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探究
2019-03-28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
一、英国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实践情况
英国公益慈善组织的内控随着双重注册模式的采用趋于公司化。从本质上看,公益慈善组织的内控就是借鉴的英国公司的内控,因此其内控的理论和方法沿用英国公司内部控制的理论。
20世纪末期,英国公司遭受着经营失败、信任危机等一系列严重打击。社会公众、监管机构的各种不满成就了公司治理研究的高峰期,各种研究报告应运而生,最终形成了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将英国公司的内部控制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报告——《特恩不尔报告》。《特恩不尔报告》认为董事会应该在公司面对风险的基本措施、公司可接受的风险的类型和程度、判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公司如何减少风险发生、实行风险控制的成本和从风险管理中获取的利益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英国公益慈善机构也享受着这些报告对内部控制产生的益处。
(一)信息的高度透明
透明慈善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信息高度公开。实行透明慈善有利于慈善向专业化发展。有效的财务公开制、高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有效的人事管制制度,形成统一的要求,对于该公开的、该实施的都有制度性保障。在善款募集方面,英国有效的透明慈善调动着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在公益慈善羡慕的运作方面,公益慈善项目从创意的提出、项目团队的组成、项目方案的实施和评估都让公众知晓。财务信息予以公示,并每年向公益慈善委员会提交财务报告以达到使公益慈善项目更加专业、高效的目的,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向前发展。总体来说,英国公益慈善组织做到了高效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
(二)设置内审机构
内部审计是公益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控制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确保监督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对英国公益慈善组织做出贡献,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防范制度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对风险的管理,对内部监督控制系统的设计、运作、执行方面给出建议供参考;识别监督控制中存在的潜在机会,降低运作失败的损失,加强监控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效果;内审的存在同时也提升公司内部控制的观念,时时感受到内控存在于公司内部,降低了公益慈善组织内部人员挪用款项的可能性。如果有适当资源,内部审计可以就内控管理和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提出对整个公益慈善机构的建议帮助改善识别管理风险,改善内控框架和风险管理。
(三)对员工、受托人开展培训
对公益慈善组织的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对刚入岗的员工,进行入职技能培训,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对日常账务处理、报表的编制、内部审计等活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培养较高的道德素养,防止捐款被挪用和内部贪污腐败,培养员工较高的职业素养追求。同时为了培养公司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观念,公司应当对于受托人给予适当的培训,使委托人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自身的职能及范围有更正确的认知,也能为达到内控目标而提供更大的保证。
(四)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融入到公益慈善事业中去
公益慈善组织的营运环境的持续变化将导致面对的风险也不断改变。完善的内控系统对公司所面对的风险的程度和性质进行全面的评估。内控系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于在公益慈善组织的目标、环境有所更改时能够做出相应变化和调整。内控系统融入公益慈善组织的运营中,构成了公司文化的一小部分。能够对公益慈善组织内在因素所产生经营环境和风险业务变化做出应对。包括及时向组织汇报重大缺陷和失误。内控必须融入公益慈善组织的业务程序中,是组织内部各部门及员工更能管理好与各个部门有关的风险。通过把风险管理嵌入公益慈善组织的业务中,组织内部会消除重复的监控并创造一个新环境,满足委托人的需要。
二、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不足
我国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公益慈善恶性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给公益慈善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公益慈善组织信誉的恶化,严重阻碍公益慈善事业前进的步伐。这些丑闻发生之后,公益慈善事业的可信力降到冰点。我国必须从公益慈善组织内控中着手,揪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监督能力不足
无论是民间,半官方还是官方的公益慈善组织,很多都没有建立全面的标准、内部监督机制来约束组织和成员,内部工作程序不规范,项目不够透明,不能发挥真正监督的作用。虽然有些组织有较好的内部监督制度,或者强有力的监控手段,但对问责态度的表现较为松弛,很少有公益慈善组织披露自己员工挪用资金和管理不善导致资金短缺,为了这些所谓的面子工程,这些信息常常被媒体披露,最终导致公众不相信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管系统。丧失对公益慈善组织的信心,从而放弃对公益慈善组织的捐款。组织由于资金来源减少,很难再运营下去。
(二)内部制度环境存在诸多缺陷
公益慈善组织在治理结构,制度设置,权力和责任分配上不够合理。有些慈善机构不能设立专门的制度筹集使用资金,捐款被挪用的可能性较大,另有一些公益慈善组织不能进行账务处理、总账和明细账登记和编制报表等,也未进行不定期盘点对实际物资进行检查;预算制度不合理甚至没有设计,内部审计不力,办公室资金控制宽松,最终制定造成了很多公益慈善组织为获得明年国家财政拨款到年底开始大幅增加支出;人力资源政策也不规范,未能吸引和留住优质高素质的人才。内部环境恶劣,限制了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较缺乏风险评估
公益慈善组织及时识别经营活动、系统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被叫做风险评估,合理确定应对风险的方法,包含外部和内部风险。现今,我国许多公益慈善组织未能对组织的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风险一直存在着,会影响实现组织目标。例如: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够不上所处职位的风险和管理层管理能力不足存在的风险;资产管理、经营方法、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不恰当存在的风险;财务制度不全面造成的风险;不符合法律法规存在的风险;环境状况发生改变存在的风险。正是由于公益慈善组织每年将近40%的人才流失,非专业人员进入公益慈善组织的内部,他们不能对风险做出合理的评估,导致近年来公益慈善组织的内部外部问题频出。
(四)控制活动实施效果较差
现今,公益慈善组织要么根本就未能评估到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要是评估到了存在的风险,但是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控制风险。未能进行授权审批控制,要么根本就没有建立审批控制制度,虽然建立了这个制度为提高管理活动的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公益慈善组织的内部控制人员降低审批批准级别、特意绕过管理控制程序而让授权批准制度失去效力,也为舞弊挪用资产创造了条件。
三、英国公益慈善组织内控对我国的借鉴
我国的公益慈善组织普遍出现监控能力不足、组织内部与外部沟通能力较差导致信息闭塞、内控环境较差、职员无法胜任工作、缺乏对组织风险的评估、控制活动较差。这些导致捐款无法用在合适的地方,容易被挪用。被曝光后,败坏公益慈善组织在公众眼里的形象,民间公益慈善组织更难募集到资金,公益慈善组织无法运行下去,慈善事业无法走得更远。而英国的公益慈善组织却相对发展得更好,除了当时大背景下的经济文化基础和富人们的慷慨相助外,公益慈善组织内控在组织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使公益慈善组织成为一个品牌。
(一)改善内部制度环境
控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看法和认识,决定着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基调,内控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公益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就是有效的内控基础。首先,应当明确内部控制理念,内部控制理念直接影响着内部环境的优劣,慈善机构作为非营利组织,应当建立在高尚的道德规范基础之上。其次,应当使组织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方面合理化。分别设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健全会计机构和会计基础工作,设置相应的岗位,明细分工、权责分离,对资金预算、资金实际的流入流出进行控制,规范地处理各类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表,而不仅仅停留在流水账层面上;同时,还应当根据公益慈善组织的内部情况合理地聘用有丰富相关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二)强化风险评估
内控的基础是风险评估,同时风险评估也成为内控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应该考核雇员是否能胜任这个职位,还需要评估管理层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甚至提前估计其给公益慈善组织带来的风险。持续地检查业务流程、资产管理、经营方式等是不是符合要求,是不是对实现公益慈善组织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评估财务制度是否合适恰当,是否与公益慈善组织目标一致,公益慈善组织活动是不是符合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要求。预计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环境状况变化将对公益慈善组织产生的风险等,然后依照风险出现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对识别的风险进行排序和分析,确定应当优先控制的部分风险,最后依据具体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一定措施,包括:风险承受、风险分担、风险降低、风险规避等应对手段,进而达到风险评估的增强,确保内控实施有效的目的。
(三)提高控制活动的有效性
公益慈善组织应该运用风险评估的结果,通过自动控制与手工控制、发现性控制与预防性控制互相结合的方法,适当运用合理的控制措施,把风险控制在能够被接受的范围中。首先应该参照企业内控的设计,开始进行授权审批的控制。充分了解各个岗位办理业务的权限范围、相应职责和审批范围,权责分离,如保管募款与处理账务职能相分离、拨付资金与实际发放互相分离、记录职能与行动职能互相分离。其次是应该加强会计控制和财产控制。增强会计基础工作的完成度,同时确认会计凭证、账簿处理和财务报告处理程序没有重大错误产生,确保会计资料完整真实,限制没有被授权的人员随意接触甚至处置财产,财产必须被准确记录,采取定期盘点、实物保存、账实核对等措施以确保财产安全。最后是加强人员道德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