表现为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急剧增加,因此应当注意:应收款项是否急剧膨胀或居高不下;应收款项的主要债权人是否为大股东。
5.固定资产分析,上市公司喜欢虚增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尤其是难以去实地盘存(比如蓝田股份)的,给部分公司以可乘之机。
五、建议与总结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频频发生与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密切相关,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加以改善:加速股权流动避免一股独大;完善董事会选聘、考核评价制度;强化监事会功能,有效发挥监事会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中的监督作用;相应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地位,使董事会、股东、经理层之间形成有效的制衡。
2.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一种监督形式,主要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控制,揭露并限制各种不道德和违法行为的发生,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措施。
3.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建设,建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从根源上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公司管理层转变固有的传统理念,从思想上改变对内部控制和财务舞弊的看法j就会相应减少舞弊的动机。
4.从宏观经济层面上要加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环境会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而影响资本结构的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市场秩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