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色彩心理效应在高校建筑外观色彩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外观效应色彩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高校的校园建筑环境体现着一所学校的历史、文化、审美、品味,同时作为承载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校园建筑环境对高校师生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校园建设日益受到关注。色彩作为视觉感官要素之一,也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外观的塑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单体建筑色彩、建筑群体色彩、校园环境色彩、校园整体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着类似于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高校建筑外观色彩设计是构成校园整体建筑环境的关键要素。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精神向往和心理需求,如何营造良好的建筑色彩环境从而建立良好的校园建筑环境,使之符合师生在心理层面上对色彩的需求,成为了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建筑外观色彩现状

我国高校校园建设速度飞快,不少校园缺乏整体统筹规划的能力和意识,同时,由于校区面积通常较大,建筑数量较多,不同建筑往往出自诸多不同的建筑师之手,造成了校园中建筑风格混杂,色彩搭配不协调等现象,对校园整体环境色彩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此外,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色彩的选择往往被搁置在设计的最后一环,简单地依据地域文化、色彩象征、周边环境等要素任意取色,或者根据设计者的喜好和当今流行趋势任意选择,没有总体的色彩规划与把控,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色彩混乱的原因之一。同时,高校建筑外观色彩的选择往往是从设计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忽略了使用者的色彩心理效应,例如人们看到蓝色的建筑,时间久了可能会感到忧郁,看到红色的建筑,时间久了可能会过度亢奋,因此在选择建筑外观色彩时应充分考虑大部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重视色彩心理效应问题。

二、色彩心理效应对高校建筑外观色彩设计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高校的建筑环境将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建筑色彩如果设计合理,就能给学生提供舒适的、有效率的学习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学动力。

建筑色彩作为一种建筑语言,在建筑视觉形态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色彩是一种电磁波,所以会对人脑产生影响,而不同颜色的波长不同,对人脑产生的影响程度也就有所不同。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色彩会对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例如红色在可见光谱中波长最长,所以最醒目,能够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迫近感和扩张感,容易引发兴奋、激动、紧张的情绪;又如黄色位于可见光光谱中的中波长部分,波长适中,属于暖色,是所有色相中发光能力最强的颜色,具有最强的视认性;再如白色是光反射率最高的颜色,是使物体看起来最轻的颜色,白色使人联想到冰雪、白云、棉花等,给人以光明、质朴、雅致、整洁的感觉,不过也容易给人留下孤独、冰冷的感觉。如果能够从色彩心理效应的角度出发,研究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以此来指导建筑色彩的选择,通过色彩的影响来拉近建筑与使用者的心理距离,这对于建筑色彩的合理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色彩心理效应的内涵

每个人对色彩的感觉都会不同,例如,当提到蓝色的时候,不同的人心理会有不同蓝色的想象,可能是天蓝,也有可能是海蓝,在心理上的联想有可能是寒冷,也可能是清爽,这就是色彩具有的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是十分复杂的现象,为了方便理解,可将其划分为四个表现方面进行侧重剖析:色彩的知觉效应,色彩的情绪效应,色彩的联想效应,色彩的象征效应。红、橙颜色可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频率加快,这是色彩的知觉效应,它能够使人产生大小、轻重、冷暖、明暗、远近等知觉感受;红、黄颜色使人情绪高涨,乐观积极,蓝色使人忧郁,这是色彩的情绪效应,它能使人产生兴奋、紧张、烦躁、忧郁等心理效果;白色使人联想到白云、冰雪,绿色使人联想到植物、自然,这是色彩的联想效应;白色象征圣洁、红色象征爱国情怀,不同的颜色由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这是色彩的象征效应。四种效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独作用的,其互相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作用影响。

色彩心理效应实际上是由生理反应与心理判断所组成,往往受到人的年龄、经历、性格、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色彩心理效应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色彩现象,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合理的色彩使用、搭配和设计,可以减少环境给人带来的不良刺激,甚至可以帮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快乐的情感。这种刺激具有特殊性,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记忆力、视觉灵敏度等因素紧密相连。正是由于色彩的这种特殊的作用,对于校园环境色彩的设计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成为色彩选择的重要依据。

四、色彩心理效应在高校建筑外观色彩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一)宏观把控原则

要想做到色彩环境统一和谐,必须从设计之初就对色彩进行统筹规划,使色彩的选择在同一体系和思路下完成,避免出现色彩混杂的现象。宏观把控原则主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环境色心理效应,二是风格色心理效应。环境色心理效应能够使建筑与场地周边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使人在这一场所中感受到和谐,避免由于建筑外观色彩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焦躁厌恶情绪。风格色心理效应能够使建筑造型风格与其色彩保持一致,避免出现风格与相应色彩不搭调的荒诞现象,例如,给江南风格的建筑配上鲜艳的红色,未免有些不伦不类。所以,在校园规划之初,就需要对建筑的周边环境进行调研,对校园建筑风格进行定位,从而确定高校建筑外观的主要色系(一级色系),从宏观把控出发。

(二)功能区划原则

高校校园是集学习生活、科研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集合场所,人在不同的功能环境中拥有不同的心理状态,因此,各功能建筑决不可雷同处理。要对校园整体进行功能分区,如教学区、生活区、科研区等,根据人在不同功能区域中的心理需求,确定各功能区域的主要色系(二级色系),有针对性的营造不同的色彩环境。例如,教学区可以选择红、黄为主的暖色调,来激发学生的求学动力,也可以选择深绿、中灰为主的色调,来渲染学府的庄严气氛;生活区可以选择浅色系为主,来舒缓学习的紧张与压力,搭配鲜艳的小色块使之灵动跳跃,符合生活区的氛围;科研区可以选择白色为主,让人心理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认真与严谨。

(三)求同存异原则

在二级色系的统一下,根据建筑具体的功能确定其外观色彩,避免由于色彩统一控制造成色彩环境的枯燥乏味。

在同一建筑单体上,可以采用跳色的方法进行色彩点缀,使建筑外观更灵动活跃、更加富有层次。但点缀色的选择以及使用面积的大小要符合色彩搭配原则。

(四)色彩搭配原则

色彩过于单调就会使人感到呆板平淡,毫无生气,因此需要色彩之间的搭配来唤醒建筑的活性。色彩搭配既要注意协调,又要注意对比,于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在选色上要谨慎,适当注意明度与彩度的对比。在建筑色彩搭配时,一般以三色为宜,使其形成黑、白、灰三个色彩的空间层次。但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通常对建筑立面简单而感觉单调乏味的,配色可以丰富些。大而平的面可采用色间法进行分割,使平面产生变化,打破单调感。而对于立面丰富的建筑,配色上则要尽量趋于简单,避免形体和色彩的双重繁杂。

建筑作为一种实体,色彩对其形象的功能影响很大,如何把握住色彩并使其为我们服务,是我们应认真研究的课题。根据色彩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分析师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工作等不同场所所期望产生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再以合适的色彩来满足这种需求,以激发或抑制师生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实现学习的高效率高质量和精神的高享受。当然这也不是一概而论的,还有一定的区别原则,既要区别不同人种、文化、地区的不同色彩心理效应,也要讲究个体差异。

总之高校校园环境不仅要满足师生物理要求方面的活动空间,而且要尽可能满足其生理和心理要求的精神空间,使师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迅速消除疲劳,最快地恢复精力,更充分地发挥潜能。随着对高校色彩建设的愈加重视,校园环境必将多姿多彩,越来越美。

猜你喜欢

外观效应色彩
外观动作自适应目标跟踪方法
A Shopping Story to Remember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不论外观还是声音,它都很美 Yamaha(雅马哈)A-S3200合并功放
懒马效应
方外观遗迹旧照
神奇的色彩(上)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