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合作“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初探
2019-03-28陈玮
陈 玮
(福清市城关小学,福建福清 350300)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构建了“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核心素养体系,并具体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其中有近一半属于“软实力”,目的是鼓励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探寻“教书”和“育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需要进行一场新的转型,以超越效率的局限,还原学习境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鉴于此,文章提出了小组合作“共生”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共生”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旧有些语文教师不能有效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基于小组合作“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一、小组合作“共生”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小组合作“共生”理念是指以2—4人为一个小组单位,在小组共同学习的时间段里,成员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充分展示个人的学习成果,优化整合小组中的不同思路,共享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共生”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备如下优势:
第一,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进行团结协作,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助推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第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意识都有所提升,而且在小组合作模式下,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难以得到学生的良好反馈。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按小组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与沟通,贯彻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1]
二、基于小组合作“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部分教师对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散乱,问题设置小、碎、细,且缺乏探索价值,出现参与欠平衡(少数学生唱主角)、小组活动次数偏多、时间安排不当等问题,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怎样才能在语文课上有效组织小组合作“共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课前合理构建学习小组,实现资源优化
基于小组合作“共生”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等方面的不同,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努力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共生”的学习环境。在合理分组的基础上,再分配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任务,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重要作用,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在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之后,课前给学生布置多个任务,如了解“环境污染”“城市绿化”以及“保护地球”等,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选择一个任务,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这些数据资料的收集任务是艰巨的,考验的是小组合作能力。其中第一小组的学生合作默契,经过小组成员商讨之后,选择“环境污染”作为小组任务。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成员们将环境污染划分为“环境污染的类别”“环境污染的危害”及“如何防治污染”这三个方面。最关键的是,他们根据小组成员的学习条件和学习能力,进行学习任务的分配:“环境污染的类别”的资料收集任务相对简单,更容易查找,所以将其分配给学习能力较弱的两名学生,并指定具体的内容,即水环境污染和大气环境污染;三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主动承担了收集“环境污染的危害和有效防治”任务;组长负责资料的编辑、整理和汇报。通过职责分明的任务分配,该小组合作有序,出色完成了资料收集任务。该小组在课前资料展示过程中,汇报者在课堂上汇报时条理清晰,资料内容详尽丰富,获得教师和同学的广泛好评。[2]
(二)课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做好教学引导
基于小组合作“共生”理念,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主体地位,组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的研究,从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的障碍,了解文章大体意思之后,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要求各学习小组通过小组投票,选择共同喜欢的小兴安岭的某个季节美景,然后分工协作,用彩色笔描画出来。因为这是一项整体工程,任务需要细化,小组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有的学生负责查找文中描写树木的形状和花朵颜色的语句,有的负责根据句意进行画画,有的负责为图画配上必要的解说词等。而小组长就负责审核图画的布局并进行小组绘画成果的展示。整个学习、绘画过程是小组成员的全员参与,因此学生们个个兴趣盎然,既分工协同,又相互提建议,每个小组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学生的沟通协作、展示分享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共生”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锻炼。
(三)课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需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和小组学习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切实发挥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完善的评价体系需要涵盖三种评价维度,分别是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方面。其中,学生自我评价是指学生根据自身在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以及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明确自己的不足,并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小组成员互评是指小组成员对其他成员表现的评价,可以互相指出优缺点,从而取长补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及学习小组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尽量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3]
再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在引导学生完成上述合作环节之后,组织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并引导其他学生去评议哪个学习小组的成果更好,哪个学习小组的成果还存在着不足。随后,教师做总结性评价。生生评价、教师评价对于学生合作探究的进步有很大帮助。为了获得教师与同学的认可,学生总是竭尽所能地生动展示,甚至加上肢体语言,让本小组的绘画作品更具立体感。而教师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使学生能比较客观地补缺补漏,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共生”的延续环节,有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4]
综上所述,教师需要认识到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推广应用。同时,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组,并科学地为学生布置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要做好引导,确保学生的研究方向与语文教学目标相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