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之社区阅读公共平台建设
——以福州市为例
2019-03-28郭晓莹
郭晓莹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福州 350108)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共同开展的一项战略性文化惠民项目。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各地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2015年8月,福州市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在示范区的建设中,社区阅读公共平台的建设是其重要着力点。覆盖城乡的“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公共阅读服务设施。另外,还有数字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机、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形成相应的阅读服务体系。
1.公共图书馆是公共阅读服务的主体。福州市的公共图书馆均已实行总分馆制,建立了“统一标识、统一平台、统一资源、分级建设、集中管理、分散服务”的运营模式,依托图书馆自动化集群管理系统,读者通过“图书证一卡通”,可到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共图书馆任意一家图书馆(点)办证和借还图书,在区域内实现了纸质图书的通借通还。此外,还搭建了同一数据库平台,读者只需登录平台就能够使用公共图书馆体系内所有图书馆(点)的数据库。
2.社区图书室覆盖了全市社区。大量的面向社区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及其分馆就是事实上的社区图书馆,部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也都具备有社区图书室的功能。截止2018年8月,福州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经
一、福州市阅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一)公共阅读服务平台建设概况
福州市公共阅读服务的主阵地是公共图书馆及其基层公共阅读服务,包括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中心,整合农家书屋),还有流通点、24小时自助图书馆、汽车流动图书馆为补充的公共阅读服务网络。福州市现有公共图书馆14家,320个分馆;173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310家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也都有藏书;农家书屋行政村覆盖率100%;基本形成覆盖了全市社区总数的91.02%。
3.数字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福州市图内有专设的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库涵盖各种期刊、报纸、音视频等多元化数字资源体系,其特色数据库包含地方文献、船政文化、林则徐专题、地方文献等,实现了在福州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内的共享。
4.“24小时自助图书机”和“汽车图书馆”延伸了公共阅读服务。目前福州市主城区共有52台“24小时自助图书机”,自2014年7月陆续投入以来,累计借还图书160多万册。其不仅具备了图书借还、查询功能,设备上的LED屏和阅报机还能提供189种主流媒体报纸阅读,尤受上班族的喜爱。此外,还有“汽车图书馆”,采用流动服务,定期将书刊、视听资源送进学校、社区、特殊教育单位及边远区域,扩大了图书馆面向基层的服务面。
5.绘本馆和独立书店有效补充公共阅读需求。社区阅读平台不仅包括公共图书馆服务,也包括一些民间绘本馆和独立书店等,目前城区有二十多家绘本馆(如老约翰连锁、蒲公英等)和独立书店(如大梦书屋、麒麟书局等),其主营是图书租赁和销售,但也经常举办公益阅读活动和阅读沙龙等系列活动,对区域阅读风气的培养和书香氛围的营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福州市社区阅读服务模式
1.讲坛宣讲。各社区能因地制宜,结合群众需求,打造品牌讲坛。如鼓楼区数字图书馆的“三山”讲坛,每半月举行一次阅读分享会,邀请省内外名家通过线下线上讲授的模式开展活动,并通过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对外发布。
2.亲子阅读活动。亲子阅读活动是社区阅读人气最旺的活动之一。各社区图书室大都有相应的亲子读书会,如马尾区分馆的“行者妈妈育儿沙龙”、闽清的“故事妈妈义工团”、仓山区林森绘本分馆的“故事时间”等。
3.数字阅读。各社区分馆和文化服务站依托门户网站为读者提供数字资源检索、网上续借等服务,读者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在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上自助进行借阅、查询、续借、馆藏查阅、资讯浏览等。
4.阅读拓展活动。图书馆是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场所,相关的互动体验活动能吸引读者尽快融入阅读。如闽侯县图书馆的青少年夏令营阅读系列活动;以延伸服务的形式为老年人、残疾人及农民工等群体开展阅读讲座等。
二、社区阅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图书室需要进一步提升
社区图书室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首先,体现在管理上,图书室开放时间多和上班、上学时间一致,不方便学生和上班族前来阅读和活动;管理人员多为兼职人员,无法指导读者选书、阅读和进行相应的沟通;其次,大部分社区图书室,地处偏僻,空间狭窄,置身其中,阅读体验效果并不佳;第三,新书数量少、种类单一,无法受到阅读者的青睐。
(二)阅读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低
1.图书馆数字资源闲置。现有的数字资源库内容还不够多元、广泛,数字资源的制作水平良莠不齐;宣传推广力度还不够大,有限的数字图书资源在民众中的普及率还不高,造成资源闲置。
2.24 小时自助图书机服务有待改进。自助图书馆布点还不尽合理,书籍的更新、配送量、针对性也不够,尤其是缺乏新书,造成借阅积极性不高,与机器的高成本投入极不匹配。
(三)社区阅读投入资金(资源)来源单一
经费投入是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当前社区阅读投入资金主要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忽视对社会资金和资源投入的鼓励。
(四)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不足,缺乏品牌意识
公共阅读设施管理员队伍是公共阅读服务的生力军。福州市公共图书馆目前从业人员共31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5人,“专业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仅为40.3%。公共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总体质量和专业化阅读推广水平较低,许多社区图书室虽然配备了财政补贴的管理员,但其服务内容大多是简单的图书室开放、图书整理和卫生清洁等,无法进行专业的阅读指导或策划组织阅读活动,社区阅读活动基本处于零散、随机状态。
三、社区阅读公共平台建设的思考
(一)打造阅读体验空间
1.提升社区图书室服务功能。增加社区图书室的开放时段,保证社区图书室的开放和定期清理,鼓励社区居民成为图书室义工;可根据居民日常参与阅读活动的情况发放“购书券”,实行“你购书我买单”,提高书籍的受欢迎率;将现有专兼职的图书室管理人员纳入图书馆系统的培训,增强其专业性;适当实行购买服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活动,提升服务质量。
2.升级打造社区阅读“第三空间”。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社区,借鉴国外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1],打造居民文化休闲与邻里交往兼具的阅读文化体验场所,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借鉴深圳的“悠·图书馆”模式,强调公共空间功能,免费向民间读书团体提供活动场地和服务,培育社区阅读种子,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惠民价值[2]。
(二)推进共享共融阅读服务
1.提高数字资源使用率。调整馆藏结构,增设校园文献门类,和高校、科研机构图书馆的合作,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专业机构开辟咨询与文献传递服务,提高特色资源库使用率和文献服务的响应速度,实现高端资源的共享。
2.提供“一站式”服务。数字图书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机实行定期推送的信息服务;取得市政等各级部门支持,调整和增加24自助图书机的布点,分析现有的借阅大数据,合理进行图书配送;及时更新功能,打造集图书借还和体验于一体的自助阅读平台。
(三)整合资源,鼓励社会资源的投入
1.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持续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和社会团体组织唱戏、百姓受惠”的阅读空间运营模式[3]。可借鉴温州“城市书房”模式,政、企、社共同合作,在沿街地段的一楼建立24小时开放的“阅读驿站(图书室)”,让更多人亲近图书,营造书香城市氛围。
2.融合社会力量。联结业界和媒体、百姓和专家、公共空间和城市文化,融合各种阅读力量共同进行探索和实践。福州市目前在册的阅读志愿服务队27支,参加服务人员达1624人,如永泰公益图书馆的阅读志愿队就由福建省义工支教团、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共青团永泰县委员会共建,其“鸟巢书屋”模式在2017年启动并推广,全市共设近600个“鸟巢书屋”,还吸引多家企业参与。
(四)完善服务体系,提升专业服务
1.完善全民阅读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薄弱区域阅读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做好基础网点建设,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将服务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距离等因素纳入规划和建设公共阅读设施的参考指数,用阅读缩小不同区域文化差距。
2.开展专业“阅读推广人”培训。公共图书馆要从“倡导”到“推动”的转变[3],构建阅读公共服务平台。在引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要加强现有馆员和服务点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专业的阅读服务者和推广者;面向社会招募阅读推广人,系统培训后持证上岗,参与到社区、学校的专业阅读指导和相关活动策划。
3.扶持创新型读书活动。各大独立书店和绘本馆都有自己的读书会,政府可适当补贴,鼓励他们与社区读书会相结合;也可以采用购买服务,让专业机构、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阅读服务中;借助互联网构建读书虚拟社区,促进读者在不同时空中的交流互动,包括为残障人士量身定制阅读服务等。
4.发挥民间机构和阅读推广人的作用。民间阅读推广是公共阅读服务的有益补充。要发挥阅读推广人和机构的力量,可以在每年的“读书月”中,增加“阅读推广人(机构)”的评选和颁奖,提振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