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管理之不足及优化
2019-03-28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党校 四川 成都 610045)
近年来四川藏区将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加大投入、打造重点项目,文化产业总体规模和实力不断提升。
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为甘孜和阿坝两州的文化发展,甘孜州围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民族手工艺等,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5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州GDP比重为1.96%。2014年阿坝州文化产业产值达5亿元,占全州GDP的2.3%,支柱产业正在逐步形成。①
虽然四川藏区政府都已经将大力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将文化产业培育为本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定为当前的发展目标,但是这一目标如何从头落到脚,从政府到民间都是迷茫的。
一、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
(一)特殊的地理条件对藏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结构、表层意识形态以及潜层心理因素都产生深刻影响。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处于长江、黄河源头区,沟河纵横,落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青藏高原经常发生风灾、雪灾、霜冻、旱灾、涝灾等灾害。藏族先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靠自身的力量难以战胜这些灾害,一时又难以认识这些灾害发生的原因,于是推想自然界本身存在着某种神秘力量。整个藏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心理结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等等就是在以上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所有这一切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二)独特的藏文化造成了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的持有主体和开发主体二元化的问题。
文化产业的生产极具创造性和个性,文化产品的产生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和发明的过程,大量专业的创意文化人才的储备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四川藏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教育资源不足,藏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使得四川藏区整体文化市场落后。为尽快提升藏文化产品设计、生产能力,引入大量文化创意设计人才,造成四川藏区文化资源的持有主体和开发主体二元化的问题。
(三)藏区居民中名人的数量极少,外地名人的引入强化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转化的主体特殊性。
文化产业的产品创造的是无形资产,积累的是品牌效应。同一产品被拷贝的次数越多,其产生的产值就越高。美国的卡通产业产值与汽车产值相当,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个作家、一个演员,其名气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大。藏区文化产业的品牌化也需要明星效应,但藏区居民中名人的数量极少,想要获得较大的影响力就需要借助外力帮助,这样就更强化了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转化的主体特殊性。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管理之不足及其成因
四川藏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带来的是文化发展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事业薄弱,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覆盖面还十分狭窄,一些村寨甚至没有一块空地(当地人称坝子)作为基础设施供村民开展集体文化活动,管理人员培训也未大规模地展开,文化服务能力十分低下。这种状况在边远农牧区更为明显。乡村一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多集中在条件较好的乡村,这些乡村建有诸如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但因疏于管理,往往成为民间宗教和民俗活动的场所,多数群众的文化生活仍然沿袭传统,以唱歌跳舞看电视为主。此外,春天一到,年轻人们纷纷外出打工,村寨里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文化参与意识和文化建设意识薄弱,文化生活十分单调贫乏。与四川藏区文化事业建设严重落后对应的是文化产业发展也是刚刚起步,规模小,零散、单一、脆弱,缺乏市场竞争力。如,2014年甘孜州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05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州GDP比重为1.96%;2013年阿坝州全年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值4.5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加0.4亿元,增长率为9.7%。而四川省全省截至2014年底,省级文化集团总资产超过365亿元,营业收入超过160亿元。②相比之下,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起步晚、起点低,整体规模小、实力弱,而且由于缺少国有文化企业的支撑,现有文化企业融资难、实力弱、规模小、盈利少;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低效益的发展阶段,缺规模缺精品,缺文化缺内涵,缺规划缺品牌。
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文化产业管理的问题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政府文化产业专业管理部门无法发挥实际作用
从政府来说,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优势,甘孜和阿坝州都成立了文化产业科。但是,文化产业科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却是很小的。从甘孜州了解到,文化产业科由宣传部文艺科兼任,无编制无人员,缺乏专业人才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指导。
(二)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落后
虽然甘孜州和阿坝州两地州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文化产业规划,但各个县乡文化产业管理的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地方政府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精准扶贫和政治建设等更急迫解决的问题,对于需要长期坚持投入,甚至需要一些时间累积才能产生效益的文化产业缺乏正确认知,最终导致地方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性大受打击,地方民族文化市场长期处于萎靡状态。
(三)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
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表现为政府投入不足,社会吸纳能力不强,未设立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较弱,文化产业项目融资渠道不畅,缺乏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
尤其是在引入民营资本进行项目开发方面,卖断资源的开发模式,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也贻误了项目的发展时机;仅有的引资优惠政策也没有在文化项目上得到认真的贯彻落实,促进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土地、税收、政府补贴、投融资等政策不配套,造成现有文化企业加快发展和外地文化企业进入面临许多困难,参与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产业投资的良好社会环境亟待形成。
三、四川藏区文化产业管理优化策略
(一)从源头上重视,提高文化产业管理的政府管理级别
根据国家和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四川藏区处在国家“二屏三带”生态安全规划西南部,是全省仍至全国的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屏障之一。四川藏区32 县按开发方式全部列入禁止开发区范围内,开发内容主要为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根据整体规划设计,未来8年,累计超过94.06亿元的资金将投资于藏区生态环境保护。受制于脆弱的生态环境及能源短缺的约束条件下,文化产业显然要比工矿业、建筑业等其他非农产业更有利于构建低碳经济社会和维护生态安全。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维护藏民传统的生态文化观念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最大的依靠就是藏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因此,四川藏区各级政府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政府班子中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或是由政府班子成员直接作为文化产业工作管理的一把手,让文化产业在发展中能协调利用各领域资源和技术,完善四川藏区文化管理机构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四川藏区的支柱产业。
(二)从根本上重视,革新文化产业管理者的思想
文化产业开发的基础——文化资源主要表现为物质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文化。它既普遍地表现于文化的物的层面,又对文化的行为层面起着制约、规范、决定作用。
四川藏区由于受到历史影响和地理环境的限制,社会发展相对四川其他地区严重滞后,而滞后的社会发展又反映出落后的意识观念,这种落后的社会意识观念又会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最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地方政府文化产业管理者也大多是当地藏族民众,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受到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制约,相对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管理者较为保守和狭隘。
要发展四川藏区的文化产业,首当其冲的就便是革新当地文化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通过到发达地区和外部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管理者交流学习,培养四川藏区地方文化产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产业认知,使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开放的思想意识环境和公平成熟的市场机制;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实现文化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三)从技术上重视,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1.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四川藏区贫困面广、程度深。为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所需充足的资金,首先要设立四川藏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资金投入总量;地方政府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特别要加强文化产业项目审批、监管审计力度,实现定期评估,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除了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外,还应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配套政策等方式,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2.探索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文化产业产品的生产者,必须是文化转化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劳动者必须是具有创作才能的个人。生产文化产品中劳动的支付,完全是脑力的支付。现代文化产业是以“创意 为核心的产业。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宣传、营销,以及表演、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需要有创新性、时代性。
四川藏区人口具有规模小、分散、贫困、乡村性以及低流动性等特点,因此文化产业也以微小企业多,不适用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战略。可以通过扶持私人文化博物馆、影视拍摄机构、文艺娱乐团体等民间文化产业组织实现资金引入、资源盘活、人才引进等多项并举的有效发展模式,从而逐步带动四川藏区整体文化市场水平提升。
【注释】
①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甘孜新闻[EB/OL].http://www.ganzixinwen.com/jj/toutiao/n202.html
②中国文化报.四川积极推进藏区文化建设发展[EB/OL].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21_59464_0_7.html.