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

2019-03-28

福建质量管理 2019年19期
关键词:乡贤土地农民

(中共南岸区委党校 重庆 400000)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决定因素。习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位,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农村集体经济的性质决定了乡村振兴必须要把农民组织起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集体力量、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掘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从而增强农村产业基础,吸纳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一、新时期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是农业人才数量和素质低。受制于历史的、传统的、环境的因素影响,农村人口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高素质人口少、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少。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青壮年、接受高等教育、具备专业技能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长期居住在农村且经营农业的村民少,留在农村的多为老幼、病残等群体,他们劳动能力低下、文化素质较低,家庭承包的土地多有抛荒,更谈不上使用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农业人才和技术的流失,导致大量的农业专业合作社面临空心、空壳、虚化的情况,挂着合作社的牌子,却没有做合作社的事。

二是农业人才培养计划不健全。对高素质、专业化、技能化的农业人才培养缺乏计划性、前瞻性、系统性,仅依靠零碎的松散的技术培训来提升提高农业人口素质,缺乏职业化、专业化的农村人才队伍培养,现有农村人口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城乡融合中,未能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人才交流和沟通机制,未能较好实现高校、企业、专业机构人才与农村产业人才培养挂钩,造成专业技术人才的“悬浮”,农村技术人员的“断层”。

三是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不到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政策和制度的保障。现有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吸纳缺乏相应的制度机制,在人才的定性、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人才待遇与业绩、能力、贡献不相适应,未能把解决农村实际生产问题、对农业产业和农村事业贡献、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等相关要素作为考核评价的指标,人才评价机制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对外缺乏专门的农业技术人才引进、培养、发展的机制,往往是“见子打子”的临时性的安排、调动人才;对内未建与相关部门、街镇人才传导、交流、委派的机制,对驻村干部、年轻村官的培育和发展不足。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业人才发展的路径

借助“乡村振兴”和“回乡浪潮”之东风,抓住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组织农民、有效治理,让村民“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离土”,吸引人才围着农业“干”才能更好助推农业产业发展。

(一)扎实做好土地“三权分置”,壮大农村集体资产,让懂农业的“经营者”留下来

“无恒产者,无恒心。”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的“定心丸”“生财树”“依靠者”,离开了土地的供给、脱离了土地的耕作,那么,农民的就不复存在、农业生产就没有了支撑、农村就没有了生机。一是借助土地“三权分置”,确定土地经营权属。摸清集体土地资源等,通过土地确权工作进一步明确每户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归属,并对现有土地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清理闲置土地、四荒地、边角地、插花地等撂荒土地,通过土地互换、转包等方式“化零为整”把土地集中起来,为土地经营权的集约使用做好准备。二是制定土地使用规划,盘活集体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作出对土地集中使用的中长期规划,通过土地“三变”改革集约土地、提高土体使用率,盘活和壮大集体资产,吸引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公司、农民合作、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奖励和扶持,引导农业经营者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村民集体主动投身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三疏通农业经营渠道,搭建市场服务平台。做实农业专业合作社,搭建农村生产与商品市场的沟通平台,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在给予政策补贴进行“输血”的同时,通过适当引导疏通市场机制引入第三方农业服务机构(农机、物流、金融等),为农业经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和平台,逐步强化其“造血”功能。

(二)优化农业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专业技术培养,让懂科学的“技能者”留下来

如果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农民就是农业产业的创造者。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村民自治,把村民的自主参与和自觉行动转变为推动“三农”的强大合力,才能有利于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有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激活村民自治机制。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发挥村乡贤匠人、致富能手的引领作用,成立农民互助会、农会机构等农民自治社会组织,通过农民共商、共建、共议的方式,强化农民的技术生产交流、农民权益的保护、涉农纠纷的调处等,为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搭建平台。二是强化涉农技术培训,突出业务操作能力。立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学习培训相结合,集中调研、收集、分析农民个体的培训需求,让农民主动提出培训主题和内容,由农业部门牵头委派相关农技专家、农业能手、技术骨干等到基层进行宣讲授课,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实践操作,有针对性的提升农民的素质和业务技能,变被动灌输学习为主动学习。三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人才联络机制。建立与高校、企业、专业机构的农业人才双向合作培养机制,让专业技术理论与农村农业现实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面向乡村振兴的实用型技术、管理、经营人才。

(三)加强乡村环境整治,激活乡村本土文化,让爱农村的“创业者”留下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的底气和实力。如何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离不开乡土文化的挖掘和浸润。把农村生态环境与农村乡土文化发掘相结合,让更多的人才留在乡村致力于农村建设。一是保护自然环境风貌,整合乡村风土人情。依托农村原有的自然风貌,加强对村居环境的治理,提振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在充分总结和挖掘当地乡土文化的特色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和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经过科学设计、精心提炼、适度包装,让乡土文化更有内涵,形成富有文化底蕴的乡村风貌。二是着力挖掘本土“乡贤”,形成特色文明乡风。毋庸置疑,农业的世代传习也给我们培育了大量的能工巧匠、乡贤达人、劳动能手,他们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文脉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充分挖掘和宣传“乡贤”背后的传统技艺、优秀家风、奋斗故事,弘扬和发展独具特色的“家风”“乡风”,营造浓厚、和谐、文明的乡土文化氛围。通过表彰、奖励、引入等机制措施,鼓励“乡贤”们继续为乡村发展出智慧、尽力量、做贡献。三是培育时代新“乡贤”,深耕乡村“精品”文化。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细致规划的基础上,引进和招纳既有“情怀”又“才情”的乡村文化创意者、企业家、返乡才俊等,建设乡村文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产业发展路子,把现代的“文墨”与乡村的“风貌”相结合,保留乡村底色、点亮乡村成色、丰富乡村气色,打造有思想品味、人文特色的“精品”乡村产业,把更多的有识之士、有才之士留在乡村,为美丽乡村振兴积蓄文化力量。

猜你喜欢

乡贤土地农民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我爱这土地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南安乡贤再发力
分土地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