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善用《道德与法治》教材栏目宝藏
2019-03-28王小红
王小红
(三明市第八中学,福建 三明 365000)
《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每一框题的结构设计,都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等活动栏目设计,引导学生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调整。最后的“拓展空间”则是对知识的提升,注重能力的培养。如何利用栏目设置中蕴藏的信息价值,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呢?
一、认识栏目设计意图,把握教学动力节点
一堂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离不开对教材活动栏目设置意图的把握。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从某种意义上说,专家编书精选的“好料”,体现的“活动栏目”,就是教学的“实际”,教师不可不重视。如,“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活动,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围绕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反思生活,在交流和分享中渐入佳境。“探究与分享”栏目,它是教材活动的主要形式,在呈现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享、思辨。“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是教学的支持性资源,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拓展空间”则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这样的栏目设计体现了“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归回生活”的建构路径,力求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良好的“脚手架”,它至少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部编教材中使用的材料绝大多数都比较新颖,直接的“拿来主义”无形中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设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在形态上不以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论阐述为主,而是通过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活动,帮助他们探究、体验、反思与分享,从而拓展思维,涵养品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善用栏目设置宝藏,获取教学效率杠杆
明确了栏目的设计意图,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利用教材栏目,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知识生成和观念树立路径,引领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一)大胆取舍教材栏目,实现灵活运用
一节课只有45分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要将所有的教材栏目都展开,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果勉强为之,就显得“眉毛胡子一把抓”,无法突出重难点,陷入为用栏目而用栏目的误区,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和课堂的教学进度大胆地对教材栏目进行取舍,有选择地运用教材栏目。例如《享受学习》主要是通过体味学习的苦与乐,认识到学习是一个苦乐交织的过程,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享受学习。教师就可以不必考虑用教材中前两个“探究与分享”,而是直接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因为这些感受是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都是有感而发,不需要其他的铺垫也能达到教学效果。
(二)适当调整教材栏目,达到因材施教
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部分教材栏目的编排在教学中,由于地域差异、学生素养等方面的不同而显得“不太适用”。但是,如果稍微调整一下顺序,“为我所用”,教学效果反而能够得以凸显。如《依法行使权利》这一框题,教师就可以先将第一个“探究与分享”的内容用于讲授“行使权利有界限”,而把“运用你的经验”调整到讲授“维护权利守程序”上。这样的调整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也更严谨。
(三)根据需要趋利避嫌,体现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栏目中有些材料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生僻晦涩,这会让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困难。如,部编教材特别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节选了《诗经》等许多古诗文,有些内容学生不好理解,对于文化素养有差距的同学来说更是一头雾水。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将这些知识言简意赅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处理教材栏目,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分析,把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语文课的尴尬局面,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拓宽栏目信息视野,寻觅教学超越路径
“教学从哪里来又去往何处?”这是不可回避的教学思索。对于教材栏目的处理,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教,就会缺乏说服力,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困惑、矛盾、冲突为突破口,实现从“道理”的讲授转向“道路”的探寻。教师可以尝试通过对话交流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参与课堂学习、互动的积极性。
教师要以开放、尊重、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和评价学生的观点,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帮助他们在思辨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深深浅浅话友谊》一框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设置的问题是“你如何看待‘君子之交淡如水’和‘多个朋友多条路’这两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两个观点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拥护者。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发地分为两个阵营,并分别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讨论中大家形成共识:“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说友谊不应掺杂太多功利,而是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外在条件的,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一种功利性的交往,掺杂了功利的友谊也并不完全是错误的。但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也是人们更加向往和追求的。教师的总结和引导水到渠成,学生都认同了“真正的友谊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相遇”的道理。
可见,教师增强教材栏目学习实效时,积极激发学生思辨或争辩的激情,对于实现教学超越极为有益。教师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同时,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尊重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思考留有更充分的空间,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1]
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不断尝试、不断创新,积极挖掘教学栏目的深层知识信息,精心搭建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思考、辩理、体验和感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